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竞买须知发布公告
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
《睡莲池》
油彩 画布
创作时间:约1917-19年
尺幅:100.1 x 200.6 cm
来源:
艺术家遗产
法国,吉维尼,Michel Monet(承继自上述处)
巴黎,Katia Granoff
Maillot女士
Michel收藏
列支敦斯登,瓦都兹,Master Arts Establishment
现藏家之家族于1972年3月22日,自上述处购得本作
行方预期约US$65,000,000成交
本幅《睡莲池》绘于1917-19年、即约为一次大战晚期之时。莫奈于1926年离世后,画作由他与首任妻子的次子Michel继承,此后几经辗转易主,在1972年由现藏家的家族购得,一直收藏至今次拍卖为止。
画作问世逾来,从未公开示人,故地没有任何展览记录。或许也正因如此,它到1972年才获得出版著录。
顺带一提,画作是次举槌,获得行方。意谓即使画作终没人竞投亦需向卖家支付。如此安排,显示出对本作信心满满。确实,如此出众的莫奈睡莲画作,相信势将引来一番竞投争夺。
图片
莫奈在吉维尼花园的睡莲池旁留影
图片
吉维尼花园睡莲池现貌
睡莲系列为莫奈晚期代表作,据统计有200多幅。他早年的创作主题,多专注于巴黎和现代生活,后来名成利就,于1890年代以约2.2万法郎购下吉维尼一间大宅,把花园改建成大池塘,又在池边栽种翠竹、杜鹃、日本苹果树和樱花树。
此座精心设计的花园,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生命余下的年岁里,莫奈在这里尽情观察及描绘天气、季节、晨昏变化,以及变幻莫测的色彩和形态,促成了以睡莲和日本桥等为主角的一系列吉维尼花园名作。
莫奈醉心于这个睡莲池,经常一边看着那水光潋滟,一边下笔作画。「捕捉瞬间」是贯穿他艺术生涯的命题,亦是印象派的理念。这位法国人擅长的,便是描绘不同光线在水面上反映的效果和氛围,以及一切稍纵即逝的事物。
图片
本作局部
图片
本作局部
是故,虽然客观上睡莲是画中主角,但对莫奈来说,「变幻」才是真正的主旨。他本人曾如此说道:
「我画了很多这样的睡莲,期间总是转换着我的视角,然后根据季节变化产生的不同光线效果来改变构图。这些效果确实不断变化,不仅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更从此一分钟到下一分钟,因为水中睡莲并非整个状丽景观的全部;事实上,它们只是伴奏的部份。
构图的基本元素是镜子一般的水中倒映,由于天空的点滴反射其中,赋予它生命和动态,所以呈现的景象每时每刻都有转变。飘过的云朵,清新的微风,暴雨的来袭,突然刮起的狂风,逐渐消退或突然转明的光线,所有这些东西,为未经训练的眼睛所忽视,其实都改变着颜色和水的表面。
它可以是光滑的、波澜不惊的,接着突然间,那里出现了一道波纹,一种分裂成几近难以察觉的小波浪的动静,又好像在表面慢慢地生折痕,使之看起来像是一幅宽大的沾水丝绸……」
图片
莫奈《绽放的睡莲》,160.3 x 180 cm,约1914-1917年绘|2018年,US$8,468万成交(出自大卫‧洛克菲勒收藏)
图片
莫奈《睡莲》,101 x 200 cm,1919年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
图片
是次举槌的莫奈《睡莲池》,100.1 x 200.6 cm,约1917-19年绘
借着上图三幅睡莲画作,我们也能察看到如斯种种细微变化。
是出自大卫‧洛克菲勒收藏的一幅,时间已近黄昏,睡莲池染上了神秘的紫蓝色调,令白色睡莲更显。
接着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本次举槌的睡莲。两画绘于相同时期,尺幅一样,构图布局也十分接近。博物馆一幅,看上去天色似乎较阴暗,惟水面相当平静,倒影相对清晰。
至于是次举槌那幅,睡莲和莲叶都相当光亮,水面则泛起丝丝涟漪。或许这是风和日丽的一天,但笔者猜测也可能是雨后阳光的刹那。
2021年春拍,另一幅绘于相同时期、尺幅亦是一样的《睡莲池》举槌,当时估价约US$4,000万,终以US$7,035万易手。
图片
莫奈《睡莲池》,100 x 200 cm,1917-19年绘|2021年,纽约苏富比,US$7,035万成交
图片
图片
Lot 12B
培根
(Francis Bacon,1909-1992)
《Figure in Movement》
(暂译:郁动中的人体)
油彩 染料 画布
创作时间:1976年
尺幅:198.9 x 147.3 cm
来源:
法国,巴黎,Galerie Claude Bernard
瑞士,洛桑,Galerie Alice Pauli
现任美国藏家于1977年从上述处购得本作
行方预期约US$50,000,000成交
培根以肖像为人熟悉,在画坛的地位很高,个人拍卖纪录达US$1.42亿。虽然近年在拍卖市场上,他的画作反应不算很好,但佳士得已为本作觅得三方,肯定不会流拍。
这位一代大师于1909年在都柏林出生,年轻时来往于柏林及巴黎之间,初当上了家具设计师。后来,他决定跟随偶像毕加索步伐,踏上了绘画之路。
培根早期的大型作品,举如恢弘三联作《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探讨二战阴霾下的人类生存命题。这些带着存在主义思想的创作,终令他绘下一系列「尖叫教皇」代表作。
至于市场所见的培根画作,则以他以身边密友为主角的肖像居多,其中一位便是乔治‧戴尔(George Dyer)。
图片
培根(右)与爱人戴尔(左)
培根与戴尔是在一晚酩酊大醉中相识,一个是年逾半百的名画家,一个是刚踏入30岁的东伦敦窃贼。培根对戴尔深深着迷,觉得这位年轻俊男散发着暴力气质,又拥有米高安哲罗雕像的魁梧身躯。
可是这段关系一如暴风狂雨,虽然带给培根无限灵感,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无尽冲突争执。终,戴尔崩塌了。
1971年10月24日,戴尔自杀身亡,终年37岁,时间是巴黎大皇宫培根回顾展开幕前36小时,地点是与培根共住的酒店房间。培根陷入悔疚深渊,此后数年的创作愈趋黑暗,当中以一系列巨幅「黑色三联作」尤为有名。
是次举槌的《Figure in Movement》(暂译:郁动中的人体),亦是在这个时期的阴霾下诞生。
图片
培根《悼念乔治‧戴尔》三联作,1971年绘|瑞士,贝耶勒基金会
图片
培根《三联作,1973年5月至6月》三联作,1973年绘|私人收藏
画作中央躯体强壮有力,肌肉结实,呈现严重扭曲的动感姿势。至于被圆形框住的头部,脸容既像戴尔,又似培根本人。
两者恍如在台上摔跤,一方面是极为亲密的赤裸相对,另一方面又是互不相让的挣扎纠缠,可说正是这段爱恨交缠关系的写照。
画作右旁难以名状的生物,其实是希腊神话的复仇女神,名称字面意思为「愤怒」。复仇女神是冥界神祇,需要惩罚人间罪孽时便会来到地面,为人熟悉的登场当为希腊悲剧《俄瑞斯忒斯》(Oresteia)。
图片
本作中央躯体强壮有力,呈现严重扭曲的动感姿势,脸容既像戴尔又似培根本人
图片
画作右旁的复仇女神象征
俄瑞斯忒斯的父亲是阿伽门农,在特洛伊战争中担任希腊联军。战事期间,俄瑞斯忒斯的母亲
戴尔离世后,复仇女神这个象征屡次出现在培根作品之中。其古怪难明的形象,其实源自一幅飞鸟俯冲的照片。
上述神话故事,俄瑞斯忒斯终为雅典娜所救。至于培根本人,后来邂逅了爱德华(John Edwards),不但逐步走出戴尔阴影,并在余生与对方相爱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