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标准费用2025
宋琨2006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N12艺术团体的发起及组建人之一。她的创作以绘画为主,以强调生物存在中所蕴含的虚拟性和张力,阐述了自然与流行文化间的复杂关系,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来自于学院中所保留的古典主义,但绘画的主题则朝向当代亚文化进行探索,透过捕捉真实或超现实的瞬间,实验性地将当代亚文化及宗教元素与其创作系统相融合,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东方赛博世界。
回顾宋琨2015年之前的创作,可梳理出两条线索:一条是和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另一条是对绘画本体语言的实验。在这两条线索中有交织的部分,比如“千吻之深”系列,既有探讨真实身体和欲望,又有对树脂、现成品等绘画材料的实验。这个时期创作的画面以日常“写真”为核心,展现的是宋琨内心深处的最为私密而又柔软的个人线索,创作于2011年的《炽烈重生》便与这个系列同期。
宋琨
炽烈重生
2011
布面油画
140×180 cm
签名:炽烈重生 Buring Rebirth ·140×180 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宋琨 2011 北京·Beijing(背面)
出版:
1.《千吻之深 宋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2年,第19页
2.《宋琨 2001-2004》,独立出版,2024年,第149页
展览:
1. 宋琨:千吻之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2年
2.走出牡丹亭: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圣彼得 堡,2016年
“
《千吻之深》是Leonard Cohen的一首歌,是我二十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歌之一。这首歌歌词写得很深沉,也比较真实,讲的是一个人怎么面对命运,‘善待属于你的荏苒岁月,如一千个吻那么真挚深情’‘我们可能长袖善舞在尘世里面卖弄,但可能最后你得到的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些’,因为‘浮生若梦,千吻之深’。说得多好。
”
《千吻之深》专辑Ten New Songs,Leonard CohenTen
《炽烈重生》占据画面的是在前序作品中罕见的红色与黑色,浓烈奇诡,带有一种更加迷幻的氛围,描绘着灵魂、肉体、信仰流亡的状态。作品中带有虚妄感的躯体的血肉成型的过程,则更像是一次文化生命的转化与变革。同时,在宋琨的潜意识表达中,身体与自然磨合的秩序,总是被日益物化的日常经验和意识形态不断打破。在人与人工造物紧密纠缠的画面上,似乎一直充斥着灵魂的低语和欲望的尖叫。
「宋琨:千吻之深」展览现场,2012年
不断延伸发展的形象奇妙地反映着、暗示着时代与人性的定律:变迁,混合,重生与轮回,也承载着艺术家个人绵延的感知力与同理心。2012年,宋琨以“千吻之深”为题在UCCA举办了个展,是她转型时期的重要展览,本件作品亦在展览中呈现。《炽烈重生》作为艺术家重要转型期作品,使用贴近她独特个人气质的艺术语言,融入了冥想与心理内省的气质,展现出瑰丽隐秘的私人世界对变化中的文化环境特有的回应。她拒绝提供任何固定符号或观念,而是为命题“如何感受生活赋予的经验认知与丰富情感”提出了70后中国当代艺术家独立的样本。
黄宇兴(b.1975)
艺术家黄宇兴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备受瞩目的70后艺术家,黄宇兴经历了多个创作阶段,这些阶段不仅映射了他的个人经验和成长经历,也展现了他对时代背景的深刻交融与思考。他曾经历人生的黑暗时期,通过不断游历自然与都市之间的风景,对宇宙的认识并展开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他寻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并将这些深刻的生命体验内化为创作的动力,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生命力。由此,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也得到了递进式的转变,从早期“黑色”、“改变中的生命史”、“栖息地”、到现在的“河流”、“气泡”、“宝藏”、“山水”等系列,始终如一地探索时间、自然、生命与人类精神的关系。
黄宇兴
宝藏
2014
布面丙烯
145×230 cm
签名:Huang.Yuxing 14(背面)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在作品《宝藏》中,整体画面铺满了形态各异的椭圆、球体和晶体结构,这些元素如同漂浮于液态的宇宙空间,或仿佛矿物的剖面显露出天然宝藏的神秘光辉。黄宇兴用鲜艳的荧光色与丰富的渐变色,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平行世界。画面中,明亮的粉色、紫色和蓝绿色彼此交织,每一块闪耀的“宝石”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奇观,更隐喻人类的内在财富——如知识、智慧与心灵的丰盈。黄宇兴说:“我觉得“宝藏”这个系列其实关于智慧的命题,我把定义为人类的智慧,与自我冥想的灵性智慧紧密相连。”这些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宝石晶体带来了一种深刻内省、冥想的气息,从外部世界回归到自我精神的觉醒与宁静: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宝藏。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黄宇兴对于物质世界本身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无限探索。
LOT1509《宝藏》局部
“
尝试‘大山水’系列的实践就是从 2016年开始的。内心中,我始终有一个山水梦,因为我是一位中国画家。
——黄宇兴
”
黄宇兴
湖畔 - 松景
2015
布面丙烯
50×49.5 cm
签名:Huang.Yuxing 15(背面)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黄宇兴的《山水》是其另一具有标志性语言的代表系列,通过现代抽象的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了另类的当代演绎。“松树”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象征符号,这一题材在黄宇兴的作品中并不陌生。他曾表示:“我是一名中国画家,研习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我认为这是一门必修课,取之、习之、用之、化之。”
南宋 马远《月下赏梅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湖畔—松景》中充分体现了黄宇兴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译。画面以山、水、树三大元素为核心,展现了一个宁静却充满能量的自然场景。树干以简练的线条和白色质感表现,与背景的炫丽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宛如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背景中,山脉呈现出尖锐而抽象的几何形态,配以冷暖交织的渐变色彩,仿佛自然的脉动与呼吸得以具象化。水面的倒影以充满动感的笔触描绘,打破了画面的平静,增添了一种流动的活力。整体构图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展开,月亮位于天际中心,反射在水面的光线贯穿画面,形成一种纵深感和视觉焦点。树木、山脉与月光共同构建了画面的平衡与层次,构建了独特的东方意蕴。
马轲(b.1970)
艺术家马轲
马轲1970年生于山东淄博,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而后经历了东非支教、央美研习……2005年自央美硕士毕业后,马轲又在德国等欧洲国家驻地创作、举办个展。通过对话20世纪现代绘画大师,马轲延续了自塞尚-毕加索以来的“观看-绘画”探究。同时,他的创作聚焦于“人”,如何在文化漩涡中认识不断现代化的人——在马轲那里上升为精神条件。艺术生涯的数十年来,马轲从情感与智识层面进入绘画,在多重视角中拓展出自身复杂的绘画语言。英国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画家”。
马轲
长鼻子查理
2020
布面油画
230×180 cm
签名:《长鼻子查理》 布面油画 马轲 2020.9.2(背面)
出版:
1.《MA KE 马轲》,胡涛编,2022年,第67-68页
2. 《窟窿:马轲的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 年,p69&p71
展览:
1.窟窿——马轲的绘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21年
2. 马轲:西游,慕尼黑 Galerie Rüdiger Schöttle,德国,2022年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马轲的创作以鲜明的戏剧性和寓言化表达著称, 夸张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和充满张力的动态构图,常常为作品营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氛围, 这种氛围既具幽默感,又透出一丝不安,似乎在邀请观者进入一场关于人性与社会的隐喻化戏剧。作品《长鼻子查理》,便是对这种风格的生动展现。画面角色的身体呈几何切割形态,在色彩运用上延续了马轲一贯的饱和风格,鲜艳的红色制造出视觉上的不安感, 还承载了查理情绪的外化——在光鲜表象下潜藏的焦虑、孤独与挣扎, 作品构图将角色置于压迫性的空间中,角色复杂表情与踩在脚底的骷髅传达出一种隐含的紧张感。这一创作来源是寺庙文化里的金刚,除了明清文化以来阴柔、飘逸的那一脉,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里一种非常阳刚的形象,金刚踩着一个人,手里拿着鞭或其他法器,马轲将这被忽视的强悍的一脉表达在了画中,试图从这个被遗忘的视角出发,重新唤醒文化的力量感。同时通过点、线、面,体积,球体、方体、三棱体这些基本的绘画元素, 强调互联网的图像时代下绘画所代表的一种更为本质的造物语言。
明永乐 铜鎏金胜乐金刚
LOT1503《长鼻子查理》局部
《长鼻子查理》曾亮相于2021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窟窿——马轲的绘画”, 作品与展览的整体主题产生呼应,鲜艳的色彩掩盖了虚无,同时也让虚无变得更加显眼, 画布中上演的戏剧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寓言,而每一处“窟窿”则等待观者去填补与解读。这种开放性与深度,使马轲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窟窿——马轲的绘画」展览现场,2021年
尽管马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普世性主题,他的创作仍然深植于中国当代社会的语境中。他以荒诞的艺术语言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体的心理状态——从传统价值的消解到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危机。他的作品不仅为观者提供了感知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窗口,也为全球艺术语境中的中国故事增加了独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