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福布斯国际拍卖公司大陆艺术品市场征集处
康熙帝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卓然成就。和汉族文人刻治闲章以明志趣的传统一样,康熙帝在位的六十一年中刻治了不下一百三十方宝玺,成为反映其一生政治思想、个人意趣和闲暇生活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对我们认识康熙皇帝其人大有裨益。
Lot 2078
清康熙“致中和”寿山田黄石甪端钮椭圆玺
5.8×3.8×5 cm;152.5g
RMB: 8,000,000-15,000,000
钤印:清康熙御笔《行书内花园题槐花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出版著录:
1.《康熙宝薮》,清乾隆时期宫廷御制本。
2.《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三册康熙卷,P9,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出版,2005年。
3.《中国雅趣品录•印石选》P188,第87号,鸿禧美术馆出版,1990年。
4.《鸿禧集珍—一九九六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P119,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刊行,1996年。
来源:
1.香港拍卖会,1989年11月16日,编号524。
2.鸿禧美术馆旧藏。
此方田黄石瑞兽钮玺印高5厘米,印面纵5.7厘米,宽3.7厘米,印文为阳文“致中和”三字。惟印文局部残损,这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尽管如此,我们从材质、钮雕,印文等方面与北京故宫所藏《康熙宝薮》中此玺的著录情况进行对比,还是可以发现二者具有一致性,可知其为康熙帝御用宝玺中的一方。
清《康熙帝读书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此玺一般作引首章使用,钤印实例见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十七年御书《内花园题槐花诗轴》。作为康熙皇帝重要的御用宝玺,要充分理解此玺的价值,就必须对此玺制作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故在此文中拟对相关问题进行考察。
戊午(1678年)季夏,
行书《内花园题槐花》,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康熙御用玺印的制作情况,在相关的文献中可见零星的记述。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张诚曾受康熙皇帝之命与传教士安多、苏霖等进宫教授康熙数学知识,因此得以参观养心殿,在那里他曾仔细观察了其室内陈设,包括康熙帝的御用玺印。他在日记中写到:“我还见到皇上的大部分印玺,都放在极为精致的黄袱印匣中。里面的印章大小不一,种类各异,有玛瑙、白玉、碧玉、水晶等,上刻文字大半是汉文。”此事发生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可知此时康熙已经制作了相当数量的玺印。张诚的记载还表明,在康熙时期皇帝的御用宝玺很大部分是存放于养心殿内的。这是皇帝非常私密的活动场所,其中存放的都是极具个人趣味的东西,外界难得一见。
紫禁城养心殿正殿内景
关于康熙御用宝玺制作记载最详细的当属“戒之在得”玺。“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圣祖仁皇帝命大学士王顼龄、王掞,尚书王鸿绪至南书房,谕以明年为康熙六十年。采择经语,可刻小玺者。诸臣尊旨恭拟进呈,俱不当意。有顷,朱笔批出‘戒之在得’四字,谕云;‘朕之得之天者厚矣。自古帝王所希者也。朕今何思何虑?惟守宣尼四字明训’。诸臣拜手叹美。云:‘圣德如天,忧入圣域而学不倦如此’。明年五月在避暑山庄命臣照篆文,梅玉凤刻玺……。”说明康熙皇帝本人对御用玺印的印文选取和印章制作是有相当多的参与的,可以充分体现出其个人意志和心理。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康熙皇帝自身的语境之下理解此方“致中和”玺。
“致中和”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语句虽短,却是对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中”指不偏不倚的中正状态,要求人在情感、行为上避免极端,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和”则强调不同事物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动态调整实现融洽关系。二者结合则为“致中和”,既包含对内在心性的节制与修养,也指向对外部矛盾的调和能力。无论是人还是社会,当达到“中和”状态时,天地运行便各安其序,自然万物便繁衍生息,一切便会处于理想境界。“致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康熙看来,儒家中和思想也是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