国丰国际拍卖行合作模式与负责人2025
错银错红铜密勒日巴铜像
藏中 藏 十五世纪
高27.5厘米
估价:1,500,000 – 2,000,000 港元
著录:
Marylin M. Rhie 及 Robert A. F. Thurman,《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 Expanded Edition》,2000年,纽约,页448,编号202(78a)
Marylin M. Rhie 及 Robert A. F. Thurman,《A Shrine for Tibet: The Alice S. Kandell Collection》,2009年,页23,图10
展览:
“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1991年4月17日至8月18日;
纽约IBM科学与艺术画廊,1991年10月15日至12月28日;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92年9月18日至12月13日
密勒日巴,十一世纪的伟大术师、苦行僧与吟诗圣人,为藏传佛教中最具辨识度的人物之一。造像呈现此位噶举派大师身形魁梧、腹部丰满的形象,其一手环耳,为标志性的手势,象征其传扬信仰、虔诚与解脱的道歌。与此同时,其形象亦展现为一位云游山间的瑜伽士,头发成束,当胸佩戴错嵌著银及红铜的禅修带。与其他大成就者一样,密勒日巴亦行为离奇且不拘常规。
Lot 102
铜鎏金阿瓦都帝巴像
西藏 十五/十六世纪
底座刻藏文铭文,意为:
“精进行于甚深道,悉地成就已获得,
践行圣凡不二法,阿瓦都帝我顶礼。”
高17.5厘米
估价:800,000 – 1,200,000 港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及Eberhard Rist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452-3,编号199
展览: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苏富比,纽约,1998年3月26日,拍品157
阿瓦都帝巴于十世纪统治印度东北一处地方小国,后来在大成就者达玛茹巴的引导下舍弃王位、皈依佛门,并获得“阿瓦都帝巴”之名,意指舍弃世俗财物与俗务的行者。此尊造像极可能出自一组展现“道果”法脉传承上师的造像群 ——“道果”为萨迦派最核心的教法。阿瓦都帝巴曾教授印度大师伽耶达罗(圆寂于1103年),后者将这一重要法门传入西藏。
Lot 104
银局部鎏金喇嘛像
西藏 约十七世纪
高24.1厘米
估价:1,000,000 – 1,500,000 港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及Eberhard Rist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482-3,编号214
展览: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入藏于纽约,2004年
这件年轻而俊美的上师肖像堪称博物馆典藏般的杰作,以其珍稀材质、精湛工艺和深厚宗教内涵而卓尔不群。遍观西藏艺术史,银通常仅在精致造像之双眼、衣饰、指甲以及图案等细节作为点缀,而此造像罕见地采用纯银整体铸造,并再辅以厚重鎏金,如上师百衲袈裟、手中三宝、层层相互交错的莲瓣, 以及似由神采奕奕的银狮托举的须弥座细节,突破了西藏艺术中银料仅作局部装饰的传统,可见其奢华与珍稀。
Lot 111
噶举上师银像
藏中 十六世纪晚期/十七世纪早期
高16.5厘米
估价:1,000,000 – 1,500,000 港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及Eberhard Rist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492-3,编号219
展览: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入藏于香港,2008年
此尊罕见的银质噶举上师肖像独具宁静沉稳之气韵,其月光般的银色肌肤上,冷金存留,为整尊像增添了温暖与生气。西藏佛教造像中,银被视为比鎏金铜更为珍贵之材质,表明供养人之显赫地位。上师头戴班智达帽,象征着传承教法。此造像所展现的风格,为噶玛噶举所倡导之噶玛嘎鲁传统。该传统下造像之显著特征包括沉思的深长气韵、细致浅刻所塑造的面容柔和、自然写实的身姿与流淌的衣纹,以及采用长方形坐垫而非莲花座。噶玛噶举传承为藏传佛教四大传统之一噶举派中的重要分支。“大手印”为噶玛噶举传承之核心教义之一,强调透过观想实践以得证全然之觉悟。因此,噶玛噶举的上师们往往被描为静思冥想的姿态,如同此尊造像一般,展现此传承专注观想的特质。
Lot 120
玛吉拉准唐卡
西藏 十四世纪
布面设色;背面以藏文书写梵文祈愿文
画心:32 × 28.5厘米
装裱:56.5 × 33厘米
估价:600,000 – 800,000 港元
著录 :
Amy Heller,《Tibetan Art: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Ideas and Art in Tibet, 600-2000 A.D.》,1999年,页86,编号65
Rob Linrothe 编,《Holy Madness: 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纽约,2006年,页173,图10.8
David P. Jackson 及 Christian Luczanits,《Mirror of the Buddha: Early Portraits from Tibet》,纽约,2011年,页62,图2.34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410-1,编号178
展览: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Carlo Cristi珍藏,1999年前
这幅绚丽的十四世纪唐卡,描绘了玛吉拉准(约1055–1153)之形象。玛吉拉准为“施身法(Chöd)”传承的创始者,亦可称西藏最具影响力、修行最为卓越的女性上师之一。此唐卡保存完好,玛吉拉准占据画面主体,与浓烈色彩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正为十三至十四世纪西藏绘画之典型特征。上师面如月色,肌肤胜雪,宛如空行母一般姿态优雅。单足点地,右手持双面鼓,仿佛和著鼓点翩然起舞,展现尼泊尔美学所启发之柔软与自然灵动。其左手高举的则是一支特殊的骨制法角,并非寻常所持之铃。在拉达克的一铺壁画中,亦可见到其持有相似的骨角(参见Michael Henss Photographic Archive,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5629号),或许暗示著一种早期藏西地区的传统表现方式,在此题材更广为流传之前已然成形。此唐卡曾与另一幅帕当巴桑杰唐卡(几乎可确定为同一组画作)一同出版(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58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