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驻华总征集处征集负责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陶瓷作品中,克氏尤为倾心于九至十三世纪的佳作,其中以清雅的宋瓷最得其心。这种审美选择在西方藏家中堪为时代的先行者。盖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艺术市场才开始广泛关注宋瓷,而此前的主流收藏兴趣仍集中于清代瓷器,而克氏独具慧眼,早窥宋器之美。克氏的收藏体系严谨且渊源有序,所藏珍品皆出自声誉卓著的拍卖行及战后伦敦最负盛名的主营中国艺术的古董商,其中不乏Spink & Son、Bluett & Sons、John Sparks、Eskenazi及Priestley & Ferraro等业界翘楚。
(左)马内利·克里斯托费德斯
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克里斯托费德斯,自幼浸润于东西交汇的多元文化之中。他年少负笈英国,于爱丁堡大学求学,并在假期期间往返伦敦,在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及国家美术馆中都曾有他流连忘返的身影。而后,在伦敦和巴黎等地的游历,他更得以亲炙藏家,与珍罕瓷器零距离接触,审美与学识由此日臻精进。
马内利·克里斯托费德斯说过:
“
我的收藏首先是建基于我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美学素养所带来的审美直觉,然后是我在浩瀚的图书馆、博物馆、艺廊乃至拍卖会上获得的知识。此外,我也十分幸运地得到专精于此领域的人的建言。我亲自参与了每件藏品的购藏过程,因为我知道我将与它们相伴一生。
”
亮点拍品
滑动查看更多拍品图片
Lot 16
北宋/金早期 钧窑天蓝釉撇口小碗
直径11.4厘米
估价:80,000 – 120,000 英镑
来源:
Alfred Clark 先生 (1873-1950) 和 Ivy Clark 夫人 (1890-1976),藏品标签编号624
伦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伦敦,于1977年6月22日从上述处获得展览
展览著录:
杜乐丽橘园,《Arts de la Chine Ancienne》,巴黎,1937年,编号529
东方陶瓷学会,《Sung Dynasty Wares: Chün and Brown Glazes》,伦敦,1952年,编号72
东方陶瓷学会,《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伦敦,1952年,编号18
亚洲艺术博物馆,《L' Art de la Chine des Song》,巴黎,1956年,编号35
东方陶瓷学会,《The Arts of the Sung Dynasty》,伦敦,1960年,编号47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伦敦,2017年,第28-29页,编号8(著录插图)
此碗造型简练俊逸,撇口,自矮直足起沿上微撇至口沿处,通体施天蓝釉,釉面隐现细腻开片,圈足处不施釉,露铜铁色胎。底部釉面略显流动不匀,平添雅趣。早期钧窑大抵兴于北宋晚期,其中尤以天青釉色最具代表性。因汝窑(位于河南汝州)与钧窑(位于河南禹州)地理相近,两者在胎釉配方与器型风格上互有借鉴,所以对宋至金的钧窑和汝窑作品也有“钧汝不分”之说,此碗堪为早期钧窑日用器皿中的翘楚。
Alfred Clark 先生
此件拍品曾为Alfred Clark(1873–1950)旧藏。Alfred Clark出生于纽约,1921年在与Ivy Sanders结婚后成为英国公民。他是音乐录音与电影领域的先驱,1895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橙市的爱迪生实验室制作了首批具有情节与连贯性的影片。1907年,他在巴黎国家歌剧院档案馆创立了“声音博物馆”(Musée de la Voix)。作为东方陶瓷学会的活跃成员,1934年至1948年间他几乎一直担任理事会成员,并与夫人慷慨支持了1935至1936年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在1936年向博物馆捐赠了一件宋代青瓷盘。此后,他们在1970年代持续捐赠和出售中国及日本艺术品,奠定了其作为亚洲艺术重要赞助人的声誉。
滑动查看更多拍品图片
Lot25
南宋 龙泉窑青釉碗
直径14.5厘米
估价:80,000 – 120,000 英镑
来源:
伦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伦敦,约于1970年代从上述来源获得
著录: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伦敦,2017年,第36-37页,编号12
此碗雅致匀称,器形俊秀,短足内敛,上承深腹弧壁,通体施一层柔和粉青色釉,釉色莹润,釉层下厚上薄,口沿处釉薄隐现浅黄色调。此碗为龙泉窑超过越窑,成为南方主要窑口,进入鼎盛时期的作品。其釉色呈粉润青绿色,似半透明青玉,是在日本久负盛名的“砧青瓷”(Kinuta),此名源于日本茶师千利休(1522-1591年)对其拥有的龙泉窑青瓷双耳瓶的命名,此后此名称渐成为与此瓶釉质相类的高档龙泉青瓷的称谓。
南宋(13世纪) 青釉葵口茶碗 铭马蝗绊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与此件拍品釉色相似的有一件十三世纪龙泉窑青釉葵口茶碗,即知名的“蚂蟥绊”,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编号TG-2345)。此件藏品曾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1436-1490)所有,因为彼时的明代工匠已难再生产出一样出色的青瓷茶碗,只能将已经破损的碗用金属锔钉修复,因锔钉形似蚂蟥,而得名,现此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滑动查看更多拍品图片
Lot28
北宋晚期/金早期 磁州窑白地黑剔花牡丹纹梅瓶
高34.2厘米
估价:70,000 – 120,000 英镑
来源:
伦敦古董商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
Emmanuel Christofides (1928-2020),雅典和伦敦,于2003年4月30日从上述处获得
展览著录: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Kilns & Conquerors: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10th to the 14th Century》,2001年,编号18
D. Priestley 和 M. Flacks,《A Life in the Company of Song Ceramics》,伦敦,2017年,第116-117页,编号52(著录插图)
(本拍品经牛津热释光检测编号P202c10(2002年12月9日),结果与其断代相符)
口沿外撇,短颈,丰肩饱满,腹下渐敛,下承圈足,器型端庄秀美。通体施白色化妆土,再覆黑色化妆土,以剔刻技法雕琢纹饰,去除黑色化妆土。此梅瓶器身刻划牡丹花纹,花瓣层叠生姿,枝叶脉络纤细分明,姿态婀娜。下部环饰一周挺立的仰莲瓣纹,线条流畅,刀法精妙。整体气韵端庄浑厚,黑如漆,白如象牙,尽显磁州窑剔花工艺之精髓。白地黑剔花多见于北宋晚期至金代,是剔花中的上乘佳品。
北宋 磁州窑白地剔黑剔花牡丹纹梅瓶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与此件拍品相类的另一北宋磁州窑白地剔黑剔花牡丹纹梅瓶,现藏于日本大阪的东洋陶瓷美术馆,著录于J.Wirgin,《Song Ceramics Designs》,斯德哥尔摩,1970年,图版5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