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时间费用多少
白香山曾云“人各有一癖”(《山中独吟》)。于是古有“章句癖”“金石癖”“画癖”“竹癖”“砚癖”“石癖”,种种雅癖,尚可稽考者多矣。“癖”者,古字书多解作“食不消”之症。自梅膺祚《字汇》始增“嗜好”一义,此于吾辈为正解。昔得一戈,旧匣有缶翁题“好古皆成癖”句,择“古”“癖”二字联缀之,遂得嘉名。既为“癖”,何以解?唯“食古而化之”可作此癖之“金匮要略”。牧心斋与中国嘉德合作十二载,古曰“一纪”。此次专场亦秉承往期初衷,将精选古器分享之以解同好之“古癖”。所特别之处,此次有殷商青铜壶,宋、明铜钟各一尊,及材质不一的各式山子云云。
专场共录古文房器廿余件,其中涵括铜器、赏石、漆器、竹器、木器、玉器等品类。
Lot 2144
明早期双耳活环兽面纹铜瓶
高27.3厘米,重2359克
该瓶器型秀气而纹饰丰美。其形与上海博物馆藏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图1)略近。青海博物馆藏明宣德·鎏金铜瓶(图2),口沿处铸有“大明宣德年施”款,与本瓶相比,口、颈较阔。此瓶之年代,应在明早期。口沿下及足墙上的莲纹内填充的纹饰迥异于常见者,颈部涡纹异常突出,器腹浮雕的兽面纹尤为立体,纹饰奇丽,极罕见。
图1 上海博物馆藏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
图2 青海博物馆藏 明宣德 鎏金铜瓶
宝瓶原境:
明早期双耳活环兽面纹铜瓶
这件双耳活环兽面纹铜瓶让人耳目一新,是它承上启下新风格。该瓶高27.3厘米,口径8.6厘米,腹径16.5厘米。器体稍有厚重感,铜质细腻褐红,具有元代遗风。直口,其颈细长,垂腹丰满,圈足矮浅,颈部双耳如意云形套活环。口下饰蕉叶纹,内有法轮和圆圈纹,十分独特。颈部上下各饰两组弦纹,其间为一周高凸起的圆涡纹。瓶腹部饰以浮雕兽面纹,兽面铸造精美生动,打磨仔细,构图源于西周早期的分解兽面纹,没有兽面的轮廓,眉、眼、耳、鼻、嘴等各个不相连属的器官,都保持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惟此时花纹性质和意义却不相同,该瓶兽面纹表现出了鲜明的新元素,其火焰形双眉最为突出,说明它也是明早期佛教瑞兽的面部特写,该纹饰用于官作器物之上,不仅有威严之意,更因其在同时期也是王权、皇权的一种象征符号。另外,高圈足上饰十六瓣莲花,莲瓣内部有凸起的兽头和云头纹。其制式,其纹饰,其做工,无不体现其明代皇家铸造的雍容华贵,乃至御用的身份。
此瓶的新风貌,说明它正摆脱着元铜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雏形。我们认为这件双耳活环兽面纹铜瓶,制作年代应在洪武晚期或永乐早期,这件宝瓶历经六百年依然保存完好,世所罕见。
此瓶是供器。五供,是明代供案之上高规格的礼仪形式。其标准配置是,中间一座宝鼎,两边对称各配以宝烛和一只宝瓶。
五供是从元朝三供发展而来,五供制度始于明代永乐时期。
宝瓶(花瓶)的设置,更多地是受佛教仪轨的影响。花与佛有着很深的渊源。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佛陀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而佛陀拈花微笑,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故而,以花为供品,在禅宗盛行的中国开始在器物层面被广泛推崇。
以宝瓶为例,我们就可以找到明代早期皇家器物的实物模本。
据史料记载,青海省瞿昙寺在宣德元年重修时,曾被宣德皇帝赏赐包括珍贵法器在内的诸多物品。其中尤以一件宣德皇帝馈赠给瞿坛寺的双耳活环鎏金铜瓶最引人注目。一直被视为明宣德时期精湛的铜器铸造工艺的实物依据。
二件宝瓶的相似,实在一目了然,两件不同年代的作品,却有诸多造型的关连——如意云形双耳套环,相关的高凸圆涡纹装饰以及耐人寻味的供器身份,似可构成前后相衔的皇室造器的标准和传承,共同的政治寓意或也隐然在其中。
丁孟
2025-1-10
于故宫南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