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征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艺术品快报
柴门掩雪
炉头闻香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会试尚未放榜,户科给事中华昶弹劾时任主考的翰林学士程敏政,说他“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泄露考题给正是应试者之一的唐寅,这样的“狂童孺子”。究竟程敏政有没有收取贿赂、泄露试题?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没有确切定论。己未春闱案最终以程敏政致仕(出狱四日即逝世),华昶调南京太仆寺,而唐寅和另一名考生“皆黜充吏役”匆匆结尾,但这件事情的影响范围极其深远,首先它不光使得唐寅这样一位“龙虎榜中名第一”的吴中第一才子,自此放浪诗海,游戏红尘,更是使得吴中文坛在朱明一朝的赓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己未春闱案对于唐寅,尤以马宇辉先生在《唐寅与弘治己未春闱案的文学史影响》一文中所言最为贴切:“……而主要是被认为他在弘治己未春闱案的打击下人生与文学道路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仕途阻断,被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 唐寅选择了颓放任诞的生活方式, 从庄重的进取者转变为游嬉的边缘人。”
LOT 650
唐寅(1470-1524)
雪掩柴门图轴
设色绢本 立轴
113×60cm 约6.1平尺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题签:唐六如雪掩柴门图绢本神品。钤印:王季迁(朱白)
题识: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唐寅。
钤印:南京解元(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唐寅第49印)、唐寅私印(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唐寅第40印)
鉴藏印:竹里馆(白)、王季迁氏审定真迹(朱)、曾藏王季迁处(朱)
来源:近现代收藏巨擘王季迁先生旧藏。
出版:
1.《艺苑掇英·第三十八期海外藏画专辑》第1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2.《二十世纪海外藏家·王季迁藏中国历代名画》第270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著录:《旅美读画录》第53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The item is held under the bonded status, please check the NOTICE ON AUCTION OF BONDED LOTS in this catalogue for details.
《艺苑掇英·第三十八期海外藏画专辑》
《二十世纪海外藏家·王季迁藏中国历代名画》
《旅美读画录》
这种巨大的转变,体现在唐寅书画技艺上的一隅,其中就有山水画风格的转向。唐寅山水画的分期研究,很多学者都进行过,而且卓有成效,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江兆申、单国强和潘深亮等学者。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寅早期为细笔山水画,主要学习沈周,尤其是细沈一类的;中期的风格主要与周臣面目近似,时间大约在三十到四十岁左右,恰好是己未年他遭遇到巨大的人生变故之后;最后是他个人风格的集大成期,开启了由院体至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阶段。
周臣 《雪景山水》 上海博物馆 藏
“周东邨名臣,字舜卿,苏州人。其画法宋人,学马夏者若与戴静庵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孰先也,亦是院体中一高手。”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为例,现存周臣的作品基本都为山水画,周臣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山水画宗师。之所以迫使唐寅做出转变,从最早“细沈”一类的画风,转变成以周臣为代表的“宋人”院体类画风,无疑是因为应举反遭三年废黜,来自生活的压力所导致。“另外由于文徵明从小就‘不敏’,查其生平可知,其学业大不如唐寅,后期唐寅决意依靠画艺谋生之时,刻意在画风上避开文徵明,或许也是其选择周臣画风的一个原因。”(杨勇著《周臣生平考》《新美术》2010.04)
周臣 《恰竹图》 上海博物馆 藏
本幅与上海博物馆藏 周臣 《恰竹图》对比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致胜国吴兴、王、黄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从这段话我们简单地剖析字面来看,“李营丘(李成)、范宽、李唐、马夏(马远、夏珪)”大多生活在宋朝刚好属于是“院体画”的范畴,“吴兴(赵孟頫)、王(王蒙)、黄(黄公望)” 是属于“文人画”的范畴。王世贞的评价自然是夸赞唐寅兼具两种风格,院体画风格简单概括,主要是以工致的笔触,典雅的敷彩,内容大多为应邀创作华丽的山水、花鸟、宗教及繁复的人物写照等题材,并且大多绘制在绢本上,在明代这样的风格好用以售卖。而文人画的不同,重在抒发自己的内心,因为多为士夫阶层,崇尚“士气”,追求隽永,所以冠以“文人”的头衔。
虽然最终唐寅依然回归了文人画风,并且从最终的成就和历代品评上来看,唐寅在山水画的道路上,走的比周臣更深更远。王肯堂《郁冈斋笔麈》:“唐子畏画多周臣笔,具眼辨之,子畏师周臣而青出于蓝,雅俗之辨也。或问:‘周臣画何以俗?’曰:‘只少得唐生数千卷书耳!’”这里的言论依旧抱有着文人画工之别的偏颇,但唐寅是特殊的,“镜里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唐寅人生经历成为了他个人艺术的万斛源,绝非催化剂。
榾柮炉头煮酒香
从绘画风格上来分析,本作正是唐寅中期周臣院体画风格的精心之作。类似周臣全景图式的构图,稍许不同的是,周臣写不了这么洒脱贴切的题诗。皎皎雪色,巍巍松山,一位高士蜷坐在亭阁之中,正在脚踩火盆踹手取暖,而一旁的书童从外双手捧来酒壶,正在给高士倒酒。从两人的表情上来看,正是能体现画面题诗中“榾柮炉头煮酒香”的场景,远方三回九曲桥上的另一位高士,正在往主人公所在的方向款款而来,似乎也正是诗人的诗思所在。用现在的话来说,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所记录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唐寅另本《柴门掩雪图》中的题诗也是这首。1
参阅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唐寅另本《柴门掩雪图》
“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能消此夜长。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和本幅题画诗稍有数字不同,这首诗在诗文著录中,最早出现于《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卷五《题画诗(四十首)》当中,这个本子是何大成于万历壬辰(1617)年刊刻,对唐寅作品搜集整理二十六年,“可谓是对唐寅作品收集最用心的一个人”。古代诗人的诗文作品前后异文的情况非常普遍,榾柮“能消此夜长”和“炉头煮酒香”,不同图像和文字的记录证明了唐寅一再地用这首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本作高士脚下的火盆、侍童手中的酒壶,甚至是两人脸上隐约可见的红温都能体现出“酒香”比“夜长”更为合理。再往后,唐寅书画作品中的题识内容及书法,都成为了画中不可或缺的主材。
自此之后“弘治己未春闱案无疑是一个负面事件, 然而唐寅却以他非凡的识见、野心、奇思和胆量奋力辟出一片新天地。经历了弘治己未, 唐寅才展开一段精彩的传奇, 在他的颓放之下, 掩饰着对人生的精心设计。”从这幅作品画风上透露出来的,可能有唐寅对于世俗生活的挣扎和不甘,也有从题材题诗上展现的内心境界,也是从挣扎走向自我疗愈,最终走向“士气入雅”文人画境界的一个重要关纽。
1:关于此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柴门掩雪图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均有不同意见,《劳继雄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中记叙:按:此图启功、傅熹年等认为是旧画,宋朝有此稿子(有影印);徐邦达认为是真迹,后亦怀疑;谢稚柳、杨仁恺等认为是真迹。因为诗作编入《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成书尚在明代,故不涉及此处诗文讨论的范围,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