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前期费用合理吗
张大千登高思云暖、隶书临砖镜铭四种
设色金笺、水墨金笺成扇一九四九年作
27.6 x 77.8 公分
估价:6,000,000 - 12,000,000 港元
款识:〈画〉凝碧丛丛接九阍,染花乔木识灵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浅笑虚堂梦里痕。己丑初夏,大风堂拟白秃阿师笔,大千居士爰。
石溪石涛两大师俱从子久上窥董巨,各得一体,石溪苍莽,石涛清逸,面目遂殊,正如临济、云门各立门户,仍是一家眷属也。
〈书〉楗为武阳。此蜀砖也,笔势飞动,大似流沙坠简。
雒城。此亦蜀砖,有上蔡遗意,其西汉人制作乎?于以悟隶法。
青盖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烕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此镜兼有〈五凤二年鲁孝王卅四年刻石〉、〈杨淮表〉笔意,汉竟之至精者。
清泿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还以为信,清光乎宜佳人。方中带圆,已开嵩高灵廓一派,学汉人分隶,当以丰碑立其体,以砖瓦铜器博其趣,始能超凡入圣。
己丑三月临并记,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大千」、「汉安张爰」、「三千大千」、「己丑」、「大风堂」、「大千无恙」、「季」、「三千大千」、「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寿大吉又日利」、「大千豪发」。
藏印:「仕勋墨缘」。
著录:〈张大千精品集·贰〉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十二月),页304-305
〈从古典到现代 — 张大千的艺术1950-1983〉(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九月),图版12
题谓「拟白秃阿师笔」,大风堂曾藏髡残〈层岩迭壑图〉,今归北京故宫博物院,乃其成熟时期山水,若循其布局,笔墨,设色,本扇即应规模此本。惟大千将竖幅挪移至扇面,重峦在扇形的方寸空间展开,一变为左右互倚,群山绵亘横延之势不减。人物、山寺等细节亦有增削,构图仍严整繁复,山径、溪流、云霭处略留白,与丛树重岩虚实相济,穷造化之妙。色彩以赭红为主,且施于金笺扇面,气息浑蒙,直如石溪上人再现。皴笔绵密细腻,状若牛毛,则更近黄鹤山樵,擦染湿墨参和并用,将山体肌理之质感与草木之毛茸润泽,自然呈现,兼具古意。远山淡抹花青,又得石涛之清逸杳渺。四九年社会剧变,大千经历可谓颠沛流离,春末至秋初,他短暂停憩成都,石级上踽然独行的老者,似为画家内心写照,隐逸林泉,浑然忘却尘世纷扰。
大千早岁专志用功于清初四僧,尤其是石涛、石溪,日后涉猎益广,并于血战古人实践中,逐渐领悟二石与王蒙、董巨之传承脉络。四十年代中后期,大千追摹董巨、王蒙甚勤,本扇双题,另见于仿王蒙〈秋山图〉、〈仿二石山水〉,故虽谓师白秃笔,已非纯粹运其笔墨,实综贯董巨一脉精神,出自家心法,适可印证题中画论旨意。冯幼衡评本扇称:「石溪的繁密始终是荒凉残破的,大千的繁密则更像是结构性的,而且一派生机盎然。」堪为大千未被各家所囿,融汇变通,自立面貌之例证。
扇背隶书四则,分别摹自「楗为武阳」蜀砖、广汉所出东汉「雒城」砖铭、东汉「青盖」镜铭、西汉「铜华」铭文镜,并各赘述言。大千书法受乃师李瑞清、曾农髯影响,筑基于「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本幅摹汉砖、铜镜铭文,隶法中参合汉简、篆字遗意,笔力强健,颤进涩行,拙壮雄奇。全扇合计钤印达十二枚,每题辄钤一至三方,于大千扇画中少有,侧证画家对此扇之看重。扇骨刻大千书谢玉岑作〈西江月〉一阕,书画与竹刻辉映,洵称珠联璧合。
张大千雨山
泼墨金纸卡镜框一九六五年作
42.5 x 58.3 公分
估价:2,000,000 - 4,000,000 港元
款识:爰翁。
雨山。(题于画背)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乙卯」。
张大千与张学良之交谊,世所共悉,传为美谈。神洲色变后,两人各处东西,直到一九六四年才重晤于台北。是年六月,大千得当局批准,赴北投拜会张学良及赵一荻。翌月,张赵在杭州南路一美籍友人家中举行婚礼,观礼者十余人,大千亦在其中。一九六五年春,写〈摩诘山园图〉自巴西寄赠,作开岁之贺礼,此亦重聚后首帧致赠之作。自此赠画不辍,无论大幛小品,皆用心精制。本幅写于复聚后不久,乃画家抽象技巧最盛之期,画面烟云缭绕,一片氤氲,如雨后湿气未消,极尽朦胧飘渺之意境。张学良得此珍爱甚矣,未有示人,后付与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