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驻华征集处征集截止时间与地址

名称:国丰国际拍卖驻华征集处征集截止时间与地址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5.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9283798

更新时间:2025-01-12

发布者IP:14.150.240.82

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公司驻华征集处征集截止时间与地址

  Lot 581

  袁克文(1890~1931) 已知存世唯一日记

  日记 一册(共七十六页)

  1922至1925年作

  23×16cm(册)

  参 阅

  《寒云日记》,民国双色影印本。

  著 录

  1. 谢国桢《袁克文<寒云日记>》,载《文教资料》1988年第1期。

  2. 《可居丛稿》P508,王贵忱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3. 《可居丛稿》增订本下P686,王贵忱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诗文著录

  1. 《为周瘦鹃题紫罗兰神造像二首》,载周瘦鹃《寒云忆鱼》,《申报》,民国三十六(1947)年。

  2. 《为周瘦鹃题紫罗兰神造像二首》,载《清末民初文坛轶事》P260,郑逸梅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

  3. 《蝶恋花》,载《辛丙秘苑》P137,袁克文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说 明

  袁克文自题跋,王贵忱题签。

  此为袁克文已知唯一存世日记,有袁克文本款、钤印,未刊,著录于谢国桢书跋、王贵忱编《可居丛稿》中。是市场所见体量最大,最重要的袁克文手迹,同时也是这类民国侠士最重要的代表性手稿。

  册中计有袁克文龟盫日记(壬戌)42页、癸亥日记22页、北行日记2页、万年室日记10页,多达一万余字,此册内容、形式、纸张均可与民国时影印出版的《寒云日记》互相参照,且时间早于民国影印本。

  本日记中部分应为张学良旧藏。本册日记的最后一种,为袁克文于甲子年正月所作,且日记末有其于乙丑年八月补记的题跋。世间多个版本的文字皆有提到,《寒云日记》甲子、乙丑年两册,被张学良喜爱而收藏,若日记没有甲子年间所写的其他版本,本册应当就是曾经被张少帅珍藏并带走的。它曾遗失在战火中,现又重见天日,充满传奇色彩。

  日记末有袁克文于乙丑年八月补记的题跋,查民国影印的日记并未寻见类似题跋,为袁克文已知日记中唯一一段。

  日记从钱币盟主、宋版书和古物顶级藏家、京剧、昆曲票友、文学家、书画家、“二皇子”等六个方面,全方位展示袁克文在诗词、书法、戏曲、鍳藏等各方面的造诣,记录其在上海、天津、北京三地的生活、交游情况,是袁克文极其重要的传记、著作文献,对于扩充寒云日记原始文献、推进袁克文研究有重要意义。

  其中含袁克文自作诗词多种,张丹斧、何积炜等手拓或持赠钱币、古玩拓片23帧,印蜕3枚,尤以关乎戏曲、书画诗词创作、钱币及古玩鍳藏等方面内容为多,文笔流畅,内容丰富,可作民国掌故、笔记小说观。

  袁克文不仅演唱昆曲,还在报刊上发表研习昆曲的文章。现存民国初年出版的杂志《游戏世界》,刊有《寒云说曲》,就是他演唱昆曲的经验总结。同时,他还公开发表了不少对南北度曲之士的艺术评论。他对同学同好公开褒扬,而且发自内心,独具见地,这在同行相轻、同好相妒的年代很得人心。

  如日记中写道:十七日晚上,“赴小世界串剧,应翥冈召也。与吕子一琴合演《藏舟》。一琴饰邬飞霞,极袅娜明靓之致。”一句话便把跟他搭戏的名角的艺术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袁克文,沉浸在昆曲艺术中,后又接连三日的日记皆与此有关:

  初九日,李生邀往共舞台演剧,与元爽合串《佳期》,与一琴合串《藏舟》。

  初十日,为叔岩书榜曰含商吐角,为琴心书曰云起雪飞。

  十一日,星丈见过,出示所得汉建安错银弩鐖。国桢邀至亦舞台,观叔岩(生)、琴心(旦)、王长林(丑)鲍吉祥(末)合演《庆顶珠》。

  袁克文癸亥年底去北京后,在写于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后访绵蛮,偕赴蒋君稼之约,座有侗厚斋丈、钟秋岩及疑始、采之。秋岩擫笛,厚丈操琴,予与君稼合歌《琴挑》一出。”

  他与名伶们来往。从不像一般人所说是公子与戏子、名票与名伶的关系,而是情趣相投的知己。几十年间,他与许多半师半友的戏曲艺术家保持友好往来。梅兰芳曾约他合演《洛神》虽然因故未果,袁克文还是因此而得意,并且始终与梅兰芳保持联系。

  Lot 598

  刘 墉(1719~1804) 行书《三琴记》《游鲦亭记》

  纸本 镜片

  1798年作

  85×18.5cm

  Lot 601

  明 人 《秋月照茅亭》琴谱图册

  绢本·纸本 册页(二十二页)

  19.4×14cm×22

  说 明

  鲁铎题跋。项元汴、吴廷等递藏。

  此为古琴谱图对题册,含设色琴谱图10帧、琴谱10段、鲁铎题跋2页。

  《秋月照茅亭》为古琴曲,传为东汉蔡邕所作,一说为西晋左思所作。意趣为贤士独坐茅亭之下,睹月光朗照,而神会于琴。此曲传谱,有明崇昭王妃钟氏《思齐堂琴谱》所收本,分十二段,前十段题名与此册一致。

  据题跋,可知此册原作十二册,后“对月高歌”“抚掌大笑”二开遗失。

  跋者简介:鲁铎(1461~1527),字振之,景陵(今湖北天门)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受李东阳赏识,预修《孝宗实录》。正德五年奉命出使安南,后迁国子监司业,升南京祭酒。著有《戒庵文集》《鲁文恪公文集》。

  Lot 605

  查阜西(1895~1976) 自制、自跋、自珍影像十六册

  照片 十六册(共约一千四百九十帧)

  约1918年至1980年代作

  约一至十一寸

  部分出版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査阜西与张充和》P43、45,严晓星著,中华书局,2020年。

  说 明

  査阜西、徐问铮伉俪旧藏。查阜西自制、自跋、自珍,且通篇批注。部分为张充和、罗常培等签赠。

  査阜西为近代琴坛领袖,是新中国琴学的奠基人,开拓了古琴学的新时代。

  此为査阜西拍摄、题注、装册旧照一批,含照片16册,多达近1500帧,多数摄于民国时期,为市场所见数量最大、最全的查阜西影像数据,是市场中最重要的琴人影像数据,弥足珍贵。

  照片记录了査阜西大半生的人生轨迹,尤其是抗战经历,以及今虞琴社等古琴相关的社会活动,为最重要的查阜西影像传记数据,亦是中国古琴文化重要的遗世瑰珍,对现代琴人、琴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照片记录时间横跨近70年,生动勾勒出査阜西为学、为仕、为人的真实形象,为査阜西琴学活动和琴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无声史料,极大地扩充了査阜西琴学及生平研究的界限,在近代名人影像收藏体系中亦属罕见。

  Lot 609

  释栖谷旧藏、夏莲居递藏、李廷栋铭 “灵发”列子式古琴

  长:127cm 隐间:118.5cm 

  额宽:20.5cm 肩宽:21.5cm 尾宽:16.5cm

  著 录

  1. 周庆云编《晨风庐琴会记录·上卷·六》,民国1922年。

  2. 夏莲居著《渠园外篇十种之七·弦外音》,2009年,第18、19页。

  说 明

  此琴制式“列子式”,亦称“中和”。此琴制体圆厚,体积大而沉重,线条方折,有古朴端方之态,正是此相。髤褐、黑二漆,漆灰厚坚,蛇腹断带细密流水断,额饰白玉螭龙,青玉轸足,紫檀岳尾。圆形龙池,方形凤沼。构思精巧,形制特殊,岳山由一弦至七弦逐渐减低。八宝灰厚重,隐见孔雀石、珊瑚等各色宝石,珠光宝气。

  琴背首刻琴名“灵发”,其后铭文应有三段,其一为龙池上一段被人磨去的铭文,据龙池下面大段铭文的落款“李廷栋再识”可知,此应亦为清雍正年间李廷栋所铭。其二,为龙池下的李廷栋铭文,大体仍可辨识,其记载了此琴木材的获得以及制琴的经过。李廷栋所铭古琴极少,有其铭文的另外一例,为“明代第一琴”宁献王朱权所制“飞瀑连珠”,李廷栋曾得此琴,并将之修复,此琴背后铭文落款“襄平拙庵再识。”

  铭文之三,于琴背今已不可见,或被磨去重漆,然其文可见夏莲居著《渠园外篇十种之七·弦外音》第18、19页,曰“制玮材异,声称其形,唐柳元赵,莫之与京。吟龙唳鹤,铁马春莺,功深力到,妙响乃生。陶性导和,感物宣情,天人合发,沉著空灵。耳根清净,心地开明,是迦陵音,孰解真听。”夏老天才于古琴,能自作曲,兼制谱并自弹,也参与制琴,所见名琴以数千计,此琴“灵发”应为其所藏,后禄于此书中。

  琴背首刻琴名“灵发”,其后铭文应有三段。

  铭者简介:李廷栋,字简之,号拙庵。辽东人,据《皇清书史》等古籍可知其位清康雍年间人,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江南苏松水师左协副将升任京口右陆水师总兵,雍正初年官佐领。善书画,嗜好古琴,常携琴交游。顾梅羹家族收藏的“飞瀑连珠”琴即其旧藏,“飞瀑连珠”为明宁献王朱权所制,有“明代第一美琴”之称。

  藏者简介:1. 释栖谷(1872~1930),法名广智,江都(今扬州)人,苏州圆通寺琴僧,清末广陵派琴家枯木禅弟子。

  2. 夏莲居(1884~1965),名继泉,字溥斋,号渠园。著名佛教学者,喜操古琴、藏琴颇丰。历任直隶知州、静海知县、苏州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辛亥革命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民国成立,他历任山东都督府最高顾问、岱北观察使等职。解放后,他将收藏的三百余件珍贵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和郓城县文化馆。

  Lot 610

  宋·凤势式古琴

  长:120cm 隐间:112.5cm 额宽:19.2cm 

  肩宽:21cm 尾宽:15cm

  参 阅

  王世襄编著《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第4页,宋“梅梢月”宣和式琴。

  说 明

  《五知斋琴谱》记凤势琴式:“魏杨英作,于两肩腰间,为飞尖势,广二寸。有霹雳声。”

  此琴凤势式,未题名,髤黑漆,螺钿徽,琴首方正,项与腰两弯半月曲线相交,相交处为圆,如波浪起伏、凤展翅之前奏。龙池、凤沼浑圆,出音有力,琴声润透无比。通体断至小蛇腹、冰纹、牛毛,错杂相间,有剑锋,美不胜收。是为古意盎然,造化天然,且无影响走弦弹奏,走音圆润而长,琴音松透响亮。此琴形廓柔和,美甚,俊朗清雅,有雄健挺拔之力。形状较扁,薄且清,琴面弧度小,为典型宋人制琴的“宋扁”风格。琴人所谓“唐圆宋扁”,即唐代制琴多圆厚,而宋人制琴多扁薄。具制式判断,琴应为宋代作品。且其上断纹非宋不能及。历经千年岁月,火气尽退,松透温和至极,闻之心神清净。

  Lot 611

  鲁迅友人陶亢德旧藏 清早期“秋籁”落霞式古琴

  长:106.5cm 额宽:13.5cm 肩宽:17cm 尾宽:11.2cm 隐间:99cm

  说 明

  琴落霞式。鹿角灰胎,外髤黑漆,蛇腹断隐现,长方形池沼,池内纳音微凹。手感松透,古韵悠长。琴形别致,线条圆润流畅,为原“落霞式”琴制之变体,曾为琴家多年抚奏,按弹落指手感佳。此琴形制小巧,亦称“膝琴”,为古人为在外出行弹奏方便所特殊定制,传世极少,目前可见尺寸约同者,约仅有清宫旧藏凤势式“流泉”琴、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浙江博物馆藏唐至宋仲尼式“秋鸿”琴。膝琴之工艺比常规古琴更加考究,其弹奏场景多见山野、瀑布边等。

  此床膝琴原为五四文人、出版家、鲁迅友人陶亢德所藏,于1954年在琴背书并刻“秋籁”为琴名。

  来 源

  陶亢德旧藏。

  藏者简介:陶亢德(1908-1983),字哲庵,笔名徒然、哲庵、室暗等,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著名编辑、出版人、鲁迅友人,通晓多国语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因受邹韬奋赏识而任《生活》周刊编辑,后协助林语堂编辑《论语》《人间世》。1935年创办人间书屋,与林语堂合作创办《宇宙风》杂志。后创办亢德书房,主持太平书局。1949年后,曾先后在革新书店、上海群联出版社、新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任编辑。著有《徒然小说集》等,编有《北平一顾》《自传之一章》等,另有译作多种。

  Lot 696

  程砚秋(1904~1958) 民国时期《梅妃》大幅手工着色剧照

  照片(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一帧

  1928年摄

  30.5×22cm

  出 版

  1.《霞光画报》1928年第1卷第3期P3。

  2.《北洋画报》1936年第29卷第1427期P2。

  3.《风月画报》1937年第9卷第48期P2,惜云主编,容丽摄刊。

  4.《百美图》1939年第1卷第5期。

  5.《上海游艺》1946年第4期。

  6.《程砚秋唱腔集》图版页P5,郑大同、夏邦琦等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说 明

  此为程砚秋在《梅妃》中扮演旦角江采萍的剧照,手工上色,尺幅较大,品相完好,由北平容丽照相馆拍摄。根据《霞光画报》刊载时间,此照应摄于1928年首演之时,后见诸民国各戏曲相关报章,是程氏该剧最具代表性的存影之一。

  《梅妃》是程砚秋重要成名作,与《红拂传》《文姬归汉》并称程氏早期三大名剧。程氏《梅妃》与梅兰芳《杨贵妃》、尚小云《汉明妃》和荀慧生《斩戚姬》合称京剧四大名旦的“四妃”。

  此戏剧本1925年由程砚秋编演而成,改自宋代文言小说《梅妃传》,1928年首演于北京华乐园,当时由郭仲衡饰演唐玄宗,芙蓉草(名赵桐珊)饰演杨玉环,有《京剧大师·程砚秋老唱片全集》传世。

  Lot 697

  程砚秋(1904~1958)致严独鹤《聂隐娘》签名剧照

  照片(银盐纸基) 一帧(带卡纸)

  1926年作

  19×13cm(照片) 31×24cm(卡纸)

  出 版

  1.《程砚秋图文集》1946年第11月期P1,天蟾舞台广告部编。

  2.《图说中国剑》P59,殷伟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

  3.《京剧经典品读·锁麟囊》P188,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长安大戏院编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年。

  展 览

  《百年留声——老唱片精品展》,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一层入口,2023年12月7日至2024年1月15日。

  说 明

  严独鹤上款。

  此为程砚秋1926年签赠《聂隐娘》剧照,大尺幅,品相完好,由北京太芳照相馆所摄,裱于该馆卡纸上。签赠当年的9月8日至10月17日,程率鸣和社在上海共舞台演出,到沪时应曾至严寓拜访。民国时期伶人到外地演出讲究“拜码头”,严独鹤的寓所“严公馆”是当时梨园人士到沪的必拜场所。

  严独鹤为程砚秋重要拥趸、著名票友。严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民办报纸《新闻报》主笔编辑,每逢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来沪演出,就在报上刊登京剧院、电影院所送包括演员剧照和剧情介绍在内的巨幅广告,往往占去半张报纸篇幅,与四大名旦皆熟识。同时,他还同老舍、袁克文、吴昌硕一道,围绕荀慧生自发成立沪上文人组织“白社”,为其提供场地支持和宣传保障。严在“白社”中地位,可与罗瘿公在“程党”中相媲美。

  Lot729

  金仲荪(1879~1945)跋,张宗昌(1881~1932)、孙传芳(1885~1935)、程砚秋(1904~1958)等 罕见1927年济南双十节军署庆祝会大幅合影

  照片(银盐纸基)一帧(带卡纸)

  1927年10月10日作

  27×21cm(照片),38.5×32cm(卡纸)

  参 阅

  《程砚秋演出剧目志》P168、169,程永江编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

  说 明

  金仲荪题跋,程砚秋旧藏。金为鸣和社编剧。

  此为1927年10月10日程砚秋赴山东出演赈灾义务戏期间,在济南中山公园四照厅前与张宗昌(前排左一坐者)、孙传芳(前排左三坐者)等直奉军阀在双十节军署庆祝会上所摄合照,系程氏与军政界人物的罕见合影。未见出版。

  此照在程砚秋艺术表演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摄于程氏被评为“四大名旦”当年,据照片中座位,亦可见程氏深受礼遇。当年六月,《顺天时报》将23岁的程砚秋选入“四大名旦”,位列第二,仅次于梅兰芳。

  照片尺幅较大,品相完好,由济南容彰照相馆拍摄,裱于相馆专用卡纸。

  Lot 617

  孔尚任(1648~1718)  致孔贞灿 佳笔宝剑帖

  纸本 镜片

  刊 载

  1.《孔尚任的几篇墨迹信札》,黄立振撰,《山东文学》1963年第1期。

  2.《孔尚任信札墨迹》P344-345,黄立振撰,《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

  著 录

  3.《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 第4册文》P2540,徐振贵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

  说 明

  孔贞灿上款。

  此为清初诗人、剧作家孔尚任早年书札,约作于康熙初年,1963年即曾发表,且影印于《孔尚任信札墨迹》文中。

  孔尚任以《桃花扇》闻名于世,其手迹存世稀少,早年墨迹尤罕。

  信中,孔尚任以“不善书人”自况,调侃自己虽得好笔,亦如宝剑悬于书室,只是供人观摩,饶有趣味。

  孔贞灿与孔尚任分别为孔子第63、64代孙,且有四氏学师生之谊。

  Lot 618

  孔传鋕(1678~1731) 花卉四帧

  设色纸本 册页(四帧)

  37.5×28.5cm(册) 

  说 明

  英纯等鉴藏。英纯为清宗室,绵字辈。

  孔传鋕为剧作家,著有《软羊脂》《软邮筒》《软锟铻》传奇三种,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Lot 622

  张充和(1914~2015) 庭园山色图

  设色纸本 镜片

  114×22.5cm

  说 明

  委托人得自张充和家属。

  Lot 634

  张充和(1914~2015) 书《题凤凰沈从文墓》斗方

  纸本 画心

  2004年作

  46×33cm

  说 明

  由张充和家属友情提供。

  此为张充和书《题凤凰沈从文墓》斗方。《题凤凰沈从文墓》为1993年张充和、傅汉思到凤凰为沈从文扫墓时作。

  沈从文为张充和姐夫,与张氏过从甚密。除抗战中流寓西南时张充和常住沈家外,建国后张充和每次回国亦均住沈家。

  Lot 678

  于右任(1879~1964)、寿石工(1885~1950)、邵逸轩(1885~1954)、溥 伒(1893~1966)、梅兰芳(1894~1961)、马 晋(1899~1970)、荀慧生(1900~1968)、程砚秋(1904~1958)等 为尤志逵作书画册

  纸本 册页(二十八页)

  1934至1936年作

  23.5×17.5cm(册)

  说 明

  尤志逵上款。

  此为梅兰芳、程砚秋、于右任等书画册,作于1934至1936年间,共计28页。作者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于右任、溥伒、马晋、郑洪年、熊斌、寿石工、宋君方、关赓麟、陈宝书、陶北溟、贺良朴、王运孚、邵逸轩、吴瀛、张肇铭、阮绍蓥、孙世伟、胡奂、冯飞、沈肇年、唐一禾等,涵盖戏曲界、书画界及政界人士。其中梅兰芳页为其所绘佛像,另有多人在所题文字中提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