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率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率多少
乾隆十二年,他命朝臣将内府珍藏的236篇书法墨迹摹刻上石,编成《三希堂法帖》。这部法帖涵盖了从三国锺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名迹,摹刻精良,堪称丛帖中的翘楚。这一卷饶介的书法就被选入其中,印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惜,清朝复亡后,此卷书法的原迹就不知所踪。《三希堂法帖》拓本留下了此卷书法的风神面貌,使之成为后世学者在研究元代书法的重要材料,亦被视为饶介早期书风的代表作。
也许是文物有灵,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的墨迹原作原来没有佚失,而是一直秘藏东瀛。
查看卷上的鑑藏印,可以发现清晰的递藏经历:此卷在明代为大藏家项元汴所藏,后归董光裕、陈定、安岐。乾隆时期此卷入藏清内府,入编《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可能在咸丰至光绪期间,恭亲王奕訢获得此卷,之后一直藏于恭王府。辛亥革命后,承袭恭亲王爵位的溥伟为復辟清廷筹措资金,将恭王府的财产陆续售出,多数藏品经日本山中商会售往日本和欧美。此卷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台收藏。
饶介是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亦是是元明过渡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饶介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师承康里巎巎,草书以「二王」为宗,兼取张旭和怀素,开启了明代「吴门书派」的先河,影响了宋克、宋广等人。
此卷为饶介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梓人传》各一篇,尺幅是其传世书法作品中最长。全卷一气呵成,行笔随性,笔法变化多样,流畅自如,融入了怀素豪放狂逸笔意,兼融「二王」。在书风的表现上,此卷与康里巎巎相类,但加入了更多章草笔法,结构取势亦比较平和温润。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好友孟郊赴江南出任溧阳县尉所作。文章围绕孟郊「善鸣」却一生困顿的遭遇,藉此批评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梓人传》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亲见的 「梓人」的传奇事蹟为喻,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的大道。饶介书写这两篇文章,或许寄託了自身境遇的感慨,将情感融入笔端。
注意的是,此卷书法的用纸颇具特色,整卷由多张藏经纸拼接而成。每张中心位置钤有「弟子张子元捨大藏经纸五千幅缘」及「景德大藏」二印。《石渠宝笈续编》虽称其为「金粟笺本」,但事实上,它并非金粟山藏经纸,而应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经》的经纸。
藏经纸原为供奉佛寺古刹中刻抄经藏之专用纸,因纸地坚实光莹,逐渐被文人雅士赏识,运用于书画创作。而书画用的藏经纸中,以金粟山和法喜寺藏经纸较为常见,此卷所用的景德寺藏经纸则非常罕有。
王宠《行草自书诗四首》
水墨纸本 手卷
尺幅:24 x 236.2 cm
张埙、翁方纲、吴云、长尾甲题跋
鑑藏印:
(张埙)「张勋审定」、「张埙借看」、「竹叶莽中云烟过眼之物」、「长毋相忘」
(陆恭)「谨亭秘翫」
(章绶衔)「章紫伯鑑藏」、「章绶衔印」、「紫伯」
(吴云)「庚辰愉庭年七十」
(山本悌二郎)「香雪书屋书画金石」、「岏氏香雪书屋丙辰后之印」、「三朝烟雨一堂春」、「二峰鑑藏法书名画之印」
著录:
1、山本悌二郎,《澄怀堂书画目录》卷三,东京,文求堂, 1932年,页80-81
诗文著录:
2、王宠著,邓富华点校,《王宠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页40;43;138;158
3、张埙著,《竹叶庵文集》,卷十七,〈题雅宜山人诗卷真迹二首〉,清印本,页二
估价:HK$800,000 - 1,600,000
此卷书法出自明代中叶「吴门书派」主将 - 王宠之手。
王宠的父亲王贞虽然是一位商人,但好收古器物和书画自娱。在父亲的熏陶下,王宠自小便对文艺产生浓厚兴趣,与兄长王守一同跟文徵明和蔡羽学习书法,也擅长诗文。他的书法风格深受王献之与虞世南影响,俊逸儒雅,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并称为「吴中三家」。
卷书风秀逸,结体平稳凝重,且书自书诗四首,代表着王宠的个人风格。王宠的用笔非常讲究,技巧娴熟而精妙,他的线条总带着一种洁淨、流畅之感。
更难得的是,此卷流传有绪,几经巨眼鑑藏。自清代起,先后归陆恭、张埙、蒋士铨、王友亮、周厚辕、翁方纲、吴云珍藏。进入近代,此卷辗转传至日本,成为长尾甲及「澄怀堂」主人山本悌二郎的收藏,更被著录于《澄怀堂书画目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