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部联系方式

名称: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部联系方式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9206306

更新时间:2025-01-05

发布者IP:183.42.161.224

详细说明

  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部联系方式

  “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

  ——《竹园陶说》

  明宪宗朱见深画达摩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成化年间御器厂所出御瓷,质精秀雅,世无伦匹。其胎釉莹润,造型秀奇,青花五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萃,下启嘉万彩绘风尚,影响至为深远。其中青花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而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引得后世追仿无数。

  是次一件“明成化 青花外海石榴纹内梵文卧足碗”为成化皇帝崇佛教、赤诚礼佛的见证。有明一代御瓷以梵文为饰始于永乐、盛于成化。如此件卧足碗即为成窑青花之卓越代表,最得成窑之艺术风韵,其型精巧,圆润而秀气婉约,下为卧足,此为成窑高端器皿之独有形制。其胎轻薄,釉水明润,内外青花发色淡雅柔和,碗心书梵文,佛教喻意为“唵阿吽”三字明的咒牌,及普贤王如来的三字根本咒,是密宗修持的重要咒音。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碗外壁环饰套勾海石榴纹,笔触细腻纤巧,碗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大字楷体款识,中锋运笔,藏锋写出,笔画遒劲挺拔,正合《陶雅》“成化楷法峭劲,姿态飞动”之说。本品所绘海石榴纹及内绘梵文极为罕见,检视目前公私出版,未见有与之完全一致者,似为孤品,可谓是珍贵之至的成化皇帝礼佛隽品。最为接近的一例为清宫旧藏“明成化 青花宝相花纹碗”,但远不及本品圆润秀雅,更无梵文装饰。本品的出现正是成化皇帝无比崇佛的见证,是虔诚之心凝聚于御物法器之反映。

  成窑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传奇,铸就一个不可取代的美学之典范,为世人所百般推崇,历代藏家皆视之为拱璧,万历时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言:“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当今鲜有如此质量上乘者,是次金秋能有此成窑佳器现身,可珍可宝,当为好古敏求之士难得的机缘。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皇帝)

  明成化 青花外海石榴纹内梵文卧足碗

  “大明成化年制”款

  D:13 c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造型精巧圆润,秀气婉约,卧足式,此为成窑高端器皿之独有形制。胎骨轻薄坚致,釉水明丽厚润,碗心书梵文,外壁环饰套勾海石榴纹,采取双线勾勒填色之法绘就,笔触细腻纤巧,内外青花发色淡雅柔和,荡漾着一股阴柔隽秀之气,予人以清新悦目、超逸脱俗之感。碗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体款识,中锋运笔,藏锋写出,于稚拙之中自见笔力雄劲。

  碗心所书梵文,佛教喻意为“唵阿吽”三字明的咒牌,及普贤王如来的三字根本咒,是密宗修持的重要咒音。密宗念诵咒语修持方法,主要是利用一种特别音符,震动我们身体内部气脉,使它激发生命潜能,以超越惯有的现象,通于人天之间极为奥秘的至理明言,进入极神妙之领域,启发神通与般若智慧。“唵阿吽”三字明是修持密宗法教中,极为重要咒音,对此三字总持圆满广大功德上,上师曾经作精要开示“唵阿吽”表三身体性的圆满,即是法报化三身、大手印身。此三字除了在生起次第有清净三业,转三业为三密的功德之外,在大手印或大圆满的“且却、妥噶”,或在圆满次第、金刚诵法方面,皆有许多成佛修持大法。故仅仅“唵阿吽”三字,就有无量无边法门,能由此而离诸三业烦恼,证得一切三身体性圆满成就。实际上“唵、阿、吽”三字,也是印度梵文声母的总纲,因此,只用此三个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句咒语,便是普贤王如来的三字根本咒了。普贤是普遍而贤善地充满一切处所,无时无处而存在的意思。

  明成化 青花瓜藤纹宫碗 香港苏富比

  2011.4.7 玫茵堂专拍 Lot56

  估价:HKD 80,000,000-120,000,000

  左:明成化 青花海石榴纹碗 清宫旧藏

  右:明成化 青花团凤梵文碗 故宫博物院藏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苏麻离青为饰。”

  ——《窥天外乘》

  明《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自洪武时期建立御窑厂始,至永乐一朝,启用宦官监督制度,“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可令皇帝的意志,通过宦官而直达窑场,使得此一时期烧造之御瓷无论釉色、器形、装饰花纹皆臻至完美。且自永乐三年始,重开海外经贸,弘化天朝圣德,中外交往密切,造型及纹饰上多有相互交融,可谓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开启青花瓷器之黄金时代。

  永乐一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开创之功甚伟,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

  明代宣德帝治国有方,“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他还深谙艺术,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以致彼时雕漆、范金、织绣、制墨、埏埴等诸类宫廷工艺品皆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且有品秩较高的内官赴厂监造,成品亦经过严格筛选,次品废品皆被“分类摧毁,单独埋藏”,可见宣宗对其颇为重视,御制瓷器自是品格超群。宣德御窑瓷器,尤以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润泽的釉色、丰富多样的纹饰而闻名于世。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一把莲”盘

  D:27.5 cm

  敞口,浅弧壁,圈足,细砂底,胎质细腻,施釉肥腴。内外壁装饰缠枝四季花卉纹,勾画婉转流畅,盘心则绘一把莲纹饰,莲花、莲蓬、茨菇、浮苹共八枝,以锦带束之,故而得名,莲花柔美风姿,尽在笔端,青花一色秾美苍妍,流露出浓厚的笔墨趣味。青花发色明艳,釉面纹饰有自然形成的结晶斑点,即是使用进口青料“苏麻离青”所形成之“铁锈斑”效果,时代特征鲜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青花一把莲纹盘为永乐官窑瓷器的经典之作,若以口沿纹饰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两类:一为海水浪涛纹,可参见《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图178“永乐 青花莲纹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代》图版37,及胡惠春先生旧藏,售于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编号1735。而传世可见公私收藏此类盘,多为尺寸在30公分之上,而本品之27公分者传世极罕。

  明永乐 青花缠枝宝相莲花四季花卉纹盘

  D:32.4 cm

  备注: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本品敞口弧壁,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为缠枝宝相莲花纹饰,内壁绘秋葵、菊花、牡丹等四季花卉,近口沿处一周回纹为饰,外壁对称绘缠枝菊花、牵牛花等纹饰。整器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纹饰安排主次分明,青花色泽深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永乐朝跨越了二十二年,是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产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永乐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莲、折枝花卉、花果。

  此盘胎体洁白细腻坚致,形制硕大,但几不变形,尤为难得。外加其构图疏朗而饱满,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颇值关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明永乐 青花并蒂莲折枝花果纹折沿盘

  D:37.6 cm

  此青花并蒂莲纹盘是为永窑青花之卓越代表,侈口宽折沿、浅弧壁、下承圈足,胎体坚致细腻。通体罩施白釉,釉汁莹润肥腴,其上以青花描绘。口沿绘卷草纹一周,运笔流畅,外壁饰缠枝扁菊纹一周,内壁分绘枇杷、蟠桃、石榴、灵芝等八组折枝瑞果纹。盘心绘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对的两朵莲花,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菇。此式“一枝二花”或“一枝二果”的主题纹饰在永乐御瓷盘碗的内心广为应用,为永乐花果纹饰之典型时代特色。

  整器青花发色苍妍,微有晕散,浓重处泛蓝黑色,铁锈斑色泽沉郁,沁入胎骨。其构图疏朗清新,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处处借鉴传统绘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于此发挥得淋漓尽致,非一般画匠能为之。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借以表现瑞果花卉的立体效果,从而令画面富于水墨画般挥洒淋漓、苍翠欲滴的意趣。此类大盘正圆形制居多,而如本品板沿者存世稀少。类品景德镇珠山明代永乐官窑遗址1994年曾出土一青花并蒂莲纹折沿盘,盘心绘近似对称的两朵莲花,内壁则绘六组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花卉纹,与本品堪称姐妹组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波斯文无挡尊

  H:17 cm

  此件青花无挡尊形制这件无挡尊上下折沿,器身如筒,口底相通,通体以青花绘花卉纹和圆形开光的阿拉伯文字;所用青料苏麻离青,呈色深蓝,浸入胎骨。无挡尊应为支撑置放器物的盘座,是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吸收西亚地区器物造型艺术,烧制的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瓷器精品,反映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腹部上书阿拉伯文,由于青花略有晕散,内容为吉祥颂语。明永乐、宣德两朝为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生产黄金时期,创烧了许多新品种,此件便为其中创新品种之一。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名著一时,它不仅为明代宫廷所喜爱,更是受到了外国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受伊斯兰文化风格影响的青花瓷在元明盛行,明代永宣时期达到顶峰,随后明天顺、成化、正德历朝都有此类瓷器出现。对于明代各个时期瓷器具有伊斯兰文化元素的讨论,国内外陶瓷学者都曾有所论述。早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格雷(B, Gray)就曾撰文论述金属器对明代瓷器的影响;可见论文《近东金属器对明代瓷器造型的影响》,东方陶瓷学会会刊,1940-41年,第18册,页57。90年代,马文宽先生进一步指出,明代瓷器(主要是指青花瓷器)仿伊斯兰金属器、陶器、玻璃器造型至少有19种,而明代瓷器上所见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纹饰也有12种之多;可见《明代瓷器中伊斯兰因素的考察》,马文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本品顶部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明代各个时期生产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器,无论在造型还是纹饰上,都广泛受到阿拉伯文化元素的影响。耿宝昌和李辉炳先生在《青花瓷鉴定》一书,第49页中曾论述此种无挡尊“筒座圆柱形,柱口两端为宽折沿,为增加其稳定性,用时直立,不分上下,可以调换使用。因中空无底,故在清乾隆诗中称之为“无挡尊”,耿宝昌先生亦于其著作中,论及“无挡尊”一类,曾道“宣德器造型与永乐大致相同,但青花纹饰略粗放。清代康熙仿品非厚即薄。雍正仿品虽器型接近永乐、宣德,釉面亦有桔皮纹,但胎体较薄,青花色调仍具本朝特征。乾隆时仿品器型缩小,显得短粗,有的还于无挡尊内插放掐丝珐琅或黄缎包裹的铜胎花型筒芯,用作插花供器”,可见《明清瓷器鉴定》页26,图42,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可见清代皇帝对此器型,亦有爱慕之情,多有仿制,好古雅求者如乾隆皇帝,亦亲自用其仿品做胎插花,可见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