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公司大陆总负责人与总征集处
本公司宗旨:诚信为本营造文化艺术品服务。 企业愿景:打造国内外艺术服务平台。 企业使命:弘扬艺术促进文化发展。 企业精神:勤奋、严谨、和谐、创新与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敬业。 企业作风:勇担责任;恪守诚信;雷厉风行;遵守纪律;正直激情;通信团结。 核心理念:追求,服务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行业树立。 服务宗旨:客户的满意,是我们的动力。 人才理念:珍视每位员工,推崇学习创新,培养人才,褒奖德才兼备。 价值观:品质至上;客户感动;注重业绩;员工幸福; 热爱艺术;敢于创新;尊重科学;社会责任。 经营方针:依法、公开、公平、诚实信用和守法经营、志存高远”始终将客户的需求放在,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心仪的艺术珍品。
而后石谷又云:见“白石翁”的橅本,即明代四大家之首的吴门沈周,号石田。明诸家之中,沈周的绘画造诣之高,其画中常常能将两种对立的风格糅杂贯通:凝重中不失圆润,古朴中不失秀美,辽阔中偏又不失繁复,直接体现了明代的文人画最高美学理念,颇为难得。
石田先生诗采斐然,据沈周年表考据,其少时曾以百韵诗呈上户部侍郎崔恭,崔讶异沈周之才华,又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遂命其代父为粮长,听宣南京。石谷先生或许又与前朝的沈周心有戚戚焉,题识结尾又抄录沈周所赋采菱诗一首,以致敬前人之作。
王翚在自题中列举宋、明两代王、沈二家虽同以采菱图为题,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又叹沈周临摹本的用心良苦,感触良多。于是王翚融合毕生所沉淀之精髓,起笔绘作《采菱图》,正如其在《清晖赠言》自述“与古人参与毫芒之间,会诸意象之表”。诗、画意境相得益彰,实可谓匠心独运之作。
徐世昌的退耕堂
追溯本幅王翚《采菱图》的收藏来源中,我们得知此作经过徐世昌珍藏并附题签一枚。
徐世昌题签
徐世昌诗、书、画俱通,叶玉森著《枫园画友录》曾写道徐“工山水颇清秀。书宗苏轼,略变其体。”因天赋所长,又眼力不凡,其对古书画情有独钟,精于收藏,斋号退耕堂,是幅《采菱图》便曾藏于此处。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八大山人《河上花图》、郑燮《兰竹图》等皆为徐世昌生前所藏。
积翠园往事
此幅《采菱图》之后又流入陈英、金岚之手,成为夫妇二人所建立的“积翠园”中数百件古书画珍品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代革命前辈陈英、金岚夫妇,怀着对书画的珍视与热爱,开始了传奇的收藏之路。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夫妇二人节衣缩食倾其所有,通过购买、交换等各种方式,竭力保护抢救了古代书画巨擎的珍品140余幅。
陈英、金岚夫妇
据王楠、张佩如所著的《书画情缘》记载:
“陈英、金岚在文物店看到书画珍品时,有能力选购一两件买下。但要是多买,就感非常吃力了。由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从保护祖国文物着想,两位同志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每发现珍贵书画,总是尽其所能,千方百计地将其买回。有时则用所存的几件当代书画家的作品换取古代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可以过得较舒适的生活变得拮据了。”
但他们收藏书画的决心,并不仅限于文物商店的精心寻找与挑选,他们逐步从北京及各地搜集到一大批古代珍贵书画。诚然,古画鉴定真伪之难是古往今来公认的事实。陈英、金岚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字画搜寻过程中也不免遇上此坎,为此他们不惜请教专家一一做判断,夫妇二人也自学书画、鉴定理论,对其中的大部份做了细致的整理,请人精心装裱。
而后的数十年直到改革开放期间,陈英、金岚夫妇先后结识了李苦禅、李可染二位大家,而后又陆续结识了中国各地约一百数十位书画家。而他们在北京的家——翠西花园逐渐变成了当时书画家们相聚的去处。众人来往于此进行艺术创作探讨、参笔墨会。整整三十年来心血所成,陈英、金兰夫妇陆续的收藏累积了远自唐宋元明清名家,下迄近现代书画大师墨宝,足足600余幅古今书画作品,这也正是“积翠园”之名由此诞生。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正是得益于陈英、金岚的坚定执着、苦心孤诣,填补了中国书画史上的空白,为如今学者考究特定时期的书画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材料,对历史文化传承更是具有不可言估的价值。
徐邦达、启功二位先生
鉴定《采菱图》为真迹
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三人作为中国一代的书画鉴定三大家,与陈英、金岚夫妇交往极为深厚。由此,夫妇二人收来的古书画都会一一请三位来“积翠园”家中鉴阅、判断。据《书画情缘》记录:
“陈英有一原则:三位意见一致的书画,则收;不一致的则弃。有时,谢老不在北京只要徐老、启功老都同意,也就收了。因此,陈英所藏古代书画,皆是真迹。”
三老除了共同鉴定古书画其外,还会对极为重要、罕见的优秀书画一起赋诗题跋。从杨季衡《碧炉春满图》、至文徵明《竞秀争流图卷》、再到清初恽寿平《梅石图》等(在此不一一赘述)。都留下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细致考证,并真诚作诗留下题咏首首。值得深入研究的是,此幅王翚《采菱图》在“积翠园”中亦是颇具关注的,上述所言的徐邦达、启功二位大家对此作进行了全面的考证鉴定,并先后各自吟诗赋题,留下精彩的边跋,《采菱图》的魅力想见一斑。
启功边跋:处处采菱歌,南浦风来漾绿波。借问宋朝王驸马,如何,百尺竿头几丈过。一片好山河,淡抹微云胜薄罗。素壁高堂新景物,青螺,似此精工未见多。调寄南乡子。一九七六年三月,启功。
首句“处处采菱歌,南浦风来漾绿波”,以悠扬的词句开篇,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菱的生动场景。南浦,自古便是送别与相思之地,绿波荡漾,描绘了湖面的安然和谐之景。此处则赋予了画面以诗意情感的深度。“借问宋朝王附马,如何。”一句,巧妙地将观者的思绪从眼前的画景引向历史深处,借问宋朝的王晋卿,在增添世人对前朝古人遐想外,更是对王翚画作技艺的间接赞赏,询问其如何能将这江南风情描绘得如此传神?!“百尺竿头几丈过”,以比喻的手法,形容王翚的画艺已超越常人所能及的高度,即便是技艺已至“百尺竿头”,他仍能更进一步,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随之“一片好山河,淡抹微云胜薄罗”,转而描绘画中景致,山河之美,通过淡抹的微云与轻薄的罗纱相比,既展现了画作的细腻与柔美,又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高远意境。而后“素壁高堂新景物,青螺”,素壁之上,景物仿佛栩栩如生,尤其是那青螺般的山峦,褒扬了王翚独具一格的绘画象征。以“似此精工见未多”,总结全篇,指出像这样精工细作、意境深远的画作并不多见,再次强调了王翚画艺的高超。
综上所述,启功先生的这首边跋诗,不仅体现了启功先生的深厚诗词造诣,其真挚程度更是表达了对《采菱图》的重视爱惜。
徐邦达边跋:不写河阳写水乡(晋卿画有学郭熙一体),菱花菱叶覆银塘。石田乌目真龙象,薪火千秋宝绘堂。耄年小笔果能攀,淡冶重看着色山(襄阳语)。双绝泠泠风格好,采菱一曲满人间。石谷子耄年杰笔。徐邦达借观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