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球征集中提高成交
3423
银包金田黄石双螭献财薄意随形章
款识:丙寅年,希古作。
3.7×1.6×5.9cm 56.9g
RMB: 200,000-300,000
出 版
《文房图说·第五集》,日本东洋文房爱好会,1985年。
说 明
银包金田黄石,外表包裹 著一层浅白色石皮,故外白内黄,色泽明快。此田黄石章质地细结凝腻,纹理细腻,明亮大气。印随形而作,巧借石皮,薄雕双螭祥云,大小二螭上下错落,大螭首垂铜钱一枚,藉以献财之瑞。
3425
清·田黄石螭钮随形章
印文:华景
5.8×2.3×4.9cm 70.3g
RMB: 60,000-80,000
说 明
田黄石原石出土时多为卵状,故往往随形而雕绘薄意,既保留石材,又有古意。此方田黄石章色明亮纯正,形略似三角。顶部随形薄雕山螭龙,形态朴茂,层次分明,意趣盎然,含意深远,尽显传统美意。
3426
清·田黄石梅妻鹤子薄意随形章
5.2×1.7×3.8cm 57.5g
RMB: 250,000-350,000
说 明
此田黄石章颜色明亮,质地细腻温润,萝卜纹及红筋等特征清晰可见。“梅妻鹤子”是文人创作之传统典故,宋人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养鹤,清高自适,是文人士大夫隐逸清高、恬然自适的典型象征。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辛亥革命后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Lot 78
严复(1854~1921)书,吴雷川(1870~1944)、张尔田(1874~1945)、吴闿生(1877~1950)、邓之诚(1887~1960)、贺培新(1903~1952)等七人题跋 清末民初作重要稿本卷
纸本 手卷
1906、1909、1917年作
画心:131.5×28cm
45×22.5cm 121×23.5cm
引首:90×27cm
题跋:321.5×29.5cm
RMB: 1,600,000-2,600,000
刊 载
1.《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载《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四(1906年4月7日)。
2.《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载《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3.《祭媿室先生文》,载《东方杂志》1909年第4期。
著 录
1.《严几道诗文钞》卷五P31-32,严复著,国华书局,民国十一(1922)年。
2.《严复集》P199-202、272、349-351,中华书局,1986年。
说 明
严复侄孙严群装卷并旧藏。
夏循垍题签、题引首,张尔田、夏循垍、邓之诚、吴雷川、吴闿生、张子高、贺培新题跋。
鉴藏者简介
严群(1907~1985),又名以群,字孟群,后字不党,别号一指,晚号怡适老人,福建福州人。严复侄孙。与马一浮、张珩、启功等相友善。燕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兼系主任。历任中国大学、燕京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著作颇丰。
跋者简介
1.张尔田(1874~1945),原名采田,字孟劬,遯盦,室名多伽罗香馆,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家、词人。举人出身,历任刑部主事、知县、清史馆纂修。1921年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等职。著有《史微》《蒙古源流笺注》等。
2.夏循垍【民国】,字坚仲,浙江仁和人。光绪二十五(1899)年入南洋公学,1901年与李石曾、张静江三人以随员名义跟随驻法兰西钦差大臣孙宝琦一同赴法留学。1907年与李石曾等发起远东生物学研究会。30年代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
3.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家,曾任民国教育部国史编撰处民国史纂辑,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中华二千年史》《清初纪事处编》《骨董琐记全编》等。
4.吴雷川(1870~1944),名震春,字雷川,以字行,祖籍浙江杭州,生于江苏苏州,清末翰林、教育家、基督教激进思想家。曾任杭州市市长、北京政府教育部参事、燕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陈布雷、邵力子、邵飘萍等均出其门下。
5.吴闿生(1877~1950),号北江,学者尊称北江先生,安徽枞阳人。吴汝纶之子,留学日本。清末任度支部财政处总办。北洋政府时期任教育部次长、国务院参议。1928年后,任奉天萃升书院教授、北京古学院文学研究员。
6.张子高(1886~1976),湖北枝江人,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麻省理工毕业,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
7.贺培新(1903~1952),字孔才,号天游,笔名贺泳,斋名天游室、潭西书屋,河北武强人,擅诗词篆刻。与于省吾、潘伯鹰、曾克端、齐燕铭同为吴闿生弟子。著有《天游室文编》等。
卷中收录严复1906作《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1909年为高凤歧作《祭媿室文》、1917年为陈宝琛夫妇作《清诰授光禄大夫太保陈公暨德配王夫人七十寿序》文稿三种,清末以来刊载、著录不断,殊为难得。
诸文记录了严复对教育的认识、与高凤歧的交游,以及为陈宝琛祝寿的缘起和意义,提及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处处可见严复在向西方学习时参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苦心,从中可见其思想的复杂性。
此卷为诸文的重要版本,与刊行本多有差异。稿中朱笔、黑笔等增改及句读痕迹颇多。
严复传世书卷较为少见。
《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1906年4月7日(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四)刊于《中外日报》,继载《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后著录于王蘧常藏抄稿、《严复集》。
据《严复集》载1906年4月3日严复致高凤谦书,谓“《论教科书》(即《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倚装草草勉成,不甚慊意。复近来精力极短,文字颇难得佳”。可知此文作于1906年4月,该篇稿内朱笔增改处颇多,伴全文句读痕迹,经对照《严复集》,除卷中“婴木沐猴”一句,《严复集》改为“鹦鹉沐猴”,其余内容一致,可知为定稿本。
文章批判了学部颁定的教科书的种种缺陷,“真赝互陈,良楛并出,往往但求速成,剿割庞杂;或苟矜新异,逆节违理;或不知而作,雅郑不分;或陈腐因仍,无所启发”,指出“童子性真为凿,而教以如是之书使之先人,窃恐他日未必不为国之隐忧也”;
同时对教科书的编写主旨、人才、内容、审查、颁发乃至印刷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足见严复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祭媿室文》系严复为高凤歧所作悼文,作于宣统元(1909)年二月七日(3月38日)。
文载《东方杂志》1909年第4期,见著于《严几道诗文钞》、王蘧常藏抄稿、《严复集》。本卷与各本所载有颇多不同,全文多处毛笔增改,应为初稿本。
<左右滑动浏览>
《严复集》载1909年严复己酉日记,二月十三(3月4日)“高啸桐于本日未刻故,明日辰时大殓”;二月十六(3月7日)“作《媿室象赞》”;闰二月初七(3月28日)“啸桐开吊,往陪堂作祭”。媿室即高凤歧,字啸桐,高凤谦长兄,严复、林纾密友,1909年病逝于上海。
严复在此篇表达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百年剎那,死何足恸,临老丧朋,实怀私痛”。
文章回忆二人历经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相互扶持,悲痛于好友沉疴不起,直至临终依旧心忧国家,“国何时转,弟何时见?庶几皇天,惜此微喘。弟今归矣,后十二日,弥留大呼,国转在即”,而严复所不能忘者,“大者吾国,小者吾弟”,对密友亡逝的悲恸之情读之催人泪下。
严复曾有《挽梧州知府高啸桐联》亦慨叹其“直到弥留,犹祝中兴不远,天乎鉴此,可怜忧国贾长沙”。
经对校,此卷与《严复集》等版本在内容上差异较大处有:
稿本中“人悲者死,人恤者己,惟子用爱,常为物起” ,《集》为“人悲者死,人私者己,而子用爱,常从物起”;
“所不能忘,犹有二事,大者吾国,小者吾弟” ,《集》为“犹有二者,上下胸肊,亲者吾弟,大者吾国”;
“救国热诚,向老弥笃”,后为“报国热诚,老不择术”;“举首虚膺,归竟赋服”,后改为“举首虚褎,归竟赋鹏”;
“名胜赠答”改为“四海赠答”;“哀辞挽对”改为“哀联挽语”;“百年剎那,死何足恸”改为“百岁剎那,死吾不恸”等。
另校《严几道诗文钞》,卷中“行情始密,丙午之冬”“愿为駏蛩”“汝知之耶”“临老丧朋,实怀私痛”“灵魂之说”等改为“行情始密,始而午冬”“须知駏蛩”“汝见子耶”“向老丧朋,祝予实痛”“灵魂旧说”等。
《清诰授光禄大夫太保陈公暨德配王夫人七十寿序》为陈宝琛及其夫人七十寿辰而作,时在民国六(1917)年。严复日记1917年11月7日曾记,“弢庵七十”。
文章著录于王蘧常藏抄稿、《严复集》。
文稿有朱笔修改及全文句读痕迹,除“急之则有申商”刊本为“急之则有申韩”,“必当有九二之大人,处渊潜勿用之地,为之潜滋而豫植”刊本为“必有九二之大人处渊潜勿用之地而豫植”,余与刊行本几乎一致,当为定稿本。
文章前半从西学大兴、中学衰微的角度,阐释为陈宝琛祝寿的意义,以为陈氏身系“道之绝续、世之治乱”,且中国传统文化仍有诸多存在之价值、必要,谓“今所云西人之学说,其广者,曰平等,曰自由;其狭者,曰权利,曰爱国。之四者,岂必无幸福之可言?顾使之趋于极端,其祸过于‘为我’‘兼爱’与一切古所辟者,殆可决也”。
严复认为一战的爆发和国内混乱的政治局势归责于“尚武爱国,各奋其私不本忠恕之效”,期待于“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于既废之余,于以回一世之狂惑,庶几元元得去死亡之端,而有所息肩”。
后半从初为讲学,“尝有意于扬清激浊”,经戊戌、庚子、己酉至辛亥逊国,至晋太保,概述陈宝琛一生之经历遭遇。严、陈二人深交笃谊、志趣相投,且陈为严复三子严琥妻舅,严复去世后,陈宝琛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
本卷有夏循垍题签、题引首,张尔田、夏循垍、邓之诚、吴雷川、吴闿生、张子高、贺培新题跋。
愈埜老人遗稿。夏循垍题。
诸人及其亲属均与严复、严群有旧交,下笔精审,书法均较他书为佳,可见诸人对严复此卷之珍视。
题跋中多谈到严复之著作、为人、交游和遭遇,涉及光绪帝、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袁世凯、吴汝纶、辜鸿铭、梁启超、夏穗卿、伊藤博文、大隈重信等,富史料价值。
Lot 29
钱大昕(1728~1804) 《潜研堂集》初稿诗册
纸本 册页(共十五页)
1779年作
画心:25.5×20cm×12
题跋:33.5×27cm×3
RMB: 350,000-500,000
著 录
《小藜光阁随笔》P66,行政院新闻局,1991年。
诗文著录
《潜研堂集》诗续卷一、卷九、 卷十,[清]钱大昕撰,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说 明
李文汉旧藏。马一浮、谭延闿、顾颉刚、孙乐题跋。
钱大昕一生所作诗歌颇多,《潜研堂诗集》《潜研堂诗续集》所收钱大昕诗歌有1600余首。综观其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其早年的诗歌创作。钱大昕十四岁左右即从父学诗,二十岁以后,从事经史的学问,不并打算专门成为诗人,然而其时客吴门,与王鸣盛、王昶、曹仁虎等人每日唱和,诗作日渐增多。第二阶段,为钱大昕中年的诗歌创作阶段。奉命典试山东、湖南、浙江、河南,所到之处,皆作诗记录天时,描述风俗,尽情描述山水的明亮秀丽,民物的繁华富庶。第三阶段,为钱大昕晚年之诗歌创作阶段。钱大昕致仕后,唱和赠作品少,性情之萧旷,议论之确核,都胜于少时作品。
乾隆四十年(1775年)五月,钱大昕因父丧居丧归里,引疾不仕。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钱大昕应两江总督高晋之邀,赴南京钟山书院执教。此件作于1779年,正处于诗歌第三阶段的成熟期,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水准。
鉴藏者简介
李文汉(1890~1973),字星槎,号素庵。云南省昆明市嵩阳街道晁家居委会上墩村人。宣统二年考入云南讲武学校。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同年,分配到云南第一梯团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援川战役,升任中队长、讲武学校区队长、教官等职。1914年,秘密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12月,云南护国战争爆发,李文汉随滇军蔡锷第一军出兵四川,任云南护国军第一梯团第一支队第一营营长,在纳溪棉花坡战役中受重伤,由于战功卓著,升为云南第四旅第八团团长。1947年被选为国大代表,并到南京参加国大代表会议。1950~1954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1年,李文汉将多年收藏的线装书万余卷(册),字画40余件捐给云南省图书馆。1955年,任云南文史馆副馆长。1973年10月病逝昆明。李文汉平生酷爱书画碑刻。著有《蔡邵阳年谱》、《云南陆军讲武堂概况》并与其弟李文林合编了《杨林两隐君集》等书籍。
跋者简介
1.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德国、美国。书法各体皆备,自成一家。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造诣精深,并通晓数国语言,为儒、释、哲一代宗师。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省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2.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庵、祖安,号畏三,讱斋居士,湖南茶陵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民国,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工书法,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为民国时期书法名家。
3.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诚吾,号铭坚,笔名颉刚、余毅、桂姜园等,室名晚成堂等,江苏吴县人,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
4. 孙乐(1905~1971),字乐斋,云南元江县城孙家巷人。毕业于昆明东陆大学。孙乐博学多才,文史、佛学、书法、诗词无所不精,尤擅长书法金石。后出家昆明圆通寺做居士,法号“佛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