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参加方式费用
刘炜
山水画
2011 年
150×150 cm.
布面 油画
展出
"一人儿画",2012年6月30日至7月29日,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
发表
《刘炜》,大未来林舍画廊艺术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图版 第29页
《一人儿画》,大未来林舍画廊艺术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图版 第188, 第189页
《山水画》完成于2011年,此时刘炜创作“风景”主题已有十余年,从最初的“肉块”风景,到中期的刀笔实验,再到后期返归黑白,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也各有兴味和风采。本作则有一种集大成之气魄,也是刘炜自如驾驭技法和媒材的典例。画家很好地将复杂的黄、蓝、灰、绿色层次隐没在总体的粉色调性之中,在细节上却极尽繁复,穷尽虬曲、刮擦、软笔涂抹等多种手法来强化自己对心中之景的感知,既有东方水墨的通透,又有油彩的肌理与细腻,赋予寻常主题超卓的笔墨韵味,令人叹服于他的绘画才华。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周春芽
桃花鹦鹉(三联)
1999 年
52×44.5 cm.×3
布面 油画
周春芽创作的鹦鹉画作数量不多,前后创作时间也不超过3年。《桃花鹦鹉》完成于1999年,即系列末期,色彩亮丽,寓意吉祥,也是这个小系列中唯一三联组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鹦鹉是美好爱情的化身,艺术家亦常常以鸟喻人。本件三联作由左依次展开,鹦鹉也由形单影只继而成双成对,直至如一家三口,同时我们能看到色彩斑斓的鹦鹉四周散落着的粉色花瓣,增强了徜徉在一片花海中的幸福感。
余友涵
抽象系列2001.5.3
2001 年
120×120 cm.
布面 丙烯
来源
澳洲华侨私人收藏,直接购自艺术家工作室
展出
"忆往昔——亚洲当代抽象展",2002年,新加坡
进入21世纪后,余友涵的“圆”变得更加纯熟、自由,一切都不再拘泥于“圆”的范畴,意在“致广大而尽精微”。即如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抽象-2001.5.3》可以说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极具包容性的成熟之作。正方形的大尺幅画布中,由层次渐进、虚实不一的绿、粉、黄、棕、灰、黑等几组对比色、中间色组成大大小小圆形,暗示着收缩与膨胀的运动,如微观细胞群,又如某种不可译解的符号,欲隐又显,展现出艺术家随心所欲的心境,近乎“逸品”。
张恩利
一堆管子
2015 年
180×200 cm.
布面 油画
展出
"张恩利:肖像",2023年2月17日至5月14日,和美术馆,顺德
发表
《张恩利:表情》,龙美术馆,上海,2023年,第144页
《一堆管子》是张恩利自2000年转向静物创作以来的一大亮点。他曾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皮管,线,绳索这些东西感兴趣,是因为线本身就是很柔软的东西,但相互与不同物体缠绕的张力非常独特。画中的管子与绳子乱缠,两种线条因质地不同呈现冷暖交替的色彩关系,绳子色黑如墨,如“铁划”般的坚韧、紧绷,成为管子以及画面结构的支点。管子则用深红、棕黄及淡绿三色勾出,画家把油彩调稀,用清透、流畅的国画线条突出了管子的柔软、松弛。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物品,水管在张恩利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属性。
丁乙
十示2019-12
2019 年
120×120 cm.
椴木板 综合材料
自2014年底起,丁乙开始尝试绘画与木刻技巧的结合,很快摸索出自己的语言方式。他先在椴木板上预埋颜色,起初是先涂三种不同的彩色颜料做基底,在最外层以黑色或白色覆盖,再用刻刀划“十”字或“米”字,将藏在表面之下的色彩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这些由刻刀打开的彩色划痕与表面色彩鲜亮的笔触相结合,突出画面的绘画性,使一些画面富有空间感和明显的结构。在2019年的《十示2019-12》中,彩色基底的颜色铺陈又有推进,丁乙大胆运用了荧光色,在刻出斜向的巨大锥形时,画面上呈现出的颜色因视错觉而跳跃,拥有了更多的动感,饱含视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