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推广高速成交
清早期 铜圈足压经炉(连原配铜座)
口径20.7厘米,连座高16厘米,炉重5010克,连座重8045克
款识:宣德年制(炉)、宣德年制(座)
来源:北京2012年秋季拍卖会,Lot 1835。
展览:
1.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特展,温州博物馆,2021-2022年。
2.赓续文脉——中国文房艺术展,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2023年。
出版:《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张明主编,文物出版社,2021年),图版7,66-69页。
炉身饱满,平口厚实微外撇,两侧置方耳,精准对称,线条利落,环耳出角。垂腹丰腴,下渐收,承圈足。炉座呈盘状,束腰处起弦纹。铜质精良,器壁厚实,手感沉重,铜色温润古朴,内膛打磨平滑。炉、座底皆开框署减地阳文“宣德年制”四字玉箸篆款,笔划细劲,规矩有度,体现出清早期官作铜炉的工艺水准。原座存世,与炉身相配合宜,神完气足。整器皮色完整统一,红润醇厚,造型规整考究。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所编《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张明编著,文物出版社,2021年)一书论证了此类玉箸篆款炉的官作属性,本器亦著录其中。本炉特别之处还在于炉形之硕大,极为少见。《明清宣德炉》(张明、何朝阳编,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一书所录“清·钣耳簋式炉”(口径18.3厘米,通高14厘米,炉重4227克,座重2713克)(图),与本炉皆为同类器,然其器型略小,可资参照。
古人以焚香为雅事,而香炉置于案头,不惟作焚香之用,更可点缀文房。文人久处书斋,朝夕与对,对于香炉亦务求质而有文,怡心养目。案上铜炉复配之以座,则有增强空间陈设美感之效;同时,也使焚香这一活动更具仪式感,体现了古代传统美学之一端。
《沈氏宣炉小志》:“质有美恶,色有高下,款式有雅俗,工夫有浅深。”寥寥数语概括了铜炉的几大审美要素。而在铜质、皮色、款式、工艺四者兼妙的基础上,原座得以保存完好者,居罕觏之列。在铸造时,应有相当数量的铜炉与配座同时铸成,但因时代更迭,盛衰兴替,铜炉的原座多已散佚,炉、座皆存且品相完好者属吉光片羽。本器就铜质、皮色、款式、工艺而言皆为上品,与座俱存且炉、座皆署款识,传承数百年而至今,又经权威展览与出版著录,宜宝用之。
图《明清宣德炉》所录“清·钣耳簋式炉”
附出版:
Lot 2160
明 英州石“皴云” (附旧配硬木座)
石横长48.5厘米
此峰岩峦奇伟,规模弘逸,纹理层叠,包浆厚重。清人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所录《齐天乐》词中言“叠石皴云,分池浣月,并作新秋凉翠”。该石满布褶皱而纹理畅达,似借造化之笔皴出,如层云状,姑借“皴云”以名之。附旧配硬木座、板各一,可横可立,皆成景致。
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在隋唐时期画作的构景中已能见到被精心描绘的奇崛山石,如上海博物馆藏:唐·孙位·高逸图卷(图1),画中山石玲珑古异,其层叠式的结构线条在本座“皴云”中亦可见到。但毫无疑问,宋代才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北宋徽宗皇帝设“花石纲”,以举国之力营建帝国最大的园林工程——艮岳,置应奉局于苏州,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十船一组,称作一“纲”。故宫博物院藏:北宋·赵佶·祥龙石图卷(图2),为宋徽宗御笔所绘,极尽秀美,“其势腾湧,若虬龙出”,徽宗认为是“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由于皇帝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尤。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云林石谱》等专著也相继问世。彼时形成的审美意趣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足见当时以”怪石”作为文房清供之风已相当普遍。从米芾的“石癖”到苏轼的“怪石供”,从艮岳的皇家园林到书斋的袖珍山子,宋代赏石文化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独特的审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