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大陆艺术品市场征集处
“国之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 《周礼考工记》
百工技艺源远流长,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世代相传的秘方绝技遇到皇权,于是成就了如今我们所见的集上乘工艺,珍贵材料及帝王审美的艺术瑰宝。本期我们选取铜器、玉器、珐琅、料器、造像、织绣、漆器、文房等百工诸艺以飨广大藏家,愿诸君可赏前贤之风雅,挹古物之清芳。
清康熙十五年礼部造银“通政使司之印”官印
“礼部造”“通政使司之印”
9.51×9.51×11.5cm
中国封建社会的“印”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具体可分为宝、印、关防、图记、条记五大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时代,不同身份、职务的官员,皆需使用相对应等级的印章。清代印的等级高低,主要取决于材质、尺寸、纽制、字体、文字内容等。其中“印”的使用最广泛,宗室郡王、外藩国王、蒙古诸王,以及在京各部院行政机构、各直省职官皆用“印”。
就本品而言,通政使司是官职,明代初期设立,职责为呈转封驳内外奏章和引见臣民之言。清代沿用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通政使司,置通政使满、汉各一人,为九卿之一。初制满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几经变动,至康熙九年(1670)定制,满员、汉员均正三品。京师各部院衙门用印按照名称来定,如宗人府印、都察院印、通政司印,等等。按制度三品以上衙门官员所用之印为银质。在京各机构衙门按照品级高低,印的尺寸由大至小,如宗人府、衍圣公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盛京五部、户部总理三库事务印方三寸三分,厚八分。而行政部门,因其用印频繁,所以一般都使用直纽。字体上宗人府、六部、都察院等二品以上衙门皆用尚方大篆;三品以上衙门用汉文小篆;四品以下衙门用垂露篆或钟鼎篆。
明景泰铜鎏金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
“景泰年制”款
H:11.5 cm
展览:
1.“五个世纪中国珐琅珍品展”,法国巴黎卢浮宫,2003年9月;
2.Art sous les Arcades,新加坡,2009年;
3.“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中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
出版:
1.Art sous les Arcades,Asian Art Singapore,2009,no.03;
2.《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北京,2011,图037
备注:
1.法国Pierre Mercier收藏;
2.北京保利2014春7941,66.7万元成交
瓶小口,细长颈,斜肩垂腹,底承高圈足,造型流畅,形制规整。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外壁自颈部至腹部,掐丝填釉绘饰各色缠枝花纹,大朵的缠枝莲纹妍丽秀美,舒展蔓延。口沿及底足鎏金,足墙为两层,底部刻绘缠枝纹饰,细腻流动,器底阴刻“景泰年制”四字楷书款。本品造型庄重秀丽,纹饰活泼,色彩纯正,掐绘精致,向上的花瓣颇具宣德遗韵,且掐丝细润、釉色淡雅,所施天蓝色珐琅釉尤为精美,体现了明代十五世纪中期掐丝珐琅器的特色。类似藏品可见“Chinesisches Cloisonné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皮埃尔·乌德瑞收藏中国景泰蓝》),1985年,图18号。
明(16世纪晚期)铜胎掐丝珐琅孔雀穿花贯耳瓶
H:21.3 cm
展览:
1.“五个世纪中国珐琅珍品展”,法国巴黎卢浮宫,2003年9月;
2.Art sous les Arcades,新加坡,2009年;
3.“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中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
出版:
1.Art sous les Arcades,Asian Art Singapore,2009,no.22;
2.《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北京,2011,图027
备注:购自于法国东方古董专家Gilbert Crute(Crute 先生为法国古董协会会员,是法国著名亚洲古董专家,曾经同 C.T.Loo 共事)
本品平沿圆口,颈部通直,对称饰柱形贯耳,溜肩圆腹,底承圈足,二阶式,整器造型端庄雅丽,俊秀清逸。器口、贯耳上下处及底足矮台皆鎏金为饰,瓶身以绿色珐琅釉为地,金丝掐绘纹饰,器身中央描绘孔雀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中,孔雀圆顶长喙,翎羽分明,长尾如扇,丰硕饱满,以红色珐琅彩填染,亮丽华美,似飘摆摇动,十分灵动。孔雀纹始见于宋代,为明清流行的瓷器纹饰之一。孔雀深受民间喜爱,是在传说中拥有九德的吉祥鸟,由于孔雀尾羽纹饰美丽,开屏时“纹饰明显”,和“文明”谐音,故孔雀开屏则寓意“天下文明”,表示对盛世的向往。孔雀之旁满饰缠枝花卉,为红花绿叶所拥,双线勾勒枝蔓,单线细掐花叶,花蕊朵瓣分饰二色,盛开展放,一派繁茂华美之态。瓶身通体以掐丝金线勾勒孔雀花卉轮廓外形,金线光泽澄亮,璀璨闪耀,更显整器华美雍容,类似藏品可见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品。
清乾隆 白玉“南山之寿”寿星童子牌
L:6.3 cm
备注:购于美国纽约杨虎城将军后人
本品拓片
玉牌质地滢洁,凝白通灵,随形作就。正面雕琢寿星童子,寿星脑门高突,弯眉细目,面带笑容,双手捧一硕大寿桃,表情生动传神,其旁童子面如满月,小口微张,头饰发髻,稚嫩可爱。背面结构与正面一致,均于穿戴孔四周施如意云纹,其下减地开光于正中作方框,其内琢“南山之寿”四字篆书铭文,简洁古朴。此牌白玉精雕细琢而成,质地光滑白皙,其冰洁素雅之美令人赞叹,创意新颖,寿星童子的各异神情跃然其上,衣裤露鞋袜亦纹理清晰精美,笔笔精湛,器形虽小但尤甚精致,加之寓意吉祥,可赏可玩之佳器也。
清乾隆黄玉雕童子洗象
H:10 cm
此件为黄玉材质,玉质温润细腻,整体圆雕回首大象,象尾帖服,低首卷鼻,其身略作侧摆,体态丰盈,大耳下垂。象背上雕有二童子,一童子立于象背之上手持净瓶;另一童子手执扫帚做清扫状。童子面部表情,衣着纹理,大象鬃毛趾脚皆刻画精细,栩栩如生,面面俱到。整器玉质、抛光、雕琢完美展现了乾隆工的特点。童子笑靥如花,憨态可掬,洗象情景生动欢快。象性情温顺,惹人喜爱,寓意太平,俗称“太平喜象”。
《中国美术全集-玉卷》 卷9
青玉雕双童洗象,高20.4厘米、宽1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象”的主题取自佛经典故,禅宗主张破除一切名“相”的执着,简称“扫相”,于是借用“象”与“相”的谐音,“洗象图”明确表达了“破除我执”“心向佛法的平和心境”。以洗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明清时代十分流行。此器寓意扫去旧习,万象更新,带有美好祝福意愿。
参阅:《中国美术全集-玉卷》;卷9。青玉雕双童洗象,高20.4厘米、宽1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 天然翡翠雕麻姑献寿摆件
H:15.2 cm
此摆件以翡翠精雕而成,质地细腻,水头莹润,色分绿、紫、黄三彩。题材为麻姑献寿,只见一女仙坐于神鹿之上,手持玉箫。鹿在古代被视为神物,常伴仙家左右,又因与“禄”字谐音,因此也象征升官之意。此件作品中的神鹿姿态安详,眼耳大张,四蹄欲行作收。犄角玲珑,尾巴尖部婉转上扬,肌骨丰健,线条刻画流畅自然。鹿背之上雕仙女跪坐,身着广袖仙袍,手持玉箫,黛眉低垂,满面温柔恬淡之色,整观造型优雅秀美,传神细腻。
此三彩翡翠雕件材质上佳,雕工细腻精致,诸多细节皆纤毫不怠,可见匠人操刀有情,有点石成真之工。寓意吉祥,堪称陈设佳作,实为清代玉雕之佳品。
清乾隆白玉雕御题诗竹石花卉纹璧一对
D:5.5 cm
此对玉璧为白玉制成,每一面均阴刻一首乾隆御题诗,并配有相应的花卉纹饰。分别为:
贞姿宜雪后,芳信报春前。澧臯将洛浦,可以结忘年。——《梅》
为佩将生谷,猗猗不改芳。设因拟髙怿,相契许和张。——《兰》
菊本潇洒姿,陶潜托幽好。却被人传说,东篱转厌閙。——《菊》
倪迂潇洒枝,自取性情验。鳯影将龙文,毋乃失华赡。——《竹》
清乾隆白玉留皮御题诗山水人物水丞
W:13.5 cm
此件水丞取天然和田白玉带皮籽料随形掏挖而成,白玉细腻温润,枣红皮色鲜艳欲滴。外壁一面浅刻山水画,画风苍劲,运刀沉着。将山石干笔皴擦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气韵。张宗苍(1686-1756),字默存,江苏苏州人,画家。师承清代娄东画派的传人黄鼎,擅山水画。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张宗苍进献了画册《吴中十六景》,因其一洗宫廷画院惯有的甜熟柔媚的习气,深得乾隆皇帝的欣赏,后来进入清宫廷画院供奉,为宫廷作画,是乾隆时期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石渠宝笈》收录了他的116幅作品,很多作品上都有乾隆皇帝的题诗。水洗另一面刻有《题张宗苍画》一首既是其中之一,诗云:“云气幻峰青,飞泉落碧泠。不安高士榻,留与世人听。”后落“古香”款。此诗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山峰青翠、飞瀑潺潺的自然美景,同时蕴含了对高洁之士的赞美与对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期待。收录于《清高宗御制诗集》二集卷四十一。
清乾隆紫檀透雕松鹤三镶松花石俏色巧雕双鹿御题诗如意
“王杰”款
L:44.5 cm
紫檀三镶如意,如意头、身、尾各镶嵌黄色松花石各一,俏色巧雕,首部做松鹿图,并配乾隆御制诗一首:“有松那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落落庭前正相对,便先忧者也怡情。御制柏诗,王杰敬书。”下有“王杰”印。此诗出自《万松山行馆即事杂咏 其二》。柄部镶松鹤图,尾部嵌安居乐业图。紫檀如意柄采用高浮雕及透雕技法,做一鹭莲科图案。打磨精致,包浆老熟。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清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官大学士。
清中期白玉浅浮雕安居乐业诗文卧足杯
D:6.4 cm
此杯白玉雕成,质地温润可人。整器打磨光润器壁较薄,器型作微敛口的深腹卧足,上下线条圆弧一体,极具古典审美意趣,更见一分内廷恭造之气质。似此杯这种深腹卧足的器型,于乾隆时期的瓷器中颇为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乾隆御窑名品粉彩童子鸡缸杯,其尺寸、器型、线条比例均与本品相仿,造型秀巧玲珑盈盈一握。据清宫档案记载,必是甚合乾隆帝心意的器型,方能用白玉佳材精琢而成。外壁减地阳雕秋菊盛开之图,并雕刻诗文:“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诗后有“御赏”二字,下坠一方形篆书“古香”印。其纹饰诗文与康熙名品十二花神杯之九月菊花杯一致。
清乾隆白玉兽面纹蚩尤环
“乾隆年制”款
W:7.5 cm
备注:北京保利,2012.12.05,编号5707
“合若天衣无缝,开仍蝉翼相连;乍看玉人镯器,不殊古德澹禅;往复难寻端尾,色行底是因缘;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此诗为乾隆帝于一白玉蚩尤环上的御笔题诗,玉环可上下扣合,两环环面上下共四个位置,各书写了十二个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蚩尤环造型相似,均为白玉质,呈圆环形,环侧切为二,两环相套可错可合,环外雕四蚩尤首及两组变形兽面纹,内壁分别浅刻“乾”“隆”“年”“制”四字款于四隅。整器玉若羊脂新割,质如蜂巢垂蜡,呵之欲化,触手生温,环以奇巧工艺做成阴阳咬合,以四个单元装饰兽面纹饰,其工艺亮点在于精凖的咬合制作,工匠以极准的创作手法进行工艺表达,尺寸之准,密合之严令人叹为观止。此物的抛光打磨之法亦有出奇制胜之处,整体弧线优美,形体圆润,加之极淳厚的宝光,有大雅之称。
左:清 玉蚩尤合璧连环清宫旧藏
右: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蚩尤环故宫博物院藏
原本的蚩尤环并不是双环合璧的,而只是单独的环,从功能上来命名,可称为“臂环”,传说是黄帝战胜蚩尤后,将蚩尤的头像琢在环上戴于手臂作为纪念,相信有辟邪之用。“蚩尤环”这个名字是后人起的,最初见于元朝朱德润的《古玉图》一书。本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蚩尤环均为典型的乾隆朝仿古玉器,是以良渚文化蚩尤环为摹本,稍加变化而成,其功能性亦已转变,可作为纸镇之用,或赏或玩。
蚩尤环,本为一种臂饰,臂饰指套在腕间或臂上的饰物,主要指瑗、臂环、镯一类饰物。它们一方面可能与原始人佩戴狩猎工具环形石斧的习惯有关。清代宫廷制造的蚩尤环数量颇多,尺寸大小不等,分别用青玉、碧玉、白玉为原料,但样式皆相同,均为双合璧连环式,合之为一环形,环外侧浅浮雕四个蚩尤头形,若将环从中间分开,则变成两个薄环,且两环相套,可错可合。
清乾隆仿青金蓝料洗
“乾隆年制”款
W:12.6 cm
乾隆皇帝对宋明文人之雅事醉心追随,其中文房一项,尤为重视,既见传统的瓷石、金铜、竹木者,亦不乏例如和田美玉、铜胎画珐琅等当时新式材质,而以灿如青石般的琉璃为之,则别有一番韵味,本品是为一例。本件蓝料洗敞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敛,整器光素无纹饰,造型比例协调,典雅大方。器底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识,字体制式为乾隆宫廷料器标准做法。其色仿青金石,质地纯净,晶莹滑润,殊为难得。因其仿青金石之质感,故色浓密而厚实,鲜艳而富丽。与同类器相较,整器深沉凝重,打磨娴熟,独具皇家御制风范,为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作之精品,盛之于几案,实乃文房隽器。
明 太湖石刻“枫桥夜泊”诗文残石案供
H:22 cm
备注:
1.藤井善助(1873-1943)旧藏,购自1901年;
2.日本有邻馆旧藏;
3.日本“砚舟先生”旧藏并撰入藏序跋题于盒内;
4.原盒附:1906年,现江苏寒山寺俞樾版《枫桥夜泊》碑文拓片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代表诗作。安史之乱后,诗人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这首写愁的诗作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
此残石为太湖石质,为藤井有邻馆旧藏。盒盖内墨书跋文乃藏家记述此件残碑的由来。其身世可追溯至宋代,据《寒山寺志》记载,寒山寺中的《枫桥夜泊》诗碑由北宋宰相王珪所书。王珪,字禹玉,是北宋庆历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其书法造诣深厚,为当时文坛所推崇。它见证了寒山寺的兴衰荣辱。寒山寺曾遭遇粤匪兵燹之难,曾经辉煌的伽蓝在战火后变得凄风荒凉,众多昔日盛景不复存在,唯有这古碑残石留存,在夕阳下独自诉说着往昔。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块诗碑也在战乱中遭到破坏,诗碑早已破损不复存在。幸运的是,诗碑的残石并未完全消失。时间来到庚子晚春,日本的藤井君航行至清国,在游历帝都及各处名胜之后,来到苏州。在寒山寺与友人同游之际,偶然间发现了这块古碑。当时,石已破且坠于地,藤井君欲将其作为在苏州漫游的纪念。起初,寺中老僧因这块碑石闻名天下,不愿轻易赠予,但经藤井君恳切请求再三,老僧最终将残石授予他。藤井君携其归国,并展示给友人。这残石漂洋过海,仿佛有着特殊的使命。对于未曾游历寒山寺的人而言,这块残石更具特殊意义。它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千余年来,寒山寺因妙句而闻名,而这块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残石,历经波折保存下来,恰似有着天定之缘。
另记,藤井君的中国之行充满波折,经历渤海舟楫之危难,又在燕京局势动荡时离国,却能保天寿,残石亦能跨越万里之遥,来到异国他乡,如今又得以回归故土,这仿佛是一种神秘的预兆,象征着藤井君的幸运与特殊使命。如今,这残石宛如稀世珍宝,静静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值得人们细细观赏、深入研究。
清康熙 松花石蝠纹砚嵌透明琉璃盖 (附包袱及木盒)
“康熙宸翰”印,“以静为用是以永年”款
L:12.3 cm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此砚为方形绿色松花石砚,石质润泽,砚面周边除下边外,余三边浮雕S形方回纹,并起凸周棱以分隔砚面与纹饰。砚池之下方浅浮雕一变形蝙蝠纹。砚面留一较粗的椭圆形墨堂,打磨光滑。全砚通体有深浅不同的绿色天然横纹。砚背周边起宽棱,中央凹下处阴刻行书铭:“以靜为用,是以永年。”并阴刻双行四字篆书方印“康熙宸翰”。紫色方形砚盒,盒盖与盒身及砚身扣合。盒用紫绿两色石雕琢而成,盒身为紫色,盖面分为绿紫色两层,表面一层为绿色,微泛黄,浮雕两两相視的仿古龙纹,龙首在盖的上边棱,二龙舌吐出相接。中上方又浮雕二仿古吐舌龙首,龙舌连成一横栏,将盖面隔成上下两部分。方框四角各巧雕紫色夔龙纹。紫色部分龙纹较绿色之龙纹低陷。两层纹饰下面嵌一玻璃,可透视砚面。在清代康熙朝初期,玻璃还极为稀有,据史料记载,一块不足两平方尺的平面玻璃,值300多两银子,也只有皇家御用之物才能拥有。
清康熙 松花石夔龙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紫檀嵌百宝胡人驭马射猎图长方盖盒
“古吴孟绍菊制”款
L:12 cm
备注:Bernheimer & Co.旧藏,慕尼黑,德国
此香以紫檀木整挖而成,沉郁凝厚,包浆均润。盒盖微拱起,边缘处起灯草线,盖面上以螺钿、玛瑙、碧玉等、各种杂宝镶嵌胡人驭马射猎图,胡人形象粗犷,身背弓箭手中拎取猎物。一旁战马佩鞍鞯,挂璎珞,身形健壮。胡人五官、衣纹、马饰等细部雕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盒与盖子母口合之,口沿起宽线,其上采用错银丝工艺饰缠枝纹,并嵌百宝花卉。外口沿上下饰错金银回纹。矮圈足,足内中央有错金银长方框,内有“古吴孟绍菊制”工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