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福布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页总征集处合作要求
Lot 1231
14-15世纪
银合金阿閦佛
16.3 cm.high
此尊阿閦佛,罕见的以纯银质地打造。佛陀肉髻高隆,以宝珠顶严,额际佩戴五叶宝冠,冠叶上嵌各色宝石,缯带于耳后自然下垂,特别的是缯带尾端坠十字杵,这也是尼泊尔造像常见的传统装饰手法。面容上宽下窄,脸颊略显瘦削;额心嵌水滴形白毫。眉线清晰优美,尾端微上挑;双目低垂,俯视前方。鼻梁挺直,双唇微抿,大耳垂肩,耳垂宽厚,其上有细长的耳孔。颈部可见三道蚕节纹,下颌较短,精致的五官刻画出温和沉静的面容。
佛陀双肩宽阔,胸脯厚实,胸肌突起。身着袒右式福田格袈裟,福田格缝线以连珠纹表现。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腹前,右手施触地印。手与脚的刻画自然写实,手指尖微微翘起,饱满灵动。造像风格上受到尼泊尔艺术的强烈影响,如轻挑的眉毛、额宽下颏窄,豆荚状的眼睛,表情柔和,神态自然优雅。周身除帽冠外,并无其他菩萨严饰,且穿袒右肩式袈裟,故亦有称此种形制的佛陀为“宝冠释迦牟尼”。
前泛亚收藏中有一尊15世纪银质阿閦佛,收录于施罗德先生的《印度-西藏铜造像》一书中,图114F。与本尊在整体风格与细处表达均高度相似,甚至缯带尾端所坠十字杵也完全一致,也同样为银胎铸造,只面相更显方圆,巧合如此之多,两尊造像极有可能出自同一创作团队,或有尼泊尔匠人参与创作。元代皇室推崇藏传佛教,独尊萨迦派,15世纪时随着萨迦派的兴起,尼泊尔工匠在西藏佛教造像中的地位达到顶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在喜马拉雅造像艺术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且影响深远。
参阅:《印度——西藏铜造像》,施罗德,2008年,香港法观出版社,433页,图114F。
Lot 1265
东北印度11世纪
合金铜毗湿奴及二侍从立像
34 cm.high
此尊造像刻画的主题人物,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毗湿奴的名字,亦可译为“遍入天”,是保护之神。此尊毗湿奴像,一面四臂,右上手持仙杖莲花(象征摧毁一切仇敌的力量),左上手持轮宝。主要两手均呈半平伸状,右手施与愿印,掌中有水果香橼(bijapura),左掌心托海螺。毗湿奴面容圆润丰满,呈现典型的南亚人种相貌,双目圆睁,嘴唇丰腴。头顶发髻高束,佩戴三叶宝冠,中央冠叶高而尖,与髻同高,宝冠以缯带固定,缯带于耳上部结突出的横结,尾端呈漩涡状披双肩。髻顶以嵌宝摩尼宝珠为饰。髻后的头光,呈现太阳花形,立体感极强,兼具装饰性。上身赤裸,颈间佩戴挂满叶片形挂坠的项链,上臂和手腕处均佩戴钏环,左肩至右肋斜挂细长圣线。腰系印度经典围布(dhoti),腰间挂着一串长长的花环垂至膝处。毗湿奴两侧是两位侍从女神,她们以极其夸张的扭姿站在基座两侧的独立莲座上。主尊右边是拉克希米(Laksmi),代表财富与繁荣的女神,右手原应持拂尘,已憾失,左手捻莲茎,莲花攀臂而上开在肩头;主尊右侧是萨拉萨瓦蒂(Sarasvati),象征学习与智慧之女神,以其手中独特的法器七弦宝琴而闻名。三位主尊身后,有舟型中空大背光,边缘以一圈象征符号式的火焰纹饰表现。
三尊雕像的莲台下方,是三层缩进式须弥座,四方以八脚支撑。须弥座正中,蹲伏着呈礼敬姿态的大鹏金翅鸟,因其是毗湿奴坐骑,所以在同类主题作品中,多出现在雕像的下方。
帕拉晚期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即毗湿奴及二伴侣的像,多采用石雕,如此件一般的铜质造像比较罕见。此尊造像的比例匀称,面部及裸露的肌体刻画柔软自然,承继了帕拉造像的优良品质。与之相似的作品,可以参考被施罗德先生收录在《西藏铜佛造像》卷一中,第213页,插图III-2中间的一尊帕拉铜雕像,与本尊在外观图像元素,构图布局、头光背光甚至底座制式均极为相似;同一著作中的245页,图75B,则展现了帕拉造像中另一种结构形态的毗湿奴像。此外,前泛亚收藏中的一尊毗湿奴及二侍从像,被收录于帕尔博士The Sensuous Immortals一书中,与本尊尺寸相当,造像结构、人物外观形态与面相以及整体 雕塑风格均与本尊更为贴近,可作参考。
参阅:
1. 《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India & Nepal),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一,213页;245页,图75B。
2. 《感性之神——泛亚收藏部分雕塑作品展》(The Sensuous Immortals-A Selection of Sculptures from the Pan-Asian Collection)图录,帕尔博士(Pratapaditya Pal)著, 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展出时间1977.10.25-1978.1.15,98页,图58。
Lot 1252
17世纪(雪堆白)
双色铜佛海观世音
19.5 cm.high
来源:中国嘉德,2019年11月18日,Lot 3540。
著录:《印度——西藏铜造像》(Indo-Tibetan Bronzes),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香港法观出版社,2008年,471页,图129E。
佛海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上瑜伽部父续的本尊之一,为观音菩萨之秘密变相之一。为格鲁派所重视,他有不同的形象,在《五百佛像集》中佛海观世音的形象与四臂观音相同。佛海观音此尊为双身,观音拥抱明妃,右展姿立于双层莲台上,佛父以黄铜铸造,佛母以红铜铸造,严格遵循造像仪轨,尤为难得。双尊均头戴宝冠,发髻高耸,面生三目,神情威严,面部涂有冷金。父尊左手捻一茎莲花,绽放于左肩侧,右手原应持念珠。明妃左展立姿,右腿勾在主尊腰后。右手高举嘎巴拉鼓,左手托嘎巴拉碗。这是佛海观世音常见的形象。此尊的高台座、纤细的身材、精细的五官描绘以及对双色铜仿古技艺的熟练运用,均彰显了其雪堆白出品的尊贵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