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藏品好卖征集处
本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确立了鲜明的国际发展战略,面向海内外坚持以采纳或借鉴国际理念和成熟模式来兑现公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承诺。在藏品挑选、藏品鉴定、初步估价、接收委托、运输保管、图录编制、招商展示、展览交易、举行拍卖、付款交割、卖家结算等均体现国际水准,树立了国际化公司的积极形象。如今,国际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古董珍玩,和近现代的艺术品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而且业务已面向全球化发展。
元代极为重视与吐蕃(西藏)的关系,皇室曾广为刊印藏文佛经并散施到西藏等地诵读。近年在西藏寺庙发现的大德十年(1306)刊印的《碛砂藏》经就记载着“装印西蕃字乾陀般若白伞盖三十余件,经咒各千部,散施吐蕃等处流通读诵”,这里的“西蕃字”即指藏文。元代皇家使用藏文刊印佛经说明对藏传佛教的重视和礼遇,受此影响,寺庙也专门铸造藏文供养钱用以满足吐蕃信众,意义同样重大。
2. 梵文钱
梵文包含三种书体,即“悉昙体”、“天城体”以及“兰札体”。在书写佛教经典时,不同时代会使用不同的书体。学界普遍认为,“悉昙体”梵文大约在南朝梁以后传到中国,到唐初由于佛教兴起,“悉昙体”开始盛行。但是之后经过五代时期几次大规模灭佛运动,“悉昙体”逐步没落,最终在十二世纪被“天城体”所取代。“天城体”大约流行于十一到十四世纪(北宋至元),后于十三世纪被“兰札体”所取代。元、明、清佛教文献中的梵文部分主要用“兰札体”书写,另外流传极广的《准提咒》及《准提镜坛》也多以“兰札体”形式制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笔者于北京德胜门钱币市场收获一枚梵文大钱,仅见品(图7)。直径达82毫米,重102.2克,穿微四决,正面六字梵文,背面是八卦以及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钱文文字宽博而浅平,带有明显的书写笔意。背面字根及地章处留有刀刻铲剔痕迹,具备以木雕制母钱翻砂铸造的特征。古代压胜钱由于铸量有限,为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常以硬木或铅锡代替铜母。此钱翠绿满身,坑口偏江西、湖南,带有南宋风格特征。
图7 梵文大钱孤品
就钱上的梵文,笔者曾请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著名印度哲学、梵语学、佛学专家巫白慧先生(1919-2014)。巫先生释读为“天城体”,六个梵字聚首形排列,以穿上十二点为起始左旋读。汉语读音为“唵摩维耶惹那吽”,拉丁音译与汉语音译对照如下(图8)。
图8
此六字梵文为佛教六字真言的一种,湿婆神及其妻子雪山女神波华娣(帕尔瓦蒂)的咒语(图9)。湿婆神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佛教文献中称湿婆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而雪山女神帕尔瓦蒂则是印度教的母亲女神,是爱情、美丽、婚姻和生育的化身。对于此钱的梵文释义,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是更早的“悉昙体”大明咒。
图9
此钱背面反映的是中国本土道教体系的八卦以及对斗星的崇拜。古人认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南斗星君掌管生存,北斗星君掌管死亡。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南斗又称“延寿司”,朝拜南斗可增加阳寿。而朝拜北斗,便可得道成仙,从死籍上永远除名。宋代民俗钱上带有南斗、北斗的非常普遍,但为何在这枚梵文钱上出现多种宗教元素?看似矛盾,实则体现那个时代不同教派的合流与融通。三教合流在宋代已大致成型,南宋孝宗在《原道论》中写道:“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孝宗的这种思想对当时民间的信仰、习俗颇有影响,当然也反映在民俗钱上。
无独有偶,另一枚长命富贵背梵文、符咒花钱为佛道合流的又一例证(图10)。这枚钱出自江西婺源,安徽洪伟收藏,直径65.3毫米,厚3.3毫米,重62.2克。钱币正面“长命富贵”,“长”“贵”二字楷书,“富”“命”为篆书。中心为一小圆穿孔,穿郭带有明显四决。背面构图复杂,外缘内一正方形,四角各书道教“符咒”,其中左上尚可辨认,与“山鬼”符咒有相似之处。方形内则是由两圆圈组成的环形区域,内书六字梵文。中心的圆穿周围还有纹饰(或文字)。此钱文字及纹饰也较为浅平,坑口偏湘、赣,整体是宋元风格。
图10 长命富贵背梵文、符咒花钱
钱上六字梵文呈聚足形排列,右旋读(顺时针)一圈。自穿上十二点“唵”字始,汉字译音为:“唵嘛呢呗咪吽”,即大明咒。从书体分析,此梵文更接近“悉昙体”,字形圆润美观。
元代的梵文钱也非常罕见。如右图(图11)这枚直径59毫米,重41克,大连郭健珍藏。此钱铜质精纯,包浆温润。正背面四出纹分隔出四块区域,每区域内各一字梵文,这种四出纹的形制常见“天下太平”四字,多定义为元代风格。此四字梵文呈聚首形排列,左旋读,上、左、下、右分别为“唵”“阿”“吽”“赫利”。
图11 元代梵文钱
“唵阿吽”,梵文的拉丁音译oṃ āḥhūṃ,也称三字明咒,是一切诸佛身、口、意的种子字,也是一切诸佛身、口、意的精髓与精华。“赫利”是莲花部尊众(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念诵“赫利”能祈请到莲花部的尊众,得到他们加持。早期密教经典中,三字明咒为文殊大威德明王之心真言。据《瑜伽大教王经》:唵字是大遍照如来(即毗卢遮那佛),阿字是无量寿如来(即阿弥陀佛),吽字是阿閦如来(即不动佛)。“唵阿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唵”代表五方佛报身圆满,“阿”代表法身不变圆满,“吽”代表化身莲师尊前圆满。念诵“唵阿吽”可以获得法报化三身,实现身、口、意的成就,获得三传承命脉,进而达到三身持明果位。“唵阿吽”在佛教中还象征着诸法的本初与终极,其中“阿”是开口时首先发出的声音,为一切字、一切声的本源。“吽”是闭口时发出的最后声音,因此在密教中象征诸法的本初与终极。这枚钱上的四字梵文为“兰札体”,从“唵”字的写法可以很容易区分“悉昙体”、“天城体”与“兰札体”的不同。
重庆藏家樊一兵曾获一枚阴刻梵文钱(图12),铜质精纯,传世包浆,温润如玉。此钱直径47.3毫米,重24.6克,地章处明显经过打磨平整后,两面施以双钩法阴刻梵文,一面六字,另一面八字,共十四字,梵文字体为“兰札体”。看钱体形制颇为古拙,有五代之风,然阴刻梵文之“兰札体”则流行于元或更晚,这种矛盾令人不解。是否有后人将前朝之钱铲除钱文,打磨抛光后另刻梵文的可能性?
图12 梵文钱
钱币的一面六字梵文呈聚首形排列,自两点钟位置起始,右旋读(顺时针),为大明咒“唵嘛呢呗咪吽”。与标准“兰札体”唯一有细微区别之处在于每个梵字上面均带一圆点(图13)。此圆点亦称菩提点,配于发菩提心之位,代表的含义是:“此菩提之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成菩提也”。
图13
钱的另一面,八字梵文呈聚足形排列,自穿上一点钟位置起始,右旋读一圈,读为“唵叱林唵嘛呢呗咪吽”。其中前两个梵字读作“唵叱林”,或写作“唵齿林”,“唵叱林”是文殊菩萨护身真言,作用是驱魔辟邪,保佑修炼者念经时不受妖魔鬼怪侵害。后六个梵字即大明咒。有意思的是,金代有一种带莲花座的小挂牌,高30.3毫米,宽15.6毫米,正面即“唵叱林”三字,背道教符咒,应是一种佛道合流的护身符牌(图14)。另外故宫藏有一块铸有“皇统戊辰(1148年)岁次十一月”的百佛铜牌,高165毫米,宽95毫米。铜牌中心钮的两边铸有“唵叱林”、“唵齿林”、“唵部林”等字样(图15)。皇统是金熙宗年号,说明金元时期这一文殊菩萨护身咒语也与大明咒一样在社会上颇为流行,被广泛使用。因此亦可证阴刻梵文钱就其内容也应在这个时代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