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结果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品送拍
Lot 349
清乾隆 御制青玉双龙钮「南海子旧行宫宝」玺
13 x 13 x 9.8cm
HK$6,000,000 - HK$8,000,000
来源:
香港古董商Eileen Kershaw Antiques
科林·格雷(Colin Gray)及其母亲贝内特(Bennett)旧藏,澳洲
已故Bennett女士遗产
澳洲墨尔本穆拉宾古董商D. Rogowski,Rogowski Antiques
澳洲私人收藏,1977年从以上来源购得,由后人继承
此印玺已在皇室档案中记录,详见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乾隆卷三,第七卷,北京,2005年,第194页,见图二。相关讨论请参考以下郭福祥先生的文章之节录部分,一起来看看最为权威的解读: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乾隆卷三
此玺青玉质,交龙钮,通高 9.8 厘米,印面 13 厘米见方,宝文为阳文“南海子旧行宫宝”七字。此宝在北京故宫现藏《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著录。无论是质地、体量大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宝薮》中的记载相合。这里将此宝的相关资料稍作整理,以便更好地认识其价值。南海子,又名南苑,位于北京南郊永定河冲积扇前缘地带,曾经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在历史上,这里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朝皇家苑囿,在清代更成为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大阅的重要场所,开启了清代皇帝居园理政的先河。对于南海子的几座行宫,乾隆皇帝还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用和田玉为分别南海子的这四座行宫专门刻制了宫殿宝,宝的印文分别为「南海子团河行宫宝」、「南海子旧行宫宝」、「南海子新行宫宝」 「南海子南行宫宝」。这件事在现在的有关南海子的研究中无人提及,所幸这几方宝的印文均被收入到乾隆皇帝的《宝薮》中,使我们得见其具体情况。从《宝薮》看,这四方宝规格一致,都是 13 厘米左右见方的大型宝玺,材质皆标注为青玉,并且还为每一方宝配制了印盒。按照乾隆皇帝的一贯做法,这几方宝当时应该分别放置在相应的行宫中。其中「南海子南行宫宝」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从印材的玉质、交龙钮的形态、印文的篆法、刻制形态,都与此邦瀚斯公司征集到的「南海子旧行宫宝」非常一致。从现在所见这两方南海子行宫宝的实物推断,这几方宝的材质、雕刻、印文、篆法、体量等都应该是一样的,很可能是用同一 块玉料制作,可知这是关于南海子行宫宫殿宝制作专项工程的成果。
——郭福祥
Lot 363
明永乐 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
「大明永乐年施」楷书刻款
17.9cm high
来源:
老保罗·格雷戈里·本德姆(Paul Gregory Benedum Sr.,1902-1977)及威琳 (路德维希)·本德(Willeen(Ludwig)Benedum,1905-1985),蝴蝶农场,利戈尼尔,宾夕法尼亚州
小保罗·格雷戈里·本德姆(Paul Gregory Benedum Jr.,1931-2023),蝴蝶农场,利戈尼尔,宾夕法尼亚州
永乐时期最顶尖的铜器以其精良的工艺、华美的鎏金及对细节的一丝不苟而闻名。这种融合了印度、西藏、尼泊尔等各地元素的艺术风格,是由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间受雇于元朝宫廷的尼瓦尔艺术家引入。本拍品中的文殊菩萨有着圆润、比例完美的脸,上身丰腴匀称,是同类作品中最优秀之一。无论是神像灵动的姿态,莲花花瓣的雕刻,还是华丽的珠宝,皆反映了尼瓦尔极致的美学。其封底牢牢固定,并涂上朱砂漆,符合尼泊尔的做法。
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高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从现存的永乐时期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之数量可见,永乐皇帝将自己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既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又与元朝在精神上一脉相承。
2007年北京翰海春拍
明永乐 文殊菩萨(H25cm)
成交价:1009万元
早在2007年,一尊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的永乐文殊就拍出了过千万元的高价,而所见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大昭寺、布达拉宫都珍藏有高度在25公分的永乐文殊,而罗文华先生特别提到,如邦瀚斯拍卖所呈现的这种偏小尺寸的永乐造像,可能出自于曼陀罗的主尊,更为罕见珍贵。
Lot 359
清雍正/乾隆 御制青花缠枝莲纹烛台一对
The tallest 63cm high
HK$2,000,000 - HK$3,000,000
本对烛台通体青花装饰,描绘蕉叶纹、转枝番莲纹、变形莲瓣纹、八吉祥纹等,青花色泽浓艳,装饰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类似的清中期供器非常罕见,成对者则更为稀有。据相关史料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十月至六年(1741年)五月,督陶官唐英曾烧造至少五套带有年款,用以供奉庙宇神灵的供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画工、青花发色,均为当时最顶尖的水平。唐英督制的瓷器巧夺天工,而本对烛台在器型、设计工艺上都与唐英亲自设计监造的供器相当契合。
参阅: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供器一般一组五件,包括一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合称五供。成套传世者甚少,可参阅一对藏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带成化年款,但应为乾隆时期制作。
Lot 331
唐 三彩胡人骑双峰骆驼俑
52cm long
HK$1,000,000 - HK$1,500,000
来源:
香港徐氏艺术馆
出版及著录:
徐氏艺术馆,《徐氏艺术馆》,香港,1991年,图15
徐氏艺术馆,《徐氏艺术馆・陶瓷I・新石器时代至辽代》,香港,1993年,图92
本场的唐三彩极为精彩,不仅仅流传有序,更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如这件双峰骆驼俑,其胡人细节的刻画,极为生动传神。
Lot 333
唐 三彩骏马
76.2cm long
HK$1,800,000 - HK$2,800,000
来源:
香港徐氏艺术馆
出版及著录:
徐氏艺术馆,《海内外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藏品选萃》,香港,1996年,图22
如此大体量而又细节精湛的唐三彩马,堪称是全球公私馆藏中的绝对王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郑振铎先生1952年捐献的高70cm,长82cm的三彩马,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为三彩马中的名品,本件完全可以与其相媲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件马背后的装饰,极为罕见。
唐三彩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Lot328
东周 榖纹大玉璧
17.6cm diam.
HKD800,000 - 1,000,000
来源:
1978年得自香港著名古董商黎来先生(1926-2012年)
松竹堂收藏,编号33
展览:
「中国四千年玉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84年9月至1986年4月,借展博物馆包括:
1. 加州弗雷斯诺大都会博物馆
2. 波特兰奥勒冈历史博物馆
3. 犹他州盐湖城艺术中心
4.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
5. 科罗拉多州丹佛自然历史博物馆
6. 芝加哥国际古玩展
7. 危地马拉国立考古暨人类学博物馆
出版及著录:
《4000 Years of Chinese Jade: an exhibition at the Fresno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istory and Science》,台北历史博物馆,1984年,编号54
霍满棠,《韫玉生辉 - 松竹堂珍藏玉器》,香港,2011年,图版33
此榖纹大玉璧浅黄玉,沁青铜,局部铁红锈斑或为第二次入土后的受沁。双面雕琢榖纹共1652粒,数量之多世所罕见,绝对是在严谨工序和熟练技法下所雕琢出的作品。本品可谓古玉之中的稀世珍宝,或为当时的镇国之宝。有关玉璧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有统一定论,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良渚文化墓葬中出现的大量玉璧均是作为权力、财富的象征。
春秋晚期龙纹玉璧陕西省凤翔县马家庄出土
虽然传世的玉璧颇多,但在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期间,形制大者都极为罕见,而此璧不只形制大,更饰有繁复榖纹,相仿之例寥寥可数,可见此璧之重要性。陕西省凤翔县马家庄1号建筑群遗址出土一件春秋晚期龙纹玉璧可资参考,虽然该玉璧尺寸较大,且所饰的不是榖纹,而是以繁复勾连云纹组成的共104条龙纹,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时期纹饰最为繁缛、形体最大的玉璧,而其丰富壮观的装饰风格及高超的工艺与此玉璧雕刻作风不谋而合,相信均为东周时期十分重要的玉器。
Lot327
辽 黄玉持鹘童子佩
4.9cm tall
HKD400,000 - 600,000
来源:
香港张陶然先生旧藏,1982年
松竹堂收藏,编号106
圆雕一人物,五官清晰,头顶正中留发,身穿紧袖长袍,背部饰花结,腰佩刀筷,手持猎鹰,整体充满辽代人物特征及雕刻风格。
辽 白玉持鹘童子国家博物馆藏
可以比较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件辽代白玉持鹘童子,与本品极为相似,可对比两者雕刻的人物姿态及穿着细节。
Lot352
清康熙 青花龙凤纹碗
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14.7cm diam.
HK$1,600,000-2,600,000
来源:
Dudley L. Pickman(1779-1848年)收藏
Charles G. Loring 将军(1828-1902年)收藏,并由家族传承
美国私人收藏
外壁青花绘龙凤纹两组,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双圈款。龙怒目张口,身形矫健壮实,身缠火焰,极具威严;凤俯身低飞,羽翼轻盈,飘逸如云。
张宗宪旧藏 清康熙 青花跃龙纹梅瓶
这种龙纹是康熙时期的绝对经典,可以参阅一件张宗宪旧藏清康熙青花跃龙纹梅瓶,为业内闻名的名品,可见经典之极。
Lot397
清康熙 五彩龙凤纹碗一对
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Each 13cm diam.
HK$1,500,000-2,000,000
龙凤乃祥瑞的象征,又有五爪龙代表皇帝,凤凰代表皇后的文化含义。此类龙凤纹碗最初见于康熙一朝,雍正和乾隆时期发展至高峰,直到晚清仍有烧制。
Lot347
明宣德 剔红缠枝牡丹纹圆盖盒
「大明宣德年制」刻款
10.3cm diam.
HK$600,000-800,000
盒上下壁雕缠枝牡丹花。盒内及底髹黑漆。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牡丹花纹为十五世纪早期常见的装饰纹饰之一,参考清宫旧藏数件明初漆器,包括盘子、尊、盒、脚踏,现藏于北京故宫,至于宣德款的牡丹纹盖盒例子,可参考台北故宫藏一件明宣德剔红牡丹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