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征集如何出手
明紫檀百宝嵌“杏林春宴”盖盒
长13.5厘米,宽10.9厘米,高9.5厘米
盒作长方形,上盖、下身之口缘起皮条线;盖顶微微隆起,阴刻凹槽,镶嵌螺钿、珊瑚、孔雀石、玳瑁、玛瑙等珍贵材料,组合成五彩斒斓的花鸟图案:“杏林春宴”。左下饰山石,杏树与芍药自石后生出向右延伸。杏花于画面左上及右中各生一簇,构图平稳,整体布局左密右疏,遂绽杏花一枚于画左,两枚于画右,余皆半开或含苞未发者,宾主既分,彼此映衬。花瓣、花蕊、花萼俱刻画细致。芍药两朵,其色嫣红,跳脱于画面,颇醒目,花瓣柔软且饱满,以绿、黄色叶衬托之。两种枝干之肌理、色泽,均表现到位且有所区别,作者将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观察融入艺术创作。画面中心燕属禽鸟侧立枝上,尾羽分叉作剪刀形,通体饰作白色,翅、尾末端呈墨色,形象异于常见的家燕。右上饰一蝶闻香而至,赋画面予动感。构图以宋代花鸟写生小品画为立意,生动传神,气韵清逸,意匠经营,堪称绝技。所饰杏花之格调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名贤妙迹》册所录宋·马远《倚云仙杏》(图1)略近,而对花蕊的刻画则与明人绘画(图2)相类。
图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马远《倚云仙杏》
2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杏花图轴
“杏林春宴”源出古代科举。唐代每隔三年在长安举行一次选拔进士的会试。会试于春季二月进行,从放榜之日起,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即有“杏园探花宴”。彼时长安城南有“杏园”,春日杏花竞相绽放,新科进士于此处举行“杏园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骑马至长安各处名园,采摘牡丹、芍药等名花后回到杏园供人观赏,孟郊有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本器盖面的两朵芍药即含探花之意。明人书画中也频频见到此类题材的作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刘迈·杏林春燕轴(图3)。
图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刘迈杏林春燕轴
晚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如雕百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相传除周翥之外,无人能制此类精工百宝嵌器物。关于周翥其人,参见翦淞阁黄玄龙先生详细的考证:周翥,吴县(今苏州)人,活跃于明代嘉靖中期,然其确切生平不详。其人其艺在明、清士大夫的笔记中常见记载,有说周姓工匠名翥,又说名“治”、“柱”或“之”等。天一阁藏刊印于崇祯年间的《崇祯吴县志》卷五十三〈人物·工技〉“周治”载:周治,嘉靖中人。工为诗歌,精于雕镂嵌空,以金玉珠母石青绿,嵌作人物、花鸟,老梅古干,玲珑奇巧,宛如图画。其中记载周翥“工为诗歌”,可见周翥并非普通工匠,称他精于“雕镂嵌空”,作品“宛如图画”,足见其除具有深厚的雕刻功力,复有丹青之长,有多方面的艺术造诣,此件盖盒即是所见极为重要的一件实例。另,翦淞阁、小孤山馆曾藏黄花梨木错银百宝嵌“琼林独宴”图文盒(图4)为同类题材的明代百宝嵌作品,与本件题材、工艺及审美风格均一致,可供参考。
图4 翦淞阁、小孤山馆曾藏
黄花梨木错银百宝嵌“琼林独宴”图文盒
Lot 2155
明青玉“春峦”(附旧配硬木座)
长34厘米,厚7厘米,高10厘米,连座高15厘米
春峦润如酥,春水流如玉。
——宋·卫宗武
以大块青玉为材,雕作横峰山形,透雕孔洞,错落分布,拟湖石之形态。色泽青翠,如春山在望。质地坚密温润,风格嶙峋奇崛。旧配硬木雕花座,锼空勾连,与山子主体相得益彰。“春峦”语出苏东坡诗《欧阳晦夫遗接䍠、琴枕,戏作诗谢之》中“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之句,原以称赞欧阳修之仪表。其后南宋卫宗武所作诗《山行》有“春峦润如酥,春水流如玉”句,颇合该青玉山子之意境,故名之曰“春峦”。
本器虽为玉质,然深得古代文人赏石“以小观大”的审美意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作者正是将这种 "一拳代山,一勺代水" 的造境哲学融入玉雕创作。其孔洞的设计不仅模仿太湖石天然形态,更暗含 "虚实相生" 的哲学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于明代文人书画,则如故宫博物院藏:明·丁云鹏绘“玉川煮茶图”(图1),画面背景中山石占去较大篇幅,作者将石之坚实与其形态之柔美灵动高度统一,体现了明人对宋代赏石文化的承继。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山子尺寸硕大,为目前公私收藏所仅见。故宫博物院藏“明·青玉湖石笔架形山子”(图2)(高6.5厘米,长15.5厘米,厚5.8厘米),及“明·青玉天然形山子”(图3)(高11厘米,长24厘米,厚5.5厘米),与本件山子意趣相近,时代风格一致,然尺寸皆相对较小。以本件青玉“春峦”取材之奢,工艺之精,可推想非彼时殷富之家难以蓄藏。
于冬藏时节,瞥见案头一抹绿意,有草木萌蘖之生机,自有一番妙趣。恰如靖节先生所谓“眄庭柯以怡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