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广藏品征集联系
印坛的明末张灏《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赖古堂印谱》,以及乾隆时期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合称为“三堂印谱”,集晚明至清代早期印人作品之大成,其中《学山堂印谱》十册本收印两千零三十二方,《赖古堂印谱》存印有一千五百五十方,《飞鸿堂印谱》则近三千五百方,合计七千有奇。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物虽常聚于所好,而往往聚散不由己,如此庞大数量的篆刻原石,在藏家身后逐渐散失,历经数后如今只有零星遗存。而这样聚久必散的轮回同样无奈地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虞山小石山房主人顾湘身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Lot 4284
顾崇福辑
《小石山房印苑》
1904年钤印本
十二册
26×16.8 cm.×12
顾湘,字翠岚,号兰江,别署小石山房。江苏常熟人。富藏书,珍藏宋元以来旧椠达数万卷,又乐于雕版刻印古籍。太仓学者季锡畴曾授经其家,因季氏淹通经籍与金石之学,受其熏陶,顾湘遂精于印章鉴别。有弟顾浩,字凤一,号养之,与兄皆有石癖。凡市肆中遇有名家手刻,必不惜重值购之以归,数年中获印累累。每逢春秋佳日,顾氏昆仲瀹茗添香,罗列家珍于一室,展玩不已。曾延请歙县印人程德椿至小石山房,镌刻《桃源行》《四时读书乐》《读书十八则》铜印三组,甚为精妙。道光八年(1828),顾氏昆仲合辑《小石山房印谱》,卷中有林皋、丁敬、黄易、张燕昌、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杨澥等当朝名流佳作。道光三十年(1850)顾湘又将自藏印辑为《小石山房印苑》和《名印传真》,两谱中包含元代朱珪至清代徐三庚等一百余家印人的印作近六百钮,被邓石如之子邓传密誉为“振芳华于艺苑,洵足廓后学之心胸”。如此大手笔地将元明以来名家刻印汇集成谱,自飞鸿堂主汪启淑之后当首推顾湘。
图片
张灏学山堂诸多遗印在清代早中期分别被昆山葛氏、汪启淑、太仓静逸庵陆氏、广堪斋毕泷、吴门寒碧山庄刘恕和季锡畴等好之者什袭而藏,得者珍如拱璧。如汪启淑得学山堂旧印数十方,辑入《讱庵集古印存》中,后摹刻学山堂文句闲章二百五十四方,合原印辑成《临学山堂印谱》六册。嗜印的顾湘搜罗三十载,终将陆、毕、刘三氏的学山堂旧印悉收囊中。“核之原谱,几十之三四。欣赏之下,汇而拓之,裒成八卷,题曰《学山堂印存》。”可谓古缘深厚。吴县潘遵祁在《小石山房印苑》序中称“学山园旧物数百方,亦为君有,称大观焉。”可惜顾湘年齿不永,中年而殁,其一生心血所寄,子嗣虽能暂守,但后大多与烟云倶化。所幸的是近期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有十五方张灏学山堂与顾湘小石山房的旧印出现,其中不乏明代文人篆刻鼻祖文彭、何震与篆刻大家归昌世、李流芳、汪关等人的印作,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一、文彭“自顾为人浅”
文彭为文徵明长子,天资,却屡困场屋,十举不获,直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届花甲时,才以岁贡生被荐举入京,经廷试获,授嘉兴府学训导。晚年文彭先后出任南京与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周亮工《印人传》中关于文彭晚年在金陵西虹桥购买四箩筐灯光冻石材的故事,已成为印坛佳话。对于文彭的传世印作,历代学者多抱以谨慎的态度。目前实物印章有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七十二峰深处”象牙章与西泠印社“琴罢倚松玩鹤”青田印,再参照其书画作品上印鉴来欣赏,文彭的朱文印继承了元代圆朱文秀雅流美、平和醇正的风格,白文印则明显受到汉印的影响,显示出一股沉稳、质朴的气息。
“自顾为人浅”著录于《小石山房印苑》。是印三面款,除顶款刻印文外,另两面刻有“嘉靖辛丑秋日,三桥。”该辛丑为嘉靖二十年(1541),文彭时年四十有五。“自顾为人浅”用刀挺健,章法疏朗自然,简约的“自”“人”收缩宽度,“自、顾”右侧与“浅”字左侧贴边的线条仿效汉铜印边线磨损的效果,有意刻细,可见当时印人精研汉印之深。至于文彭以书丹勒碑双刀法刻制的行书边款,也为欣赏与鉴定其篆刻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顾为人浅”行书边款遒丽流畅,且深刻之,与六年后所镌的“琴罢倚松玩鹤”边款浅刻法稍异,对研究文彭边款的演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图片
Lot 4276
文彭刻 “自顾为人浅”青田石印章
印文:自顾为人浅。
边款:自顾为人浅。嘉靖辛丑秋日,三桥。
题跋:寿承遗泽时约四十六,风气已成,迥异牙铜,越四百七十年,子建记。
出版:
1.《小石山房印苑》册,P14,顾崇福辑,1904年钤印本。
2.《小石山房印苑》册,P9, 顾湘、顾浩辑,1925年重辑本。
3.《明清名人篆刻选—小石山房藏印》P1, 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4.《小石山房印存》册,P2,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2.5×2.4×3.7 cm.
二、何震“竹窗茶话”
何震篆刻取法秦汉,刀法挺峻清健,印格气势恢宏,充分表现石章线条之特意趣,有意识追求刀法在篆刻艺术中立的审美价值,使明代印坛风貌为之一新。何震凭借其全面、精熟的篆刻技能,游艺于士大夫之间,其过人的篆刻天赋与海量、高质的创作,使其蜚声四海,以致上达名公宿将,下至商贾贩夫,无人不晓其印章,时“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殁后更是“片石与金同价”,受人追捧,世称为“雪渔派”。
何震“竹窗茶话”著录于《小石山房印苑》,据年款是印作于万历乙未春三月,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时何震已年逾花甲,用刀虽不及传世的“听鹂深处”生辣,已趋向于晚年“笑谭间气吐霓虹”的线条偶露锋芒与章法平稳的作风,但依然给人以风骨刚健,古茂渊雅之美感。是印边款以单刀为之,较他印中欹侧险绝、生拙痛快者有别,更显秀润峻挺。至于印主“德弘先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图片
Lot 4277
何震刻 “竹窗茶话”青田石印章
印文:竹窗茶话。
边款:万历乙未春三月,德弘先生命因作于萝石山房。何震。
题跋:承清馆载主臣印原石,今珍如拱璧。印面有损而边款之精且宛若新斲,主臣传世多赝鼎,此可为准绳玉尺者。乙未元月,子建记。
出版:
1.《小石山房印苑》册,P21,顾崇福辑,1904年钤印本。
2.《小石山房印苑》册,P13, 顾湘、顾浩辑,1925年重辑本。
3.《明清名人篆刻选—小石山房藏印》P5, 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4.《小石山房印存》册,P6,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3.1×3×4.1 cm.
三、苏宣“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宣处在明代印坛从兴起到繁荣,人才辈出的年代,世人皆以模仿文彭、何震与秦汉印为能事,形成了苏宣所描绘的“家家仓、籀(仓颉、史籀),人人斯、邕(李斯、蔡邕)”的盛况。苏宣长期浸淫于秦汉玺印经典之中,曾自称“所手扪绿图青字、龙画螺书有年。所遇铜章玉玺,斑驳锈蚀,宝气生白虹有年”。他所镌刻的作品无论从形式、线条、章法、篆法,还是在神韵气质方面,更加贴近秦汉原印,表现出成熟的艺术审美构思和醇正的古典气息,挖掘出文彭、何震不曾涉足或未臻佳境的新印式。晚年辑自刻印成《苏氏印略》,让后人领略到其卓尔不群的篆刻艺术风采。
苏宣“一片冰心在玉壶”著录于顾湘《小石山房印苑》,以切玉法为之,笔势圆转舒畅,章法宽疏空灵,得两汉未曾有之印式,显示出苏宣大胆开拓、追求新意的自觉性和的审美意识,也应了其所说的“始于摹拟,终于变化”一语。是印有苏宣的单刀行书顶款:“辛酉冬日篆,啸民。”辛酉为天启元年(1621),苏宣已六十九岁,对研究其晚年印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片
Lot 4273
苏宣刻 “一片冰心在玉壶”青田石印章
印文:一片冰心在玉壶。
边款:辛酉冬日篆,啸民。
出版:
1.《小石山房印苑》二册,P5,顾崇福辑,1904年钤印本。
2.《小石山房印苑》二册,P4, 顾湘、顾浩辑,1925年重辑本。
3.《明清名人篆刻选—小石山房藏印》P10, 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4.《小石山房印存》册,P9,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3.5×3.3×5.2 cm.
四、汪关“此鸟安可笼哉”、汪泓“桐遇知音已半焦”与“人臣之义忠正为高”
汪关为晚明印人中追摹汉法,形神兼备、气韵雅妍的集大成者,其白文宗汉铸印,线条洁净光润,篆法谨严规整,章法沉稳安详。朱文堂皇婉畅,恬静醇美,圆融凝厚,饶有雍容华贵之气象。晚明书画家如董其昌、赵宧光、陈继儒、程嘉燧、李流芳、归昌世等用印多出其手。汪关之子汪泓也善篆刻,父子曾为张灏的“学山堂客”,有“大小痴”之号。
汪关“此鸟安可笼哉”与汪泓“桐遇知音已半焦”“人臣之义忠正为高”三印先后著录于张灏《学山堂印谱》与顾湘《小石山房印苑》,流传有绪。汪关一印篆法精整,用刀细腻,章法随笔画疏密自然分布,并注重书法笔意与残破并笔,深得汉印精纯古雅之韵。《学山堂印谱》中的“知我当时自有人”“心如太古结绳时”“空林与白云齐”等诸印风格与其相类,从线质与布局手段来看,如出一人之手。汪泓“桐遇知音已半焦”一印线条转折圆润,笔意浓烈。“人臣之义忠正为高”章法稳妥,而线条更为峻整挺拔,可见汪泓具有相当是篆刻功力。汪关一印石经火,与汪泓“桐遇知音已半焦”分别有隶书顶款“汪”与“泓”,与遗存的汪关“子孙非我有委蜕而以矣”边款“汪关”二字及“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空手无金行路难”单字款相似,也为鉴定汪氏父子篆刻的主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