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会邀请函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参拍费用
Lot 6820
清乾隆粉彩无量寿佛
H:50 cm
估价:RMB3,000,000 - 5,000,000
乾隆笃信佛教,与西藏喇嘛政治关系密切,而且热衷佛教艺术,经常诏令制作佛像,供奉于紫禁城及其他宫殿。此类佛像多属鎏金铜制,诚属宗教造像上乘作例,精工铸造,细致一丝不苟,面容表情栩栩如生,装饰华丽。
本尊无量寿佛是为乾隆御制瓷质佛像之精绝代表,唯独乾隆一朝有之。造像头带五叶宝冠,批发垂肩,宝缯飘拂于耳际,面相慈祥,细眉垂目,鼻高垂耳,嘴角内敛,神态安祥。身垂璎珞,手带臂环,结禅定印,手捧莲花宝瓶,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花座上,莲瓣五色斑斓,不同于常见的粉红色式样。宽肩丰腰,身姿丰腴曼妙。施彩釉仿红珊瑚、蓝宝石诸色珍宝,生动逼真。腰部束裙,衣褶流畅,铺于腿前。面部、身体、手脚施釉,釉色中微施彩使之接近肤色,光泽感强,传达出佛家的济世之善心。服饰华美绝伦,苹果绿色的披帛绘明黄梅花点纹,鹅黄色的袍裙装饰矾红团宝相花吉祥纹样,线条勾勒细腻,描绘精致。无量寿佛手中宝瓶、莲花座均分段烧造,莲花座以榫卯结构与坐像接合,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绝伦。通体制作精细,彩釉亮丽,法相庄严,富贵奢华,具有典型乾隆宫廷佛像艺术风格,是稀有的粉彩描金佛像之传世佳作。
此时期之杰出铜像作例甚多,大型粉彩瓷像则颇为罕见,其一乃因为尺寸庞大之瓷器难于覆烧,其二则因为瓷质脆弱,故此传世之品甚罕。尽管如此,仍有少量传世,并可分为两组风格:最常见者,乃直接模仿鎏金铜佛像之例,面部、手臂及身躯鎏金,或乃依照部份明初西藏朝贡大明之铜像而制,多以珍贵宝石装饰佛袍及宝冠,施炉钧釉或米黄釉,细节以绿松石色及蓝、金等描绘。比较两例,每像高约29公分。
另一类作例则为粉彩瓷像,本像属于当中珍品。此类造像有鎏金作例,但多数为白釉、或釉中隐现粉红,呼应福建德化瓷器,佛像皮肤如水润泽,焕发光芒,丰富色调则源自装饰华美之西藏传统造像。到目前为止,这类造像最多刻划阿弥陀佛,双手置于膝上,承托宝瓶,其确实来源至今仍未有定论,或为宫中重要寿辰而制。参考一例,传为清宫旧藏,曾展于《Exhibition of ChineseArts》,卢芹斋,纽约,1941年,编号750 ,该展并包括两粉彩瓷象,编号749。另一例来自 Sir AugustusWollaston Franks收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Franks.582,+)。
此像不仅罕有,而且编制庞大,造工精妙,堪称稀世珍宝。从腰布及围巾之上鎏金花卉及万字纹,至莲座深浅不一之明亮粉红色调,此像均可展示乾隆年间宫廷艺匠之卓越工艺。现身艺术市场之同类造像当中,本品应属有史以来最大作例,其尺寸之庞大,仅是塑形及窑烧已属极难。
存世品中有数件粉彩无量寿佛像,纹饰设计与本尊如出一辙,但尺寸差不多是本尊的一半。本拍品逾50公分高,是同类例子中最大的一件,这意味着本尊非常有可能原为一组九尊无量寿佛,并作为主尊被供奉于宫中。
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吉祥纹盉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H:17.6 cm,W:24.5 cm
估价:RMB1,150,000-1,600,000
此件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吉祥纹盉壶取商周青铜酒水器「盉」之造型,广口外侈、阔颈、圆肩、深腹,前后设直流及曲柄,下承四柱足;造型秀雅端庄。通体以青花为饰,颈部、四足、鋬及流装饰卷草灵芝纹,腹部主体纹样为莲托八吉祥,八宝居于莲花之上,排列疏密得当,衬带婉转,颇具动感。纹样绘工流畅自然,青花发色纯正,并采用乾隆时期流行的「点涂法」以仿永宣苏麻离青之效果。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盉作为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乾隆一朝摹古之风兴盛,清宫内外皆崇仰三代古物,其中以瓷仿铜为当时常见之法,此件即为乾隆时期摹古之作。据《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四月十八日,司库刘山久、崔总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宣窑青花八吉祥高足壶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照此壶样式花样,多做几件,得几件并原样先送来。钦此。」并「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大官釉高四足茶壶、宣窑青花八宝高四足茶壶各一件,传旨唐英烧造。」此处所载高足壶即为盉,嘉庆、道光两朝均作为大运瓷器品种烧造,道光时期清宫谨遵道光皇帝节俭的治国思想,奉旨停止烧造「不急之务」的十六种圆琢瓷器,此类器为其中之一,故此类器形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御瓷有所烧造,其它朝代不见,尤显珍贵。
同类器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例,《清康雍乾名瓷》页101,图71;另南京博物院藏一例,著录于《清代官窑瓷器》,页175;西藏博物馆一例,刊于《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页116-117;香港天民楼1992年曾展览于台湾鸿禧美术馆一例,参见《天民楼青花瓷特展》,页212。
Lot6719
清嘉庆珊瑚红地洋彩八吉祥花觚一对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H:26.5 cm
备注:
1. 英国贵族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1843-1934)旧藏
2. 爱尔兰贵族庄园Glenmalire House,Laois旧藏
估价:RMB 2,550,000-3,500,000
仿青铜器造型,喇叭型口,瘦长身,小圆鼓腹,喇叭形底座。花觚内饰松石绿地,外珊瑚红地,通体粉彩描绘缠枝莲花和八宝纹,口沿、颈部、足部均有描金,加置如意纹、变体莲花纹、青花回纹边饰带,纹饰层次感极强,华美艳丽。其器内与底部皆施松绿釉,束腰处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红彩篆书款。其珊瑚红釉一色填涂均匀明快,浑厚润泽,其它彩绘深浅自然,精工细料,富有立体感,远观之如佳人婷婷玉立,富丽堂皇,可见当年御窑厂为之竭尽华丽之功。
清皇室崇信藏传佛教,其中尤以乾隆皇帝为最,清宫廷中设有藏传佛教殿堂,供有佛像、佛塔、供器、法器等,质地有瓷、金、银、铜等,均制作精工。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器,有些专为蒙藏民族所制,反映了内地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宗法器有八宝、佛像、藏草瓶、贲巴壶、甘露瓶、法轮、五供、七珍等。装饰纹样多为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有番莲纹和八宝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见以各种色釉为地的粉彩器,色彩娇艳夺目。八吉祥亦称为「八宝」,为佛教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有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吉祥纹装饰瓷器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并多与佛门圣花——莲花组成图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和龙泉窑青瓷模印有八吉祥纹样。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多以青花、五彩、斗彩、粉彩描绘。花觚为五供之一,形制古朴,纹饰寓意吉祥,尽展乾隆时期瓷器繁缛奢华的艺术风格特征。由于清代皇族将藏教奉为国教,宫廷中佛事活动繁多,故此花觚作为佛前供奉之物,常年接受皇帝与皇亲贵族叩拜,此殊荣非寻常宫廷陈设器可比拟。
此器最早由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收藏于其位于爱尔兰的Heywood House。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1848-1934)出生于爱尔兰,受教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一战期间效力于英国军队,其后获封爱尔兰贵族,1920年获封爱尔兰总督,也是英国王室在爱尔兰地区的最后一批统治者。他同时是一位积极的艺术推进者和收藏爱好者,不仅参与了爱尔兰国家美术馆的创立,并先后为期捐赠了一大批重要油画收藏。其藏品源自同时期英国多位著名古董商。1920年代,因爱尔兰独立战争的原因,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被迫返回英国,其滞留在所居住的庄园Heywood House中的一批重要藏品在1933年于爱尔兰被公开拍卖,此对花觚即首次出现于这场拍卖会之中,由同时期的一位爱尔兰贵族购得并收藏于其个人的庄园Glenmalire House中,并在其家族中递藏三代。
Lot 6586
清乾隆 铜鎏金吐宝鼠
W:9.2 cm
估价:RMB 165,000 - 220,000
吐宝鼠(梵文:Nakula;藏文:Nevu-le)又称吐宝鼠鼬,是财神的誓言物,藏名“纽列”。本件铜鎏金吐宝鼠,成对相向伏于莲台之上,仰首呈卧姿,四足收于身下,长尾卷于身侧,口中含摩尼宝珠,象征着可以脱离一切众生贫苦的宝物,身周更散有各式珍宝。通体鎏金,金水浓郁明亮,除五官具体刻划外,通体光素,仅以细密的阴刻线表现皮毛纹样。虽装饰纹样简单,但更为注重肌体之质感,造型颇为生动写实,匠心独运。吐宝鼠作为毗沙门天王之重要身份象征持物,《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言:“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而作为佛教发源地之印度,鼠鼬亦做为财富之象征,如象鼻财神迦尼什就常为踏于鼠鼬上的姿态。公元八世纪左右,由于中亚地区的人们以鼠鼬皮制作钱包或珠宝袋时,从鼠鼬的口中可以倒出硬币、宝石或者贝壳,最后逐步演变为俱毗罗手持吐宝鼠的形象,而至明清时期,此信仰更深入人心。
Lot6587
明早期 铜鎏金菩萨坐像
H:26.5 cm
估价:RMB400,000 - 600,000
此尊观音菩萨坐像头顶高发髻,髻顶饰摩尼宝珠,余发束辫搭双肩。头戴五叶宝冠,中央冠叶为U型大花朵,为永宣宫廷造像常见冠式。面相方正饱满,下颌圆润厚实,与汉地佛造像审美相符。双眉连于鼻颈,弯曲如钩。眼脸宽阔,俯视前方双目俯视前方。鼻梁挺阔,嘴微抿,嘴角上扬,微露笑意。肩部宽阔,腰部收束,躯体有力。所着衣物轻薄贴体,衣纹流畅,表现出轻柔的质感。胸前饰以璎珞链珠,下身着僧裙,腰身挺拔,结跏趺端坐。右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左手当胸结说法印,体现了菩萨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展现了完美大方、典雅脱俗的雕塑艺术风貌,具有极高宗教艺术和审美价值。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宽大饱满,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美观大方,上下对称分布。整体以红铜铸造,表面鎏金保存完好,亮丽悦目。造型完美,法相庄严,胎体厚重,工艺讲究,具有明代早期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虽无款识但极具文献参考与收藏鉴赏价值。
Lot6588
明 铜北方多闻天王
H:72 cm
估价:RMB900,000 - 1,200,000
此尊天王像为典型的汉传佛教造像,姿态威仪,呈武将形象,与北京居庸关元代云台浮雕四天王像颇为相近。头戴化佛宝冠,耳际宝缯飞扬,轻柔飘逸。面庞方阔,额头饱满,一双丹凤眼斜飞而上,目光坚定,眼神深邃,表现对众生的慈爱及对邪恶的憎恶。双唇微张,下颌圆润,显得丰盈富态。身形魁梧,足登战靴,双腿呈八字形站立,临风屹立,健硕有力。腰系革带,周身甲胄装饰繁复,铠甲起伏处理得十分精致,一丝不苟。两侧帔帛自腋下绕至身后,自然下垂,飘拂于身体两侧。其胸、背、腿及臂部用鳞甲覆盖,腹部、两肩及足腕上配有兽首护套。装饰十分繁复,但刻画精细,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天王作为护持佛经及佛法的尊神,其神格延续印度佛经中之记载,于隋代《金光明经文句》“释四天王品”中有:“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翻多闻。各领五百眷属。发誓护经。”其后与俗世逐渐相融,据清代《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记载,四天王居于须弥宝山山腰,“山北面有水晶埵,有多闻天王宫殿。……此四天王,统领八部鬼神,护持世间,故为护世四王也。”可知诸天王身份由最初的护持佛法,拓展为护持国家,乃至护持众生免受苦厄。四天王中又以北方多闻天王尤受尊崇,毗沙门身着铠甲,手托宝塔之形象于隋代舍利函上即以出现。唐宋时期,因大量译颂佛经,形象更趋于成熟。宋代以后,更融汇印度教财富神俱毗罗的形象,于护持众生之时,兼具祈求财富之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