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地址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正规拍卖
Lot 1411
清乾隆 铜云龙寿字纹鼎式炉
长:13.6cm;宽:12cm;
高:18.1cm;重:2705g
无底价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此炉造型富丽,铸造工艺极精,炉身下承四兽足,口沿置双耸耳,器身满饰螭龙纹,炉颈通周饰“寿”字祥云纹,所铸无一不极尽工巧。底部支撑之兽足线条柔美,却支撑有力,刻画鲜明。炉身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识,字口平整,金石味道极强。全炉通体皮色一致,包浆色泽极佳,系多年以来历代主人爱护保养。偶有微红色铜质露出,是以可见铸造此炉之铜,必经多次精炼。器身仿古与创新并存,极具巧思,做工精湛,堪为佳品。
Lot 1412
清早期 宣德九年款冲天耳炉
口径:16.8cm;高:11.3cm;重:3255g
估价:RMB 10,000-15,000
款识:宣德九年
来源:上海户出。
此炉唇口微外侈,束颈,冲天双耳立于沿上,浑圆腹,腹下圆收,底承三乳足。炉底开框錾刻“宣德九年”四字阳文楷书款,结体古拙,工整有度,刀法劲健。整体造型扁圆浑厚,重心沉稳,古雅文隽,气韵不凡。
冲耳又称朝天耳,炉形典雅美观,器型源于宋代官窑,明宣宗曾以此式炉置于乾清宫等议政殿堂,相伴朝议,于是有“敬天法祖”之意。冲耳炉不仅在宫廷中颇受青睐,亦被贵族文士争相铸造,此炉造型素简,持之坠手,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气息娴静,是为文人雅器。
Lot 1413
清早期 鋬耳押经炉连座
口径:15.9cm 炉高:8.8cm
总高:12.3cm 炉重:2465g 总重:4035g
估价:RMB 80,000-120,000
款识:宣德年製
此爐敞口,口沿平直,頸略束,鼓腹飽滿而微垂,兩側飾鋬耳,乃仿宋代瓷器造型,雙耳上另作翹角,造型規矩富於動感。爐下具三乳足。皮色為栗殼色,包漿光潤,帶有隱約的點點星光,具雪花金之態。爐底正中開方框,內減地陽文“宣德年製”陽文篆體款,鑄後精修,底平字峻,頗具金石之味。
爐底承原配荷葉式爐座,為清初銅爐原座之典型樣式,座下三如意足,與爐下三足相承接,嚴絲合縫,甚為合宜。底座與爐身呈同樣皮色,僅足底顯出黃銅原色。宣爐能得配原座者,十不存一,此件爐形周正,為標準官作之器,兼存原銅座,更顯難得可貴。
Lot 1414
明 文炳堂藏款洒金马槽炉
长:10.7cm;宽:7.9cm;
高:6.3cm;重:1165g
估价:RMB 10,000-15,000
款识:文炳堂藏
此件馬槽爐為目前僅見的一例私款灑金馬槽爐。其用銅精純,持之略墜,扣之有清越之音,皮色沉沉如覆漆古,間以點金為飾,襯於深色地子之上如星漢燦燦,古雅可賞。整器形制周正,作直口平沿,直腹斜下微收,至底出四枚方足,兩側鑄一對戟耳,轉角俐落,附於爐壁上而無漫逸之態,為整器更增一分素雅剛直之氣質。爐腹內膛修磨規整,外底正中開框落“文炳堂藏”四字柳葉篆款,為鑄後精刻而成,刀線深峻,字形古拙,尤有金石之趣。
馬槽爐素為剛正之器,多見素面者,似本品施有灑金裝飾者頗少見,而作灑金裝飾而底面落堂號私款者,目前僅見此一例。其底面“文炳堂藏”私款,用柳葉篆書,風格與存世之明末“玉堂清玩”款十分相近,或出同門之手,時代風格獨具。
Lot 1415
明 舆卫家藏款马槽炉
长:9.1cm;宽:7.8cm;
高:5.8cm;重:1205g
估价:RMB 400,000-600,000
款识:舆卫家藏
记录:中国嘉德,2015年11月14日,Lot.4286。
此炉作马槽形,直腹,渐收至足,两侧铸饰方耳,下出戟,炉底四角连体铸折棱矮足,中央开框錾刻“舆卫家藏”减地阳文篆书款。炉器造型方正,具阳刚肃穆之气;炉款边角锐利,整饬精工,与炉形浑然一体。马槽炉样式,系由《宣德彝器图谱》之台几炉式衍化而成,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炉为礼地之器,后世去台几炉型之繁复,遂成此器之形。
马槽炉历来被认为是方正耿直之器,因此除作礼器之用外也备受文人崇尚,多用作文房清供,而其中品质精工者耗费颇奢,其拥有者多为达官显贵,故有“马槽多私款,私款多佳器”之说。
此品器形庄重,皮色妙丽,款识独特,“舆卫家藏”篆款,极富金石气。此款未见相同存例,应为世家所作私款,“舆卫”二字为车舆卫士之意,后泛指兵卫,黄庭坚有“俗氛无因来,烟霏作舆卫”之诗句。此炉或为当时宫中武官之家藏,是尤具意趣的私款文人炉。
私款铜炉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不论铜质、款识、皮色、形制,较一般铜炉尤更精绝,并多为孤品,可见其珍罕之程度。此外,马槽炉多见清初制器,入明者罕见。此件造型平直精确,沉稳凝练,铜质精细,皮色精明隐映,款识静逸古茂,致持之坠手,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实为精铜所制。
Lot 1416
明末清初 鋬耳押经炉连座
口径:19.3cm;炉高:10.7cm;总高:14.5cm
炉重:3375g 总重:4400g
估价:RMB 80,000-120,000
款识:宣德年製
此爐取精銅鑄成,質甚精純,持之甚為墜手。外壁皮色棕褐似栗殼,瑩瑩似蘊精光,頗顯古意盎然。銅爐作侈口束頸,圓腹略垂,下收為圜底,承三枚乳足,整體呈上收下放之勢。爐身兩側置一對鋬耳,線條飽滿流暢,其鋬耳輪廓圓潤不見棱角,與出棱的方鋬耳風格迥異。爐底“宣德年製”四字篆書款,為一體鑄成,經精修且鏟地十分平整,規矩有度。
壓經爐在宣德年間為賞賜寺院之用,素以造型莊重大方而受藏家稱道,此爐之型款俱精,造型沉穩,更屬案頭雅物。兼其存有原配銅座,更屬難得。
Lot 1417
明 篆书款鬲式炉
口径:12.2cm;高:5.5cm;重:1220g
估价:RMB 100,000-150,000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此件铜炉制式古雅,又以精铜提炼熔铸,铜色莹泽似熟栗之壳,灿灿如蕴宝光,实甚可赏。炉壁厚实,除平口及束颈起阳线外,通体光滑圆润,素体无纹。炉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篆书款,款字为刻成,刀法藏古深峻,为明代刻款中上佳者。
整器造型素雅且朴实静穆,转折圆实精妙,金石韵味卓绝。兼其包浆含蓄沉静,线条丰盈古穆,气韵典雅沉稳,精气内敛,令人观之忘俗,抚之心悦不已。且上手沉稳颇具份量,无论造型、皮壳,堪称同式炉之翘楚,诚乃明代炉中经典力作。
且今所见署宣德六字篆书款者,皆为质色上佳之妙器,所刻铭款气韵亦颇相类,具磅礴大气之韵,应为明代同批精工巧匠所作。
Lot 1418
明 篆书款天鸡耳法盏炉
口径:15cm;高:8.3cm;重:1970g
估价:RMB 600,000-800,000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此炉法盏式,器壁颇厚,压手沉重。器型敞口外撇,平唇,腹部自口至底渐收,底设三云纹蹄足,端庄沉稳。炉壁两端铸天鸡首,天鸡鬃毛卷曲,俯首向下,如意形鼻,造型别致,饶有气势。底部中央铸阳文“大明宣德年制”篆书款。
在宣德炉谱中,分有“雁翎法盏炉”、“悬珠法盏炉”以及“连珠法盏炉”等三种式样,都是仿自元朝枢府窑的款式。法盏是道家施法时所使用的法器,所以在宣德年间,此类炉用以御赐给各道教宫观。明吕震撰《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一》(廿卷谱)记载:“飞凤耳蟠虬大彝炉,坤宁宫慈寿殿东西两香阁,各一座……”皇太后以及各宫妃嫔均得到赏赐。
天鸡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宣炉小志》载:“天鸡即火鸡也,能吞火,会意象形故以铸炉……”由此采用天鸡造型亦是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存世此类天鸡耳法盏炉,入明者不多。见有一例杨炳祯先生旧藏映帷斋制天鸡法盏炉,录于《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图80,其器型、款识风格皆与本品相似,可资为参照。
Lot 1419
明 宣德年冠石主人监制款蚰龙耳炉
口径:13.5cm;高:7cm;重:2115g
估价:RMB 400,000-600,000
款识:宣德年冠石主人监制
此炉平唇,口微侈,短颈,垂鼓腹,圈足外撇,两侧蚰耳粗细变化自然,转角圆润。炉身皮色似蜡茶,古铜深沉温润,置于雅室显得稳重端穆。整器造型凝重,线条利落,制作规正,器身重心较低,双耳势较薄,显明炉风韵。炉底正中开框,内篆书九字款,样式颇罕见,识之为“宣德年冠石主人监制”,篆字笔画平正,而字形古拙,颇具金石篆刻之风韵。
此炉样式为颇标准的蚰耳簋式,当为世家文人所定制以作香供之器。“冠石主人”查古籍记载,有明末清初之明宗室遗裔,结合此炉时代特征,此器或即为林氏所定铸。
林时益(1617-1678)字确斋。原籍南昌,后入宁都籍。明宗室宁王后裔,原姓朱,名议 ,字作霖,人称朱中尉。父统 为明崇祯十年进士,曾任江夏知县,为人超迈,敢言成败。时益自小聪慧,七岁待客,常与万元吉对奕,每站于凳上,旁若无人,挥子攻杀。万公赞其:“非凡儿也。”其父为戒防其骄傲,小时以“蠢”字之。及长,师事欧阳斌元,与彭士望同学。明亡,隐姓埋名,携眷同彭士望隐居翠微峰,与魏禧、邱维屏等人相讲习,为 “易堂九子”之一。其人工书法,喜为诗,晚年又好禅,是文学家、诗人、隐士。康熙七年 (1668)降诏,凡明宗室窜伏山林者,可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久客宁都,不愿归。卜居冠石,终身躬耕,非其力不食。冠石宜种茶,时益以意制茶。香味可与阳羡茶相比,世称林芥茶,销路很广。其著有 《冠石诗集》五卷、《确斋文集》并行于世。其名 《清史稿·文苑传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
Lot 1420
清乾隆 局部鎏金六字真言摩羯耳簋式炉
口径:13.5cm;高:8.4cm;重:1430.1g
估价:RMB 400,000-500,000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此炉尺寸适中,用铜既丰且精,扣之声清越,持之沉坠压手。炉式较特别,为摩羯耳簋式,其口沿微侈,束颈缓收,垂腹圆润稍腴,底内收较多,并承外撇圈足。器身两侧部各设一摩羯耳,摩羯双眉紧皱,高额深目,长鼻内卷,生一对象牙,虬鬃凛凛而绕颈卷曲,气势威严。炉腹壁一周,浮雕饰梵文,每字下饰一覆莲,似莲座一般。炉底正中开框,内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铸款,此款当为失蜡法一体铸成,当为乾隆造办处之铸炉处铸造用以佛前香供之器。此炉通体作黄铜烧古之蜡茶皮色,惟双耳、浮雕梵文、炉底年款处,施有鎏金,金层颇饱满璀璨,与棕褐皮色对比鲜明,显乾隆时期鎏金器之风貌。
清代建立后,尊崇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为国教,皇帝本人页颇多参与到藏传佛教的相关事物之中。乾隆一朝此风更盛,故而此一时期宫中佛堂甚多,仅紫禁城内就有佛堂四十余处,乾隆帝页热心参与礼佛器皿制作,多次下旨烧造礼佛用器,此炉即为其例。其上所铸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此六字真言即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传此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更无价的是六字大明咒是用六种智慧来对治六道众生不同的烦恼,清除贪、瞋、痴、傲慢、嫉妒以及吝啬这六种烦恼,堵塞六道之门,超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而证菩提。此件簋式炉,筒身用摩羯耳、梵文六字真言、莲瓣等装饰元素,其显然为宫中佛堂礼供之器,存世不为多见,颇为难得。
Lot 1421
清 局部鎏金刘海戏金蟾薰炉
高:7.8cm;重:825g
无底价
此件薰炉为黄铜精铸而成,通体皮色棕黄四蜡茶,宝光内蕴。其造型别致,器身整体作椭圆状,设有镂空椭圆盖,盖面镂雕繁复而层叠立体的卷云纹,正中浮雕刘海着长衫,并以鎏金为饰。刘海腰悬葫芦,持钱串而舞。其脚旁一三脚金蟾似欲扑钱串,合为刘海戏金蟾之典故。炉身用浮雕装饰,肩部一周作浮雕如意云肩样式,器身铸为饱满肥腴的莲瓣样式,计有六瓣,花瓣尖端翻卷向下,作盘转状,其分界一直延伸至器底,在底心正中作一浮雕葵花样式,并施鎏金。此薰炉器型、装饰皆甚新颖别致,整器似一朵盛放花卉,肩部如意纹、镂雕器盖更为其增一分秀雅姿态,存世不为多见,颇为难得。
Lot 1422
清早期 象耳炉
口径:13.1cm;高:8.2cm;重:2499.2g
估价:RMB 300,000-400,000
款识:宣德年制
此炉为标准的清初象耳炉形制,铜质精纯,沉重坠手,皮色褐而略近枣红,光润鲜亮。铜炉宽沿侈口,颈部微束,出圆鼓腹,下承圈足。炉身颈部稍长,两侧各出一只象耳,刻出扁目扇耳及象牙,象鼻分节,下卷收于炉腹,环作耳状,雕工精妙灵动,颇为传神。炉底铸“宣德年”三字单行篆书款,款文笔画细直,地子修磨平整,属标准的清初“玉箸篆”之官款。
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象耳炉源于宋代官窑瓷炉,明宣德年间仿铸并作赏赐之用。其造型中的象耳暗含“太平有象”的吉祥寓意,在明清时期甚受欢迎,遂成为宣德炉中的经典形制。相似存例可见《明清宣德炉》,页196,图96,原座象耳炉,另杨炳祯先生旧藏中亦可见相同造型之象耳炉。存世此类清初官铸象耳炉,多见“宣德年制”四字玉箸篆款,此件减为三字,即较显别致。
Lot 1423
清 铜阿文香瓶
高:14.2cm
估价:RMB 90,000-120,000
记录:
1.伦敦佳士得,1992 年6月8日,lot.190;
2.香港苏富比,1995年10月31日,Lot.674。
此瓶撇口,束颈,鼓腹,高圈足,瓶腹中央作如意头形开光,辅以珍珠锦地纹作底,其上以浅浮雕阿拉伯文经文句,极富装饰效果。整件器物胎体厚实,通身皮色深沉,包浆莹润自然,宝光内敛,且保存状况完好,极为难得。
伊斯兰教文化由唐宋至明清呈显著不断繁荣,在中国的穆斯林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明代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人数更广泛发展,在正德皇帝在位时达到高峰,故当时带阿拉伯文的物品甚多,铜器中的阿文款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Lot 1424
清早期 铜兽耳三足炉
口径:9cm;高:7.5cm;重:645g
估价:RMB 110,000-150,000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此炉造型别致,唇口微撇,束颈双弦纹内饰双层回纹,扁鼓腹,三兽足。鼓腹两侧饰兽耳,兽面庄严,双目圆瞪,紧额蹙眉,狮鬃卷曲,整齐地围绕在狮面周围,其上以线纹勾勒鬃毛纹理,三兽足风格亦与兽耳一致。炉底有方形减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识,字体端正,字口清晰。炉身色泽饱满匀亮,柔腻莹润,婉约可观。抚之则心怡。轻轻叩响铜炉,其音色亮丽,余音袅袅,是为陈设雅器。
Lot 1425
清早期 鋬耳押经炉连座
口径:13cm;炉高:7.2cm;
总高:11cm;炉重:1580g;总重:2685g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款识:宣德年制
此件鋬耳押经炉为精铜所制,敞口、微束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原配三围菱花如意形铜座。颈与腹部之间饰带有翘角的鋬耳,形制庄重典雅,法度严谨。其底铸刻“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字面精缜,结体有度。炉身及双耳轻盈,有向上拉伸之感,而乳足较为粗壮,又具沉稳之特点,两者配搭,和谐巧妙。炉身素面无纹,宝光内敛,蟹壳青皮壳柔腻莹润。押经炉乃佛门燃香诵经之供器。《沈氏宣炉小志》有谓“式扁浅,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特殊之处就是此原装铜座为三围菱花如意形底座。众所周知,压经炉之底座皆为荷叶形铜座,而此件底座形制为三围菱花如意形几桌式,座面起线形成菱花如意形凹槽,炉身三乳足与之契合,设计精妙,底座侧壁鼓腿膨牙,如意头式足。整体造型简洁规整,线条遒劲流畅,制作精美,古朴典雅。综上,如此特殊之压经炉尚未见有他例。
Lot 1428
明 狻猊钮莲花座香薰
高:11.1cm;重:530g
估价:RMB 150,000-200,000
参阅: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辽代狮子莲花三足铜炉。
此香薰平盖,作狻猊钮,直口,中有圆孔与钮铆接。狻猊端坐,昂首圆瞪,前肢一爪扶莲、一爪直撑,后腿屈坐,利爪分张,披卷鬃,尾下顺,毛发均为刀刻而成。造型生动逼真。炉身莲花式,三层莲瓣。口内出平沿,以承盖。小平底,中有圆孔。束腰部分以如意云纹为界格,下部为菩提叶。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一件狮子莲花三足铜炉,炉身部分与本炉颇为相似,可资比较。
狮子之于香炉,最初以护法形象出现,为佛家专用,如北朝造像底座正面立于莲花博山炉左右的狮子。唐代用于佛教行香所执柄香炉的柄镇及内炉捉手,有端正庄严的用意。晚唐以后以狮子为炉盖出烟的狮子炉,也与礼佛相关。唐末狮子用于五足铜炉的出烟盖钮,亦为崇佛而作。至宋代狻猊出香,虽渐从佛事中分离出来,但狮子无论作为整体造型或局部装饰,仍旧多见于佛教供养。
Lot 1429
明 铜胡人戏狮熏炉
高:29.5cm
估价:RMB 100,000-120,000
参阅:
1.《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230,图206。
2.《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三联书店,2007年,页96,图4.3。
胡人戏狮题材明代流行,也当归入八蛮进宝范畴,见于漆器、玉器等工艺品,《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和《吉金——明清铜炉特展》中有相似熏炉。此熏炉整体铸成胡人戏狮状,雄狮四肢健硕矫捷,交错前行,侧身回首,双目圆睁,张口露利齿,气势威武强悍,颈系铃铛,又显得温驯服从。鬃髯卷曲,盘旋如螺髻。尾部及腿际鬃毛随风飘展,雕刻入微,丝丝毕现。一胡人踞坐于雄狮后背,头顶一幼狮,顾盼相望,妙趣横生。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须,头顶如意形帽,身着胡服,脚踏长靴,似在张口高喝,双手高举,正挥舞戏狮,动感十足。熏炉分体铸造,以胡人为盖,雄狮为炉身,腹部中空,可承香料。燃香时,烟气袅袅飘出,设计巧妙,极为难得。自古以来,铜器皆为皇家所重视,它组成了封建宗族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是以铜为质地的器物,均代表了一定的祭祀或礼仪的内涵,自商周兴起之青铜器,到战汉时期的错金银铜器,铜铸器物一旦制作出来,便是个中重器,无论陈列陈设,皆地位高贵。以胡人形象装饰工艺品,始于唐,并盛于唐。其后减少,及至明代中晚期,随着中西贸易往来的复苏,又开始出现胡人形象。胡人献宝为当时社会繁荣昌盛,万邦来朝的真实反映,寓意国力强盛,天下太平。
Lot 1430
明 错金银龙耳方尊
高:40.5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此方尊以精铜为材,为仿古器中精品,其器型与纹饰均仿自西周青铜器,而工艺也选择用来装饰青铜的错金银工艺,古意盎然。错金银之工艺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其目的为用两种贵重金属不同的光泽显现花纹,美化器物,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尊身四方,平口,直颈,圆弧腹,高足外撇。器身满饰,皆为减地铸造,颈饰波曲纹,颈两侧设双龙吞耳,下接蟠虺纹装饰带。腹饰四方连续蟠螭纹。足墙外琢制莲瓣纹,足内修制规整,足底琢刻编织网纹。纹饰所在之处另施阴刻,增添生动细节。又在龙眼、虺目,以及点状闭环图案内错金,在龙身、虺纹等不贵贼装饰带错银,上下错落排列,活泼灵动。全器造型古雅稳重,其间纹饰采用浅刻、浮雕、嵌错金银等多种工艺,使纹饰变化繁复精致,整器极富三代青铜彝器雄厚气息,又显露出明代仿古铜器的隽美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