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征集流程费用问题
清康熙珐琅彩胭脂紫地开光花卉纹盌
《康熙御制》蓝料款
直径 12.5 公分
估价 40,000,000 - 60,000,000 港元
来源:
乔治.哈撒韦.泰贝(1859-1940年)收藏,1935年之前,此后家族传承
捐赠予卡内基美术馆,匹兹堡,1958年
紫金*
康蕊君
试论中国陶瓷史上,帝王亲自投身主导御瓷烧造,进而促使重大技术突破与进步者,非康熙皇帝莫属。在此之前,即使陶瓷烧制传统已数千年,无见如此热衷于钻研瓷艺之君主,甚至废寝忘食。此件珐琅彩盌,明艳光灿,就是康熙皇帝雄心万丈领导下之成就。
康熙一朝,曾停烧逾半世纪的江西景德镇御窰厂,早已依旨复烧,并交由原任职内廷的八旗子弟刘源(约1641-1691年)督陶,设计并烧制当朝官窰瓷器,如此安排,皇帝虽能命御窰制作各类瓷作,无奈距离遥远,仅能被动地观察瓷器烧造成果,无法主动与匠人交流,参与制作过程。康熙帝显然并不满足于此,而冀望能亲自带动技术革新,不仅是瓷艺,并加速发展各种制作实用或珍贵器物的技艺。因此,作坊需迁至京城。1693年成立了宫廷造办处作坊。
康熙皇帝对于科学兴趣浓厚,于此招募全国最精良的人才与匠役,并诏命具有科学、艺术或工艺技能的欧洲传教士一同参与。虽然在宫殿内无法烧柴窰,但法国利摩日传来的珐琅器物,显然促成造办处珐琅作之设立,在金属器、料胎,或在景德镇御窰烧成的瓷胎上添绘珐琅。
一如本品,康熙朝珐琅作的成就,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风格亦不落窠臼。最初始使用欧洲生产的珐琅原料,以「珐琅彩」一名形容在紫禁城内烧制之器,意味源自西洋之彩料。不久,便得以逐渐开发本土彩料使用。第一批烧成的珐琅彩瓷,鲜艳华美,无与伦比,因西洋彩料的特色,使得色调丰富多样,发色浓丽耀眼。每一种颜色都是各别调制,精准绘于独立区块或细节上,即使同时期制作的珐琅彩瓷,犹件件相异。如此繁复工法,很快就简化至仅使用部分固定色调,以求更佳掌握烧成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失败。
此珐琅彩盌的胭脂紫地,完美亦柔和,统整全品各种色调,使整体和谐悦目。紫彩,于西洋已存在数百年,在中国却是初见。胶态金,即奈米颗粒黄金悬浮液体,调入珐琅彩可烧出胭脂紫色调。早至汉朝,黄金已广得珍视,其中「紫金」最是珍逸,常得道家、炼金士与科学家的钻研与炼制,极为珍稀,未普及至一般工艺匠师。紫彩虽未及中原,在西方早已应用数世纪,最早可溯至罗马时期玻璃器,十七世纪以降,更常见于西方彩绘玻璃,此彩以德国物理学家为名,称为「卡希乌斯紫」。
如本品所示,欲烧出如此均匀的紫调,甚是困难,此时期试验烧制的紫彩,往往滞结不匀且带斑点,虽非成功仍珍藏至今,足见稀贵。一开始试烧时,以不同朝代的白釉杯、盌为胎,但施珐琅彩在瓷釉上面效果不佳,遂从景德镇送来素烧瓷胎,希求珐琅彩能在无釉瓷面表现更稳定。
瓷胎制于景德镇御窰厂,盌心、圈足内施釉,外壁保留素胎无釉。西洋珐琅彩不似景德镇国产彩料透明,正好能用以施彩地,填满无釉的外壁。康熙珐琅彩瓷满绘的纹饰风格,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