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场次2025
郑燮,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此后,当了十二年县令,始终爱民如子,两袖清风。1753年春,板桥由山东回到扬州,重新过着“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以鬻书卖画为生。他擅画兰竹,取青藤、八大、石涛遗法,纵笔率意,自抒胸中郁勃之气。又长诗文书法,题画最得妙趣。或抉画意,或抒性情,嬉笑怒骂,诙谐迭出,时称三绝。
本幅构思巧妙,画幅右上写露根兰草一丛,倾斜倚倒,着墨不多而神气自足;右下书读金农诗句所发的感想,表达了士子“不遇”的两难心态,用以板桥典型的“六分半书”,气沉力厚。既平衡了画面,又引发出感想,遂使满幅皆活,空白处亦多有画意。读板桥之画,不读其题句,便不知其命意之佳妙。
“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金农此句自与葱蒜并提,盖自视甚高,或觉得又不为世所用,镇日只能与庸碌辈为伍,故有此牢骚语。扬州八怪是艺术史上独特的存在,八怪善用绘画表达情绪,多有文人清高意味,但也并非一味轻视物质生活,八怪没有刻意和世俗社会对立,且有一种可为而可不为的禅境。
板桥对金农的怀才不遇,不能决然归隐山林而在闹市中鬻书画为生的行为深表理解。他解释到,“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板桥画兰固然出于糊口需要,但却坚持了文人画的精神。他的题画诗别具一格,谐趣中寄于哲理。本幅《墨兰图》诗画相印相衬,雅俗共赏,趣味悠长,是八怪难得的精神“合体”之佳作。
任熊是清末“海派之开山,诸任之白眉”,其人物画更是紧紧抓住时代,为传统绘画注入了新鲜空气。本季古代大观夜场,我们有幸呈现任熊《木公金母图》,所绘乃中国古典神话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以贺“虚翁”六十寿。画家自题以陈老莲画本为宗,造型奇古,铁画银钩,线条劲健,有力透纸背之感。整幅画高近两米,且曾出版于《荣宝斋画谱》,是任熊诸绘画精品中极为突出的一件。
Lot 2647
任熊(1823-1857)
木公金母图
设色纸本 立轴
丙辰(1856 年)作
176×91.5 cm. 约14.5平尺
RMB: 120,000-220,000
钤印:熊印、湘浦书画
题识:丙辰夏六月,本陈章侯画木公金母,为虚翁老伯大人六十寿。世侄任熊渭长九顿。
签条:任渭长木公金母图。己卯长夏,梅鹤轩重装。
出版:《荣宝斋画谱·56·任熊花鸟人物》,第14页,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版。
说明:此件《木公金母图》描绘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工神和金母神。《西王母传》中记载,金母与木工二人共同管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冶万物,三界十方内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木公金母各有分工,木公拉墨线裁直,用以比喻刚直不阿,金母主阴,象征女性温柔似水,保持年华,永不变老。
任熊,字渭长,号湘浦、不舍,浙江萧山人。自幼聪慧机智,濡毫弄墨,喜欢绘画。幼时尝随其父学画,“每年元宵节前常画不少灯画”。父亲去世后,年幼无依,只得“从村塾师学画行像”。行像者,即画祖宗之像也。久之,“渭长厌之,乃窃变其法,于是朝服翎顶者,秃其颅矣;端拱者,跷一足矣,缺嘴坏唇,无怪不具。”与老师进行合法斗争。实际上是任熊对“正统礼仪”的不满。
1846年,任熊到杭州,住在当地名士陆次山家中。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书画名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任熊的艺术修养日益提高,并到杭州孤山圣因寺临摹了贯休作的十六罗汉石刻像。1848年,任熊结识了浙西的富翁周存伯。周氏富收藏,渭长有机会见到许多古代名画真迹,“终日临抚古人佳画,略不胜,辄再易一缣,必胜乃已。夜亦秉烛未尝辍,故画日益精。”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功底。随后,他又同周闲游苏州、镇江等地,并目睹了著名《瘗鹤铭》残石。不久,他受浙东名士姚燮之请,在宁波相聚,姚氏爱其才,留住家中多年。姚燮又名大梅,浙江镇海人,咸丰时侨居上海,善诗文填词,富收藏金石字画。因此,任熊有机会学习传统绘画,“遂致力于唐人笔法”。这也为他后期的艺术生涯打下扎实基础,使他能够将传统绘画笔法、风格与时代风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借古开今的杰作。
此件《木公金母图》,是任熊为虚翁老伯六十大寿而作的人物画精品,画中题“本陈章侯画木公金母”,可见是任熊学陈洪绶人物画所作。画面描绘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工神和金母神。《西王母传》中记载,金母与木工二人共同管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冶万物,三界十方内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木公金母各有分工,木公拉墨线裁直,用以比喻刚直不阿;金母主阴,象征女性温柔似水,保持年华,永不变老。在此件作品中,木公和金母的目光相对而视,而二者形象却有着鲜明的对比,木公身材高大,头披黑巾,手挥团扇,双唇紧闭,神情严肃,自带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金母头戴发冠,手持灵芝,深情柔和,面带微笑,恍若有包容万物的姿态,精描细绘,更显人物绰约风姿。二人衣纹用笔遒劲,又有方折圆转之细微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