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球征集正式开始
虽然藤田嗣治和常玉都接受了东方传统艺术教育,但他们的训练方向有显著差异。藤田嗣治在日本接受了严格的绘画训练,其作品以细腻的工笔和传统技法见长,尤其受浮世绘和矿物颜料运用的影响。而常玉自幼学习书法和水墨画,重视线条的节奏感与空间的留白,这些技巧深刻融入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美学精神。而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欧洲现代主义盛行的“裸女”主题中得以体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藤田嗣治(1886-1968,日本)
女人像
1926
布面油画
33.3×24.2 cm
签名:嗣治 Foujita 1926
藤田嗣治的《女人像》油画作品创作于1924年,正值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这幅作品展现了藤田在肖像画中的精湛技艺以及他对女性形象深刻的情感表达。画面中的女性以侧面形象呈现,托腮的姿势让她显得恬静而略带忧伤,眼睛微微下垂,传达出一种柔和、忧思的情感氛围。藤田通过这种姿态与表情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示了女性的外在美丽,也让她的内心世界浮现于画面之上。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是他艺术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是他采用的“藤田白”技法,将人物肌肤的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特殊的肌肤表现手法来源于藤田对日本传统绘画的继承,他利用矿物颜料和油画的结合,使得人物的肌肤呈现出如同白瓷般的光滑质感,让女性的魅力在柔和的光线中闪烁,既细腻又富有表现力。
藤田嗣治
坐姿少女
1924
纸本铅笔、水彩裱于画布
56×46 cm
签名:嗣治 Foujita(左下)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素描作品《坐姿少女》也是藤田嗣治的经典之作。画中的裸女侧坐在椅子上,神态严肃,眼神深邃,仿佛陷入了沉思或是自我反省。她的姿势稳重而简洁,给人一种冷静、理性的感觉,突显了她内在的复杂性与独立性。《坐姿少女》采用了极简的构图,裸女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背景则被省略得非常简洁。此件作品不仅传达了藤田利用女性姿势、眼神和氛围来暗示一种隐秘的情感深度,而且运用细腻而精准的线条来勾勒出女性身体的轮廓和肌肉曲线,塑造一种即柔美又有张力的效果。
而画中的女子是1920年代初藤田在巴黎邂逅的模特儿巴铎(Lucie Badoul)。因其肌肤胜雪,藤田称她「小雪」(Youki),意指「玫瑰色的雪」,并视她为灵感缪斯。1924年二人成婚,本件《坐姿裸女》正完成于该年。
人体是自然界最美的造物,裸体是这种美的极致体现。
——常玉
“女性裸体”也是常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题材之一,他的素描作品高度展现了他对女性身体的独特视角和细腻观察。他用柔和而坚实的线条勾勒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尤其在臀部、双腿等部分,常玉特别强调其丰盈和力量感,聚焦于线条、形状和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此次拍卖中的四件作品《背姿裸女》、《作画女子像》、《侧坐女子像》和《穿格子披肩的女子》是常玉经典的素描之作,大部份创作于1930年代,是常玉丰富多产的创作时期。这些作品呈现了各种人体的不同姿势及不同角度,生动展现了常玉探索西方这一经典绘画主题“裸女”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常玉(1895-1966)
背姿裸女
1930年代
纸本水墨 炭笔
43.8×27.8 cm
签名:玉 SANYU(左下)
出版:《常玉素描与水彩全集》,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2014年,第54页(图版 D0115)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背姿裸女》创作于1930年代, 这个时期的常玉进入了风气自由开放的大茅屋学院习画,与不少当时灸手可热的艺术家并肩作画,期间创作逾千幅速写素描,本件作品是其素描裸女系列中的精品。更为难得的是,该作曾被梵·奥斯特罗姆家族珍藏多年,这一家族以收藏欧洲现代艺术闻名,他们的收藏不仅为这件作品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也通过其家族的赏识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了常玉艺术的传播,使其成为20世纪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对话的典范之一。
梵·奥斯特罗姆家族珍藏之《椅子上的背姿裸女》及《背姿裸女》,摄于约1980年代至2020年。(图片来源/ 梵·奥斯特罗姆家族)
《背姿裸女》结合了东方书法的流畅线条与西方人体造型。画面中的女性背影以简练的线条和细腻的轮廓勾勒而成,极简中充满诗意,展现了常玉对女性人体美的深刻理解和优雅表现。这种极具辨识度的风格使得该作品在常玉的裸女系列中尤为突出。
常玉
作画女子像
1930年代
纸本铅笔 炭笔
50×29.5 cm
出版:
1.《巴黎的一曲乡思:常玉》,台中印刷出版社,1982年,第54页
2.《常玉素描与水彩全集》,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2014年, 第116页(图版 D3014)
展览: 常玉:三十年代的素描与水彩,台北版画家画廊、台中名门画 廊,1982年为配合1982年的常玉个展,陈炎峰特撰写《巴黎的一曲 乡思》一书出版,书中并收录是次上拍的《作画女子像》 (拍品编号1484)一作,足见代表之意
作为最早赏识常玉并大力购藏其作品的重要藏家之一,米谢·阿拔赫在推动常玉艺术方面贡献卓著。担任工程师的他在1970年代初,偶然在巴黎德鲁奥拍卖行(Drouot Auction)购得一批常玉的素描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艺术美学令阿拔赫深为着迷,他将这些藏品视若珍宝,并以行动支持常玉艺术的传播。1979年,阿拔赫与台湾艺术史学者陈炎峰结为至交,二人合作致力于搜集常玉的生平资料,并推广其艺术。1982年,在阿拔赫的支持下,他的常玉藏品被借展到台湾,实现了常玉的首次个展——“常玉:三十年代的素描与水彩”。展览在台湾艺术界引发大量关注,这一展览不仅是常玉艺术走向亚洲的重要契机,更使常玉这颗二十世纪艺坛的沧海遗珠初绽光芒。
常玉
侧坐女子像
1920-1930年代
纸本铅笔 炭笔
49.5×29.5 cm
常玉
穿格子披肩的女子
纸本铅笔 炭笔
28.5×44 cm
签名:玉 SA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