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标准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公司征集方式
二、厚格:
9、17935,193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或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原藏于省吾,后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厚格错绿松石,圆茎双箍,同心圆首,身饰暗菱格纹。长58.2cm,宽4.7cm。
10、17936,1949年以前河南辉县璃璃阁战国墓盗掘出土,1976年2月辉县百泉废品回收部门拣选,辉县市百泉文物保管所藏。厚格错绿松石,圆茎双箍,失剑首。长59.1cm,宽5cm。
11、17937,原藏台北古越阁,现藏苏州博物馆。厚格错绿松石,圆茎双箍,同心圆首。长58.3cm、身宽5cm、格宽5.5cm、茎长9.4cm。
12、17938,1991年4月山东邹县(今邹城市)石墙镇朱山庄村北出土,原藏邹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邹城市博物馆。厚格错绿松石,圆茎双箍。长60cm,宽5cm、茎长9.8cm,重1kg。
13、17939,某收藏家。通长60.8cm、宽5cm、剑格宽5.5cm、首径4cm。
14、17945,台湾某收藏家。厚格圆茎双箍,嵌错绿松石。有黑色菱形暗纹。长50、宽5.2cm。(无器物照片)
15、17942,原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藏天津博物馆。厚格,细圆茎。锋、首皆残去。(《铭图》器形图误为17932蔡坡剑)
16、31339,某收藏家。厚格错绿松石,圆茎不见有箍,同心圆剑首。长58cm。
17、31341,原藏台湾某收藏家,现藏香港御雅居。厚格绿松石,圆茎双箍圆首,两从微下凹。长58cm,宽5cm。
窄格或曰薄格、菱形一字格;厚格或曰宽格、倒凹字格,这只是学界的术语习惯不同。以往的研究,有毛波先生在2016年第4期《考古学报》上发表的《吴越系铜剑研究》,将吴越剑分为三型:A型扉耳剑,B型厚格剑,C型薄格剑,A、B两型并存发展,A型的特征逐渐衰退发展出了C型薄格剑。圆茎有箍是后期B型厚格剑的伴随特征,这一特征在C型薄格剑上很少出现。这里讨论的吴王夫差剑,便是薄格剑而同时有剑箍的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也有考古发现。毛波先生指出:
C型剑中还有一类薄格有双箍的特殊剑型,当是融合了B型剑的特征。目前发现的此类剑中时代最早的为安徽马鞍山五担岗遗址出土剑,长34.4厘米,年代约在春秋中期偏晚。其余十多件年代皆不早于春秋晚期。部分有铭王、侯剑也采用了这一形制,如曾侯昃剑和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薄格有三箍的剑仅见一件,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出土剑,通长25厘米。此类剑的剑首大多为喇叭形首,少数为环形首。[5]
表三:有剑箍的窄格剑
由此可见,这件薄格圆茎有双箍的吴王夫差剑,其双箍的特征以往罕见,从前述遗迹特征可以确认的为原状,这为夫差剑的研究增添特例,尤为珍罕。
根据我最近的研究[6],仰天湖楚墓M25遣策所记的“一越着剑”即指墓中所出的薄格三箍短剑,安岗楚墓M1遣策所称的“一吴装剑”,即墓中所出的厚格剑,是吴式剑,而安岗楚墓M1的棺椁之间同时出土了薄格剑与厚格剑各一柄,薄格剑在安岗M1遣策中被称作“一素着剑”,素着剑也即越式剑。由此可知,在战国楚人的分类系统中,吴式剑即今B型厚格剑,越式剑即今C型薄格剑,古代分类与今考古分类有严整的对应。
Lot 1574
青铜吴王夫差剑
47.5×1×4.2 cm
印文: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夫(元)用。
估价:HKD 3,000,000-5,000,000
出版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4册,第311页,第1340号,吴镇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6年。
从这个重要发现可以知道,吴剑、越剑这两种类型各有渊源,发展至春秋战国吴越争霸之际,逐渐形成的两个大类型,被战国楚人分别命名为“吴装剑”与“越着剑”,指称清晰。上举那些、以及这件有剑箍的薄格剑,说明吴、越两种剑型虽各有畛域,但还是有所借鉴融合。楚贵族崇尚吴越宝剑,多畜其不同类型,以吴装剑与越着剑分别佩饰不同场合的礼仪服装。望山楚墓M1出土的越王勾践剑(WM1:G9)是厚格剑,可以说是“吴式的越王剑”;这件薄格吴王夫差剑,则可以称为一柄“越式的吴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