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环球征集合作流程
山外青山,青瓷的升华
青,
承载着深邃的哲学意蕴,
介于黑与白之间,包容万象。
数千年来,
青色一直是东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表达的不仅是颜色,更蕴含东方人细腻的情感。
“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表达的不仅是颜色,
更意味东方人的生生不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人对青喜爱到了极致,
中国人也将“陶瓷丹青”发挥到了“炉火纯青”。
从夺得千峰翠色来,到雨过天青云破处,
充盈于天地之间的一切色,都是青。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烟雨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今天的杭州,我们推出这个专场,
来与古人重逢,来纪念中国的文人情怀。
器物乃心之外化,
以宫廷器物见天子志趣,
亦见朝邦气息,颇关至理。
古器之贵,
于『气息』;之韵,
于『色泽』;之品,
于『形制』;之意,
于与『心照契合』。
【天青之幻】
天青色,栽化于宋柴、汝,有「雨过天青」之说,宋人孝天敬地,文品殊绝,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以天青为至尊至贵之色。至柴、汝之后,绝于世间,后经五百载,未遇盛世,则此色不复出矣。其数量极少,相比其他颜色釉可谓凤毛麟角,为尊崇古代器皿,宋瓷美学之最高典范。如此集中高度美学的瓷器,器身瓷胎造形无瑕,罩以纯净釉色,烧造温度精准掌控,才得此完美结晶。因此俗谚「十窑九废」,专指烧造出成功作例所需,各个环节精准施作的复杂度与完美要求。
中华美学,
造极于宋。
//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而宋瓷所蕴含的清雅风韵 ,
则成了东方文化脉络里永恒存续的风格。
宋代龙泉青瓷薄胎厚釉、如脂似玉,有诗形容其云,“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釉色所成,即为绝色,静若青空,腴腴凝然有玉质感。
宋人的审美重视一色澄净、予人以静谧遐想的空间、后世妆彩缛纹之举则无关乎宋瓷质朴自然的格调,故鉴赏宋瓷当出乎高古的审美趣味,品其温雅浑厚的线条,赏其藴藉含蓄的釉色之美。
lot 1551
汝窑天青釉斗笠盏
高:5.8cm 口径:12.5cm
RMB: 8,000,000-10,000,000
这件首次曝光的汝窑茶盏,是近些年出现于拍卖市场的第三例传世汝瓷。此盏天青色清雅绝伦,釉面莹洁如玉,釉色素雅幽静,器表腴润,观之端凝大气。盏沿釉层偏薄,隐约可见其下微微泛红的胎色,器足有三个细小支钉痕,为典型的汝官窑佳器。
汝瓷美不胜收,然寥若晨星,历代陶瓷之中,汝瓷素来被皇室和文人藏家奉为圭臬。五大名窑之中,以汝窑为魁,所以备受藏家青睐,一器难求。
汝窑在南宋时就已珍罕,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论及汝窑制瓷:“汝窑宫中禁烧……近尤艰得。”由此看来,这些汝官窑特为宫廷制作。周氏于南宋撰成此书,当时汝瓷已日益稀少。
不独南宋宫廷对汝瓷趋之若鹜,明清君主亦珍若拱璧,并敕令能工巧匠追模这抹奇罕无比的天青釉,但难以复制。
汝瓷之美如空谷幽兰,加上国际收藏界迄今已确认的汝窑整器不足百件,且绝大部份属博物馆珍藏,所以益发难求。
出版:东方古陶瓷学会会刊《NEWSLETTER》,英国伦敦,2024.4月刊。
lot 1553
龙泉官窑粉青釉弦纹梅瓶
高:25cm 直径:15.5cm
RMB: 6,000,000-12,000,000
梅瓶小口,外卷唇,短颈,溜肩,深弧腹,腹下渐收,圈足。全器内、外及底施粉青釉,釉质温润,发色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那般湛蓝,那般纯淨。通体以弦纹为饰,开片佈满器身及底,冰裂纹令人惊豔叫绝。此梅瓶无论从器形,纹饰,还是釉色,皆已达到该制式瓶类的极致,体现了宋人的最高审美品味与追求,堪为南宋龙泉青瓷神品。
此瓶小口、短颈,宽圆肩,敛腹,修长腹身,最宽径略低垂,下腹斜收,至近底端微外侈。全器满施釉,釉色青翠,釉层凝润,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近底处刮削一圈,足端并无釉,胎色灰白,与釉接触呈朱褐色。平底内挖为圈足,底釉色浅淡。
此瓶既无精美繁複的雕饰,也无豔彩浓抹的图案,唯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纯淨取胜,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它的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其色泽和质地之美,代表了我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准。
龙泉窑开创于晚唐时期,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但烧造规模不大,经过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至北宋中期开始即已初具规模。南宋时,龙泉窑结合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烧造的器物釉色纯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进而大量进入皇宫,成为宫廷御用之物。
梅瓶在宋代被称为“经瓶”。宋代皇帝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每次讲经结束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执行讲官及参与这一活动的众官员。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经瓶(梅瓶)”。经瓶(梅瓶)的形制在明清时期已逐步定型,成为官窑的固定品种。
lot 1552
龙泉官窑粉青釉尊
高:9.5cm 口径:13.5cm
RMB: 1,200,000-1,500,000
来源:浙江重要私人旧藏。
此类尊,旧称渣斗,被认为唐宋时倒茶渣剩水的工具,河北唐县出土一套六件唐邢窑茶具和陆羽像,其中有一件就是渣斗,但造型口大身小,与此类尊略有不同。其实现在考古资料证实,此类尊的功用很可能是仿青铜尊的礼器,有学者研究“在小梅瓦窑路窑址后方,出土的200余件黑胎龙泉贡瓷,14类20多种器型中多为仿古,其中就包括此类尊”。
龙泉窑青瓷素负盛名,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宋元时期烧造盛极一时。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龙泉窑青瓷“胎细体厚,釉浓式拙,色甚葱翠……”。《处州府志》中曾有记龙泉窑:“极青莹,纯粹无暇,如美玉”,本品即为一例。
本品端庄稳重,敞口束颈,耸肩扁圆形鼓腹。底部圈足微外撇,口足上下呼应,由下及上S形曲线,优美自然。内外施粉青色石灰碱釉,釉层肥润,釉面失透,釉色淡雅。圈足釉与裸胎结合处有一条火石红色线条,圈足底露深灰色胎骨。此件广口尊造型稳重而胎体轻薄,釉色秀美且肥润似玉,其胎釉及器型特徵更表明其作为龙泉窑贡瓷的高贵身份,十分难得。
lot 1554
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琴炉
高:7.7cm 耳径:12.1cm
RMB: 800,000-1,000,000
琴炉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文房用具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物件。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字“琴炉”。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