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征集实力如何
本公司是从事国际、国内各类各类型艺术品展览、交易、推介、文化传播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凭借的鉴别评定技能,丰富的市场调研经验,对艺术品收藏敏锐的触觉及对客户需求的迅速了解,依托雄厚的队伍和遍及海内外的买家资源,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的投资理念和敬业的服务精神跻身于国内外具竞争力的艺术品经济公司行列。
本公司除以形式帮助藏家达成交易外,艺术品展览销售中心展厅销售也占有很大比例,公司拥有自己的藏品展厅,凡藏品都可展出,以此吸引更多买家欣赏和购买,公司竭诚为供拍和竞买双方提供的服务.
有着"亚洲时尚之都”的美称,是以经营中国文化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公司,公司设有、香港、新加坡、韩国、办事处,每年不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鉴赏会,以及每月“买家”交流会。公司成立伊始,一直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艺术文明”为己任,本着“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的服务理念,培训了一批高素质员工队伍,汇集了庞大的营销团队,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国际化管理和营销系统。
此册“寒云日记 西泠本”是对已知袁克文日记极其重要的补充,记录了其在上海、天津、北京三地生活、交游、鉴藏等情况,是为袁克文和民国戏曲文化、钱币古物收藏、诗词唱和、家事时事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新见材料,实为市场仅见之孤品、极优品。
袁氏一生大起大落,自称“皇二子”,今日我们得以在他的日记里细细品读其骨子里的文人风度,实乃直面百年前民国上层社会的一件幸事。且袁氏凭其眼界和学识,把自己的日记变成了一本诗书“画”印皆有,可读可赏可“听”的风雅读物。
此篇,我们根据日记内容,分戏曲、鉴藏、钱币收藏、美人家人几部分为大家进行赏析。
一
戏如人生
袁世凯一生嗜好戏曲,对袁克文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初,袁克文经常跟随父亲,到处看戏听唱,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戏曲的感情。
袁克文爨衍昆剧《千忠戮·惨睹》中的建文帝
袁克文以重金先后从常州请来昆曲名师赵子敬(逸叟),从姑苏的全福班请来老艺人沈锡卿(金戈),随他们学演昆曲。他不仅学习唱念做表,而且与两位老师精研宫调声律,使他年纪尚轻便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修养的昆曲名家。后来袁克文迁居上海以后,也经常与沈氏相聚。
“寒云日记西泠本”中有关“串演昆剧”的记录
津门昆曲家合影,后排右三为袁克文
袁克文(后排居中者)与“同咏社”同仁合影
袁克文不单精于昆曲,演京剧也大得时誉。由于受嗓音条件所限,他自知在唱工方面难于胜任,转而在做工上下功夫,特别是把许多精力用在钻研丑角上。他拜名丑郭春山为师,学了不少真本事。
几年间,他一边学戏,一边涉足票房,粉墨登场,天津、上海、南京、南通、济南等许多城市的票房,都曾留下他票戏的身影。袁克文曾和俞振飞合演《群英会》,饰蒋干;和梅兰芳合演《洛神》,饰曹子建;和欧阳予倩合演《审头刺汤》,饰汤勤。
彩唱中的袁克文(右)
尤其是扮演方巾丑,书卷气十足,酸儒之态别有情趣。不仅为票界所推崇,专业的戏曲艺人也自愧弗如。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中说,袁寒云是陈德霖(清末京剧名家)之后,一人而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晶报》品评他所演的《审头刺汤》:“汤勤虽然裱过千幅画,难敌寒云胸中万卷书。”
中多次出现袁氏在上海、北京等地观剧、演戏,乃至创建全国伶选大会的记录,可知其与梅兰芳、余叔岩等大家名角互动频繁。袁氏往往详细记载演员及其角色,参与观剧、宴席乃至其他相关活动的人员名单,便于考察各人行止。
“寒云日记西泠本”中有关袁克文等创建全国伶选大会的记录
其中谈到当时伶票两界的红人:梅兰芳、余叔岩、王凤卿、姚玉芙等名角,以及步林屋、周瘦鹃、刘山农、余大雄、严独鹤、徐小麟、何海鸣等诸多票友以及戏曲评论家。
“寒云日记西泠本”中,有袁克文在北京多次与王凤卿、梅兰芳、姚玉芙等相聚的文字
二
聚珍“一鉴楼”
从《寒云日记——收古籍善本摘抄1915—1918》(王子霖摘抄)看,袁克文刻意搜藏始于1915年(乙卯),是年日记名为“乙卯日记”,次年为丙辰年,日记题为“洪宪日记”,与“皇二子印”相映成趣。时年25岁的袁克文,可谓是鉴藏界的新生代力量,在财力、魄力、师友和学识的多元共同加持下,先后广泛涉足古籍、钱币、青铜器、书画、文玩等多门类。
日记中出现的拓片盖有“克文”“克文藏古”等收藏印
“寒云日记 西泠本”中袁克文对自己上海新家“一鉴楼”颇为得意,日记中有如是记载:“予既得商鉴,复迁新舍,乃乞题于愚公。愚公名予楼曰一鉴楼,且云名谓一可以抵千万也。”
袁克文在书斋中
日记中亦多袁克文鉴藏字画、古物、拓片的记载,谈到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等重要作品,除记载品名、形式外,部分则加以考证,既可藉以管窥其爱好、品味,复对文物流传、鉴定多有参考价值。
据日记可知,袁克文的收藏对象涉及书画、青铜器、拓片、印砚、竹刻、漆器、瓦当、弩机、玉器等众多门类。
“寒云日记 西泠本”中“万年室日记 甲子客都门”部分记有:“(甲子年正月)二十二日,……展观若木所藏画卷,有赵文敏《双松平远图》,绝精。”
日记中有关藏品的得来、考据和细节描述,以及与自己旧有藏品的对比,还有诸多民国文人收藏家的记录。每文虽不长,却文笔流畅有趣、丰富详实,可作民国掌故、笔记小说来阅读,引人入胜且为一些藏品提供了递藏信息。如:
“(十一月)十三日,星丈惠黄小松刻竹箑一柄,爰以魏京兆郡开国公章报之。箑修九寸七分,浅刻山水,工疋绝伦。一方刻竹林水阁,题曰小松作于邗上。一方刻桐荫策杖,题曰秋庵黄易刻并画。所刻直如墨绘,笔意宛然,今张楫如刻竹精则精矣,是刻而非写,是刀而非笔,若秋庵此作,浓淡分明,略无斧凿痕,诚非俗手所能梦见也。厥箑乃星丈先世所遗,曾经蝯叟握拂,兹承见贶,幸感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