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指定征集处如何出手
此尊曾被收录于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先生所著《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中,施罗德先生定此尊为15世纪,但经过多方研究,我们更倾向此尊是17世纪雪堆白作品。
参阅:《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15页,图52。
Lot 1229
13-14世纪
合金铜上师像(嵌银)
14.1 cm.high
此尊上师像,头戴厚毡帽,依据帽子的样式推断,此像塑造的是一位宁玛派上师。此种形制特别的尖顶毡帽,后成为判定上师宗教派别身份的重要依据之一。上师五官深遂,法令纹清晰,唇角笑意明显,目光温和注视着前方,眼内有嵌银;身着三衣、大氅,右手结触地印,左手腹前结禅定印,厚重的袈裟覆住双腿,跏趺端坐于方型素面禅垫之上,垫下是衬高台双层束腰莲花底座,莲瓣宽平,瓣尖略翘,上下对称排列,敷施方形莲台的三面,莲座上下沿及素禅垫边缘均饰一道连珠纹。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该派比较全面的继承了吐蕃时期传播下来的教法仪轨,并且将这一教法仪轨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极其庞杂而又分门别类的教派体系,在藏传佛教诸多教派中独具一格,但与之相关的艺术品传世数量极为有限,更添此尊之鉴赏与收藏价值。
Lot 1218
蒙古17-18世纪
铜鎏金随求佛母像
15.2 cm.high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著录:《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邢继柱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282-283页。
随求佛母,乃大随求佛母之略称,观音菩萨之变身,密号与愿金刚,为密教胎藏界坛城大随求菩萨院中之一尊,此菩萨常随众生之愿求而施予,故称大随求。此尊随求佛母即为四面八臂的形象,正中一面头戴五叶花冠,其余三面戴三叶冠;头顶结高发髻,余发束绺垂搭双肩。四面开脸相似,每面三目,圆睁平视,相容寂静。面庞圆润,眉眼细长,鼻梁高挺,法相庄严。上身袒露,胸部饱满,腰部收束,两肩帔帛绕臂自然垂落,尾端从腿后轻轻垂下。佩饰耳珰、项链、手镯、臂钏和脚镯。胸前垂挂的长珠链由两乳外侧绕过,左肩斜挂长珠链式圣线。下身着贴体薄裙,仅在裙缘处錾刻几何条纹和碎花纹。腰系丝带,后腰垂挂连珠纹式网状U型璎珞。主臂二手左持长柄铖斧,右持法轮;其余六臂左三持弓、金刚杵和套索;右三手持宝剑、三叉戟和箭,跏趺端坐。
下承高台仰覆莲座,浅束腰,上沿錾刻小竖线一周表花蕊,下沿饰细密联珠纹一道。莲瓣扁平舒展,紧贴座壁,对称分布。莲瓣与底沿中间另有一道纹饰,刻有与裙缘相同的连绵几何图案,富有相互映衬的装饰效果。喀尔喀蒙古造像中,多臂密宗神祗甚为罕见,且此尊原封底尚存,底板上刻十字金刚杵图案,更添殊胜。
Lot 1262
19世纪
堆绣胜乐金刚唐卡
84×57 cm.
此幅精美的胜乐金刚唐卡,是以堆绣技法绘制而成的作品。品相如此完美的堆绣唐卡,十分罕见。唐卡画面正中主尊是拥抱明妃的胜乐金刚,身青黑色,明妃赤裸身,呈现肌肤本色。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梵文 Cakrasamvara,在无上密续中,属于母续法,胜乐也被尊称为母续之王,为亿万空行总主,是格鲁派最注重的三大本尊(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和大威德金刚)。
佛父胜乐金刚有四面十二臂,每面有三只眼,代表能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亦能看见上、中、下三界。其主面如身体同为蓝肤,右前侧面黄肤,左前侧面绿肤,左后侧面红肤。四种颜色分别象征增益、息灾、敬爱与降伏四种功德与事业,合起来代表中央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头戴五骷髅冠,背后披白象皮,腰围虎皮裙,象征无畏勇猛。颈挂五十个骷髅,主身蓝色,主臂双手结“金刚哞迦罗印”,于佛母背后交握金刚杵和金刚铃,代表智慧和慈悲的结合。佛父的其余手则以期克印持各种法器,包含金刚钺刀、三叉戟、长柄金刚斧、骷髅杖、金刚套索、双面鼓、颅钵、梵天头等,各执法器的十二只手,象征克服十二种缘起的方法。以右展姿立于莲台上,右脚下踩红色身的时母后背,左足则踏着肤色的大自在天。
天界左右各绘呈瑜伽士形象的大成就者帝洛巴与那若巴,画面左顶角手中托着鱼的是帝洛巴。画面底部左右各绘一位立于火焰中的护法形象,左底角持剑与敌魔心脏的是大红司命主。背景中的山石、流水、树木、鸟雀均以不同色彩的布块拼贴,但色彩协调过度非常自然,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值得一提的是唐中二主尊骷髅冠上,将各个骷髅相连的珠链、佛母腰后的缨络、手镯、臂钏及主尊腿间垂挂着的缨络珠链,均是穿成串的粒粒小珍珠,被缝制到唐卡布上,此种耗时耗资又耗力的表现手法,更是平添此幅唐卡之艺术与收藏价值。
这幅保存完好,画面极为清晰干净的唐卡,采用了极具特色的堆绣技法绣制而成。“堆绣”唐卡,其制作方式为预先画好画稿,依照各部位的需要,将各种色彩艳丽或带有图案的绸缎、绫罗剪成各种不同形状,再沿边缘内折,加工粘贴或缝缀成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精美画面于布幔之上,使画面立体感强,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最有名的堆绣作品可参考一组罗汉像唐卡,现作为塔尔寺三绝之一悬挂在该寺大经堂。
Lot 1291
明
合金铜地藏王菩萨像
27.2 cm.high
地藏王菩萨,或称地藏王,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和崇拜。他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大愿之王”,因其慈悲广大,为度化众生,成就了无数冤魂野鬼的解脱,被尊称为“幽冥教主”,地位极高。
此尊地藏王菩萨,头戴五叶宝冠,中央冠叶呈大U型,是明代菩萨造像比较典型的特征。周身穿戴珠宝璎珞,耳戴莲花型挂坠圆珰,珠宝多以细密的连珠纹串连表现。身着披肩飘带,下身着长裙,衣褶流畅自然,丝织品的轻飘质地肉眼可见,前后腰下均以繁复珠宝璎珞为饰,甚显华贵。菩萨脸型方圆,双颊饱满,眉线高挑,双目细长微阖,双唇轻抿,嘴角微收。脸部及裸露的上身处,尚余少许泥金痕迹。游戏坐姿,左脚下伸踏一朵小莲花,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膝捏宝珠,双手牵莲茎,莲花绽放于肩头。地藏王菩萨手中捏着的这颗宝珠 也叫“摩尼珠”或“如意宝珠”,象征着地藏菩萨的大愿力,能满众生愿,能破众生之无明。
菩萨座下,是双层束腰莲花底座,莲瓣细长饱满,绕座一周;瓣尖处以简化的三点为饰,上下沿均有一道连珠纹。值得一提的是,此尊的莲座台面上、菩萨左脚前,卧伏一只小兽,状似犬似狮,灵动又乖巧,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谛听。谛听原身是一条白犬,象征着忠诚不二之心,因为狗性忠诚,正如文殊菩萨的狮子表示智慧,普贤菩萨的白象表示大行一样,地藏菩萨的谛听则表示忠诚不二之心。
此尊地藏菩萨像体量大,胎体厚重,铜色乌亮沉实,工艺细腻,且菩萨坐骑化身小兽伏于莲台之上,更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赋予本尊造像独一无二的韵味。常见的地藏王菩萨像,多是着袈裟、比丘相、持锡杖的形象,如此尊一般,着菩萨装、持双莲花、游戏坐姿的地藏王像极为罕见,其仪轨与释迦护(Sakya-raksita)所传诸法的地藏菩萨像一致(见《藏传佛教本尊大全》冉炯百法篇之地藏菩萨),造像本身品相完美,融合了汉藏两地造像艺术风格精髓,具有无与伦比的鉴赏与收藏价值。
参阅:《藏传佛教本尊大全——艺术鉴赏图典》,马丁·布 劳恩及马丁威尔森著,张彦译,甘肃人民美术出版 社,2014年,128页,图250。
Lot 1285
14-15世纪
铜鎏金锤揲龙女像
36.8 cm.high
此件龙女雕像系铜皮锤揲作品。锤揲是一种高难雕铸工艺,是一片薄铜经过不断的锤打錾刻最终形成的高浮雕作品,对艺术家工匠的工艺水准要求极高。此件作品中描绘的龙女呈现单膝跪立舞姿,右手高举法轮,左手握着搭在其大腿处的金翅鸟鹰爪,身体舒展,灵动自然。杏核眼,直鼻小嘴,偏甜的面相和头冠中央大U型冠叶的装饰风格手法,显然是受到尼泊尔造像风格之影响。龙女左肩斜披圣线,下身着短裙装,衣纹褶皱随着身体的动势流动,写实且美观。龙女头顶现三蛇头,蛇身鳞片节节可见,制作工艺高超绝伦,表现力强劲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