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费用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火爆开启
Lot 1260
神面纹三牺折肩尊
尺寸:高34厘米,直径24厘米,重5188克
HKD: 3,200,000-3,500,000
来源:
日本京都神宫寺家族旧藏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井中伟 撰文
这件铜尊系日本京都神宫寺家族旧藏,圆体造型,敞口,侈沿,方唇,束颈,折肩,口径略大于肩径,深腹,腹壁微弧且向底部内收,缓平底,高圈足。口沿光素无纹,颈部偏下有三道凸弦纹。肩部饰以三组兽面纹构成的单层花纹带,三条纵向的卷云形扉棱恰作兽面鼻梁,每两组兽面纹连接处再饰浅浮雕兽首,兽首双角外展,臣字形双目,圆睛突出,额鼻中正,宽吻饰卷云纹,近似牛头形,这样三个牛头纹和三条扉棱均匀交叉将肩部纹饰六等分。腹部偏上饰一周由六个单目双身夔纹组成的窄幅单层花纹条带,中部饰由三个大兽面纹组成的宽幅单层花纹带,每个大兽面纹两侧各有一个小夔纹饰边,平底,高圈足,上部光素有二道凸弦纹和三个等分且与牛头纹上下对应的十字形镂孔,下部饰由三个小兽面纹组成的窄幅单层花纹带,每个小兽面纹两侧亦有小夔纹饰边,腹中上部的三条卷云形扉棱不仅与肩部扉棱上下呼应,更将腹部纹饰三等分,腹部偏下素面无纹。圈足上部饰一周凸弦纹,被三个宽十字形镂孔等分间断,下部饰三个兽面纹。肩部、腹部与圈足上的兽面纹带上、中、下对应,分范痕迹清晰。底部外侧亦可见斜向交错的菱形加强筋铸造痕迹。该器通高34厘米,口径24厘米,圈足直径15厘米。
先秦经籍所载之「尊」乃是盛酒醴以献祭之器的统称,见《周礼·春官·司尊彜》。以尊作为具体器类名称,大概始于北宋元祐年间吕大临的《考古图》。由宋徽宗敕撰、王黼所着的《宣和博古图》虽沿用这一定名,但仍未给予论证和说明。王国维指出「『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1] 。
其实,金文中泛指酒、食器等礼器的「尊彜」或「宝尊彜」属于偏正结构词语,「尊」在此仅用以修饰或限定「彜」,与「宝」字相类。「尊」之专名,是一种分类学上的概念,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也并非绝对。从形态上看,铜尊可分三大类:有肩尊、无肩尊和鸟兽形尊。其中有肩尊又有圆体和方体之别,流行于商代早期晚段至西周中期。无肩尊一般作圆体觚形,在中原地区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而在汉淮流域和江南地区春秋时期仍有存在。鸟兽形尊造型多样,栩栩如生,自晚商持续到汉代,艺术观赏价值很高。
京都神宫寺家族旧藏的这件铜尊属于有肩圆体尊,广肩微鼓,腹部较深,腹壁弧收,圈足较高且外撇,十字形镂孔宽圆,纹饰线条细密且无地纹,颇有二里岗上层偏晚时期的特征,但是,其肩、腹部已出现卷云形扉棱。如此造型特点和装饰风格,明显晚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铜器窖藏坑发现的两件铜尊[2](图一),而与1954年郑州人民公园发现铜尊[3]、1974年河南灵宝东桥发现铜尊[4](图二)以及安阳小屯三三一号墓发现铜尊(R2071)[5]非常相似,唯因腹部较深而显得体态瘦高。据岳洪彬研究,安阳小屯三三一号墓属于殷墟青铜器第二期早段,年代相当于商王武丁早期[6]。由此综合判断,这件藏品的成器年代当不晚于殷墟二期早段,定在商代中期偏晚阶段是比较稳妥的。
图一: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铜尊
左:H1:3,通高37、口径32厘米,重10.5千克
右:H1:4,通高30.5、口径28厘米,重7.1千克 现藏郑州市博物馆
图二:商代中期晚段的大口折肩尊
左:1954年郑州人民公园发现铜尊,通高24.9、口径22.7厘米 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右:1974年灵宝东桥发现铜尊,通高29.5、口径30厘米 现藏灵宝县文化馆
大口有肩铜尊是商代重要的盛贮酒器之一,器体三分明显,上部为喇叭形口,长束颈;中部为广折肩,腹部粗硕而鼓张;下部为高圈足略外撇。除饰有富丽繁缛的花纹外,肩部还常饰浅浮雕兽首,兽首造型以牛首为主,也有龙首、羊首、鸟首等,个别则无兽首。兽首通常于圆体尊上设置三个,等分折肩圆周,也有二个或四个对称分布于方体尊折肩上的。这种铜尊个体大小不一,一般为年代早的个体小些,通高不超过四十厘米,以二三十厘米最为常见;年代晚些的个体大,通高多在四五十厘米[7]。目前所见,商代大口折肩兽首铜尊在河南郑州、安阳殷墟、安徽阜南、六安、陜西城固、湖北江陵、枣阳、湖南岳阳、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地均有发现[8],年代从二里岗上层时期至殷墟晚期,表明这类铜尊主要流行于商代中晚期。
值得一提的是,《收藏家》2003年第4期封面刊登1件商代中期的饕餮纹三牛尊(图三),其肩部无扉棱,器体造型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铜尊非常相似。据考证,20世纪30年代,安徽阜南县朱砦镇村民张殿春在润河捕鱼时打捞出十三件青铜器,其中就包括这件饕餮纹三牛尊。当地官绅得知后将这批青铜器拿走,后来这件铜尊流落东瀛,被日本企业家千石唯司氏收藏,曾在日本大阪展览过,并出版《中国王朝之粹》图录,引起很大轰动[9]。无独有偶,1957年6月的一天,阜南县朱砦镇村民徐廷兰在润河捕鱼时又打捞出包括龙虎纹尊、兽面纹尊、斝、觚、爵在内的八件商代青铜器,其中兽面纹尊[10]与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11]颇为相似,肩部也有三个卷云形扉棱,仅器体尺寸略大而已(图四)。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润河流经的阜南县朱砦镇台家寺遗址发掘出完整的方形围沟、大型建筑、铸铜作坊、奠基坑、祭祀坑、贵族墓葬等商代重要遗迹,其年代自早商晚期延续至晚商早期,遗存性质属于商文化系统,这里应是商王朝设在东南方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12]。据研究,上述阜南铜器的年代应属于洹北花园庄晚期[13],也即商代中期晚段。由此或可推测,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牛首兽面纹尊」当初也很可能出自安徽阜南县台家寺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