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福德国际拍卖行艺术品鉴定评估征集启动
Lot 6722
清乾隆御制黄玉谷纹转心双联璧
23.5×9.7×2.3 cm
估价:RMB8,500,000-15,000,000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学古而出新,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乾隆一朝,高宗秉持此道,好藏善鉴,几暇之时,赏宫廷蓄贮殷周青铜、两宋雅瓷、高古美玉等。其美学品味、崇古之好,对清中期文艺发展,影响极深,是以时兴复古之作,形形式式,此玉双联璧正为当中佳例。玉质温润,缀以褐斑仿玉沁,巧雕双璧妙相连,朴雅精致兼备,极尽摹古之意,更显乾隆一朝之精湛工艺。
以小套环相连之玉联璧,东周已有,例见 Winthrop 收藏,璧有漩涡式谷纹,两旁有兽状饰往外延伸,图载于罗樾,《Ancient Chinese Jades》,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剑桥,1975年,页342,编号507。清宫旧藏且有一汉代褐斑白玉双联璧,尺寸较小,璧正面各浮雕螭龙成双,背面则缀云龙,二璧以饰兽面纹及琢「延年」二字之小玉圈相联,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玉003335)。
左:清 玉双联璧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 黄玉双联璧故 00103846 故宫博物院藏
清时匠人或以宫中旧藏古玉连璧为蓝本,然活动镂空璧心,则似为清朝新创。此品璧心,一饰太极图,象征宇宙本源,阴阳混沌,周而复始,另一璧心则雕黻纹,是谓明辨,有帝王明辨是非、知错能改之寓。相连二璧之小玉套环,背面凸雕谷粒排列而成之「洛书」图案,古又称「九宫图」「九宫算」,或西方所谓之「魔方」或「幻方」,其竖排、横列或对角总和皆相同,此套环上之每列总和则为十五。洛书,最早见于西汉 ,相传乃苍天授予贤君之图象、数列。二璧心镂宇宙、贤帝之征,配以套环之饰,犹如天赐明君洛书,恰到好处。
清朝相类玉双联璧有数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璧,尺寸稍大,一面同饰乳丁纹,另一面则缀穿云龙凤,有「龙凤合璧」之意,璧心也饰卷云太极及黻纹,二璧以方形套环为中轴,同以夔龙身相连,造形与此类近,惟本品略显简约,图见于《中国玉器全集》,卷6:清,石家庄,1993年,图版250-251。北京故宫博物院另藏一例,原为清宫旧藏,尺寸更大,璧正面饰穿云龙凤,背面卧蚕纹,见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图版128,书中指其方形套环一面饰兽面纹,另一面则凸雕谷粒,或为洛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皇家艺术学院,伦敦,1935-36年曾展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藏白玉双联璧,编号2327。戴润斋旧藏且有一例,售于纽约苏富比2011年3月22日,编号81。
Lot6721
清乾隆紫檀框嵌乾隆御题诗玉璧座屏
15.7×9×21.8 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此件清乾隆紫檀框嵌乾隆御题诗玉璧座屏由两种不同材质组合而成。其一为玉质,局部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沁,体扁圆,中心圆孔,整体嵌入插屏的正面中央,一面阴文楷书清高宗御题诗「咏玉璧,土华盈手襞璘璘,大孔规圆制朴淳。进道不如先驷马,同心有若掷河滨。诚看特达经千载,言念温其见古人。质以天全容以粹,世间烧染自纷陈。」另一侧则阴刻复古云气纹,插屏中所嵌玉器,温润古朴,沁色自然且美,颇有珠光宝影之华美感;另一材质为紫檀,制攒框插屏,正面中心镌饰《周易》八卦之首「乾」卦图像,四角浅浮雕复古云纹,复古云纹与「乾」卦间,嵌入前述之玉璧;紫檀牙板处饰变形夔龙纹,座墩、绦环板饰祥云纹样等。
清高宗乾隆帝自小接受完备的古典文人教育,于金石诗作上都颇有造诣,据统计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其中为古董珍玩题咏者甚多,足见乾隆帝好古之笃。受皇帝本人的喜好影响,乾隆年间造办处作器,往往离不开仿古和御题诗这两大主题,此类嵌玉紫檀御题诗插屏可称其典型。查清档记载,往往可见宫内制作、陈设此式插屏之记录,如乾隆38年9月29日古玩档之记载:「太监胡世杰交汉白玉壁一件,传旨着在现做的宁寿宫格内,按格空大小配做插屏,先呈样,钦此。」想必当时宫中应有陈设此类玉璧之制,尤其玉璧中精美者,不但配以紫檀描金之插屏,更附乾隆为之专作的御题诗文,陈之于案头或博古架上,实为雅器。
今故宫藏品中,亦可见与本品造型一致的藏品。如清宫旧藏嵌螭纹玉璧砚屏,录于故宫出版社:《故宫经典——文房清供》,第244页。其通体细刻螭纹,正面嵌璧,背面刻「和田之璞」御题诗,署「御题」款,并刻两枚闲章,字口填金,形制与本品一般无二,足证两者是照同样制作,且俱为宫中陈设用器。
Lot6720
清乾隆白玉龙纹圭璧
H:18.7 cm
此件清乾隆白玉龙纹圭壁上下交叠,璧在上端的一面,璧肉满饰卷云纹,而减地的尖圭,圭体向两侧倾斜并凸出中间的脊线,圭身外壁则浮雕一侧首卷体的螭龙,螭龙身躯呈圆弧曲线,长尾隐没于圭背后,再从另一侧穿绕而出并收于璧肉的卷云纹之中。璧的下方浮雕浪势汹涌的海浪圆雕,左侧圆雕回首螭龙,右侧于海浪间可见螭龙尾部,从海浪与玉璧间腾起祥云,正面整体呈「龙腾云海」之形,圭背面阴刻十二章中的「星辰」与「山岳」之纹饰,取其照岱与稳重之一,正面两面的纹饰相结合,有「山河一统,天下归一」之美寓。此圭璧造型生动,颇具动感,展现出蛟龙出海、升入碧空的壮阔场景,环境烘托细致入微,细节表现精炼传神,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Lot6717
清乾隆御制洋彩仿古铜釉加金彩模印蕉叶夔龙纹出戟花觚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H:26.5 cm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把其它材质的艺术风格移植到瓷器上,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一项绝技。这些以瓷为之的各种工艺品,都能准确地表现原物的色彩和质地,做到仿什么像什么,仿制技术达到随心所欲的高度成熟阶段,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御窑厂里的技术人员已充分掌握了各种釉彩的配制方法,以及对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的掌控技术。正如乾隆时朱琰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蒋鲍云治铜、濮仲谦雕竹、江千里螺甸、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 古铜彩蕉叶纹觚
上海博物馆藏
目前所见乾隆时期以瓷为之的这类作品有仿斑花石、洞石、朱漆、雕漆、古铜、书函、竹、木等。其中仿古铜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造型有方瓶、牺耳尊、花觚、汉尊、鼎、炉、盒、圆洗、佛像、三足盆、凫式壶、三羊洗、葵口洗等。一般都是在与古铜色调相近的茶叶末釉瓷器上进行装饰。在众多器形当中,花觚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种。
清乾隆 仿古铜牺耳尊及底款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仿古铜花觚及底款
故宫博物院藏
仿古铜花觚及底款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仿古铜鎏金花觚目前所见共有三件,造型、大小、色彩均相类,高度均在27厘米左右。两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本件由私人收藏。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商代青铜花觚,喇叭口,长颈,筒腹,近足处外撇,圈足。腹中部作扁鼓状突起。花觚四面出戟,通体雕刻古铜纹饰,中间扁鼓状突起处雕刻夔龙纹,上下分别雕刻仰、覆蕉叶纹。非鎏金处施铁锈花釉,其上涂点松石绿釉,以模仿古铜器上之绿锈斑。外底中心雕刻阳文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有的款字笔画还涂金彩。
这种花觚造型规整,各部分比例协调,工艺精湛,质感逼真,除非拿在手上掂量或轻轻敲击听听声音,否则,若陈设在一处,人们只是驻足观赏,恐怕不会有人认为是瓷制品。因此,这种乾隆仿古铜鎏金蕉叶纹出戟花觚充分反映出中国制瓷技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高超制瓷技艺。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吕成龙
Lot6715
清康熙天蓝釉鼓钉小花觚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款
H:18.5 cm
估价:RMB 2,360,000-3,200,000
此件清康熙天蓝釉鼓钉小花觚喇叭状撇口,细颈,椭圆腹,腹下渐外撇,浅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颈下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三道,腹上下各凸起一周鼓钉纹。足内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此花觚造型端庄,凸弦纹处露白色胎骨而颜色浅淡,与整体釉色形成深浅对比,在清雅简单中又富于变化。康熙晚期,清王朝的统治逐渐步入全盛时期,在统治者的直接关心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烧造终于初具规模,尤其是到了康熙四十四年郎廷极督窑之时,景德镇御窑厂终于迎来了有清一代的第一次生产高峰,创烧了以单色釉为主的大量旷世名品,除了郎窑红、豇豆红等熟知的品种外,同时期的其它单色釉如天蓝釉、黄釉等同样具有极高的质量与档次,且烧造数量更少,更值珍视,本品便为其中佳例。
左:清康熙 天蓝釉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页 308,图 115
中:清康熙 白釉鼓钉小花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2005 年,第 123 页,图 112
右:清康熙 青釉鼓钉觚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 馆藏编号 B60 P1330
本品之天蓝釉为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创新釉色,因其釉色淡雅悦目,似天青之蓝,故名,可与同一时期创烧的豇豆红釉媲美。但与同期名贵的釉色豇豆红相比,天蓝釉器物烧造数量少之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件白釉鼓钉小花觚,形制与本品相同,唯满施白釉,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杨静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3页,图112。另一例可参考《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上海博物馆、两木出版社,1998年,第333页,图219。与本品可为一对者,形制,釉色,纹饰皆完全相同,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康熙天蓝釉花觚,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页308,图115。
Lot6719
清嘉庆珊瑚红地洋彩八吉祥花觚一对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H:26.5 cm
估价:RMB 2,550,000-3,500,000
仿青铜器造型,喇叭型口,瘦长身,小圆鼓腹,喇叭形底座。花觚内饰松石绿地,外珊瑚红地,通体粉彩描绘缠枝莲花和八宝纹,口沿、颈部、足部均有描金,加置如意纹、变体莲花纹、青花回纹边饰带,纹饰层次感极强,华美艳丽。其器内与底部皆施松绿釉,束腰处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红彩篆书款。其珊瑚红釉一色填涂均匀明快,浑厚润泽,其它彩绘深浅自然,精工细料,富有立体感,远观之如佳人婷婷玉立,富丽堂皇,可见当年御窑厂为之竭尽华丽之功。
清皇室崇信藏传佛教,其中尤以乾隆皇帝为最,清宫廷中设有藏传佛教殿堂,供有佛像、佛塔、供器、法器等,质地有瓷、金、银、铜等,均制作精工。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器,有些专为蒙藏民族所制,反映了内地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宗法器有八宝、佛像、藏草瓶、贲巴壶、甘露瓶、法轮、五供、七珍等。装饰纹样多为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有番莲纹和八宝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见以各种色釉为地的粉彩器,色彩娇艳夺目。八吉祥亦称为「八宝」,为佛教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有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吉祥纹装饰瓷器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并多与佛门圣花—莲花组成图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和龙泉窑青瓷模印有八吉祥纹样。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多以青花、五彩、斗彩、粉彩描绘。花觚为五供之一,形制古朴,纹饰寓意吉祥,尽展乾隆时期瓷器繁缛奢华的艺术风格特征。由于清代皇族将藏教奉为国教,宫廷中佛事活动繁多,故此花觚作为佛前供奉之物,常年接受皇帝与皇亲贵族叩拜,此殊荣非寻常宫廷陈设器可比拟。
清乾隆 洋彩八吉祥宝相花花觚 (一对)
此器最早由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收藏于其位于爱尔兰的Heywood House。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1848-1934)出生于爱尔兰,受教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一战期间效力于英国军队,其后获封爱尔兰贵族,1920年获封爱尔兰总督,也是英国王室在爱尔兰地区的最后一批统治者。他同时是一位积极的艺术推进者和收藏爱好者,不仅参与了爱尔兰国家美术馆的创立,并先后为期捐赠了一大批重要油画收藏。其藏品源自同时期英国多位著名古董商。1920年代,因爱尔兰独立战争的原因,Sir William Hutchinson Poe被迫返回英国,其滞留在所居住的庄园Heywood House中的一批重要藏品在1933年于爱尔兰被公开拍卖,此对花觚即首次出现于这场拍卖会之中,由同时期的一位爱尔兰贵族购得并收藏于其个人的庄园Glenmalire House中,并在其家族中递藏三代。
左:Heywood House 主客厅照片 1919 年刊登于英国上流社会长效杂志 Country Life(《乡村生活》)
右:此器置于爱尔兰贵族庄园 Glenmalire House 中
Lot6718
清乾隆青白玉烤皮兽面纹觚
H:16 cm
估价:RMB 130,000-230,000
本件清乾隆青白玉烤皮兽面纹觚乃仿商代晚期青铜饮酒器觚的形式,此觚为青白玉质,玉色偏白,质地莹润细腻,亮洁无瑕。觚身呈扁圆,口部外撇,颈部、腹部呈阔型。此器正背两面琢兽面饕餮纹,口沿琢仿古蕉叶纹,觚身见烤皮痕迹,更添古拙之感。
觚,原属商周古青铜器之一,依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解觚为「乡饮酒之爵也」,也就是饮酒器具。后演变用途,形不变而成花觚,用于插花之用,也就变成花器。后花觚常与烛台、香炉等并用于祭祀,因此又变成祭器之一,也就是所谓的「五供」之一。
Lot6716
清雍正-乾隆铜胎掐丝珐琅饕餮纹出戟大方尊
H:60.2 cm
估价:RMB 700,000-1,200,000
这一件超大的掐丝珐琅仿古饕餮纹出戟方尊以其壮观的结构和精美的珐琅工艺,见证了18世纪皇家的崇古之风。器型仿周代青铜礼器尊制作而成,在周代原始器型物中本应留空的部分,本出戟方尊填满了荷叶和莲花,展示了工匠的即兴发挥及高超的审美与技艺。
尊的四围每一侧腰腹处的饕餮面也都有动态中的莲花荷叶衬托,饕餮兽面表现得威严,充满远古的神韵。填制的珐琅料严谨平整,掐丝巧丽,胎制厚实沉稳,整体极其精美华丽而不失古朴庄重。此出戟方尊掐丝珐琅工艺卓越超伦,尽显宫廷特色,皇家气派。
该掐丝珐琅饕餮纹大方尊出自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馆藏,布鲁克林博物馆为美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馆馆藏中有着美国重要的亚洲艺术品收藏。此出戟方尊器形高大,胎体厚重,气势宏伟。通体以青绿色底的珐琅釉,运用掐丝工艺勾勒出的饕餮纹、环绕互锁的荷叶莲花荷等多样卷纹做装饰。铜鎏金方形口沿及圈足同样施有珐琅掐丝及饕餮纹,通体有八道铜鎏金齿状出戟锋利庄严。内壁四面饰有八大四小共12朵莲花,制作出此造型雍容华贵、色彩富丽堂皇的珐琅器,尽展清代工匠创意巧思及精湛工艺,是清雍正朝珐琅仿古器中的稀有的精品。
出版物内文
如此硕大的尊器,为人所知的数量不多。比较一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尺寸相同、纹样相似的出戟大方尊,载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2: 清掐丝珐琅》, 紫禁城出版社, 2011, 图版 3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造型、尺寸接近的出戟方觚,见《明清珐琅器》,台北,1999年,图版49。
本品在1911年赠予布鲁克林博物馆,图为
本品在馆中陈列时的状态
Lot6714
清乾隆青玉仿古龙凤纹爵杯一对
「乾隆年制」「九」字款;「乾隆年制」「十」字款
H:11.8 cm
备注:
1. 私人珍藏
2. 中国嘉德2001年11月4日 编号1396
3. 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卖 编号5035
4. 重要机构收藏
出版:
1. 《海外藏家藏历代中国玉雕艺术展》,2011年,第56页;
2. 滨州市博物馆:《皇家气象——圆明园国宝暨清代宫廷珍宝展》,2018年,第70页;
展览:
1.「海外藏家藏历代中国玉雕艺术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2.「皇家气象——圆明园国宝暨清代宫廷珍宝展」,滨州市博物馆,2018年;
3.「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恭王府博物馆,2019年10月2日-11月15日;
估价:RMB 3,000,000-5,000,000
这对清乾隆时期的碧玉雕仿古龙凤纹爵杯,玉色深翠匀净,气韵苍雅静穆,形制摹仿商周青铜爵,别致古雅,口沿上方设两立耳,立耳之间为圆雕龙、凤造型,别致精巧,外形优美。爵杯口两端上翘呈长椭圆形,敞口深腹,器形舒展,张扬有力。杯身纹饰极具空间层次感,布局排列有序,设计复杂繁缛。
首先是口沿下方,阴线刻变体流云纹饰,线条疏简,达意即可。其次是杯身部分,以飞棱划分三部分,其中每一区块皆以「回」纹为地,其上浅浮雕「C」型夔龙纹,其下承接流云纹饰。蕉叶式三足,装饰以卷云纹,古朴神秘。总之,在图案的构成上,非常注重运用疏密,繁简、深浅、动静的对比,也注意运用大小及深浅的对比,刻画的对象主次分明,形象生动。雕刻上,刀法精绝,圆雕、浮雕兼配,多种雕刻技法融为一体,纹饰细密精美,线条流畅而整体感强。设计巧妙,造型新颖,既有古韵,又不落俗套,图案纹饰既表现的非常活泼生动,又与吉祥寓意相连。器身腹部中心阴刻隶书「乾隆年制」款,字体朴拙遒劲,为乾隆时期御器的经典写法。署款上方分别刻「九」「十」以示序列。
清乾隆 和阗青玉仿古「龙凤」纹爵
《乾隆年制》《一》款
香港苏富比 2009年10月8日
编号1832 成交价:HKD1,940,000
乾隆一朝,博古之风盛行,爵杯既充当祭祀神器,同时又是为清玩而摹古之物,清宫以各种材质广泛为之,当中不乏玉爵佳器。本品形制规矩端庄,雕琢精致细腻,难掩皇家气息,若满斟此爵,纹饰、美酒、玉质必将相映成趣。
Lot6709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三足小炉
「乾隆年制」款
H:4 cm
备注:
1. 法国皮埃尔·梅西耶夫妇旧藏
2. 北京保利2013年12月5日「珐琅之夜——法国梅西耶夫妇珍藏清代掐丝珐琅器专场」 编号 7167
3. 重要机构收藏
出版:
1.Art sous les Arcades,Asian Art singapore,2009,no.56;
2.《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北京,2011,图064
展览:
1.「五个世纪中国珐琅珍品展」,法国巴黎卢浮宫,2003年9月;
2.Art sous les Arcades,新加坡,2009年;
3.「错金镂采——法国皮埃尔·梅西耶暨海外珍藏掐丝珐琅器特展」,中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
估价:RMB 580,000- 880,000
清乾隆 戗金描漆龙凤纹多宝格箱(内附珍玩44件)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漆 482 吕二零三三 院 1948
此件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三足小炉仿商周青铜器鼎式炉的造型样制,平沿直口,两侧双耳,竖直朝天;炉上设盖,盖顶微隆,中心另铸圆球提钮,炉身双耳提钮皆以镀金装饰,光泽通亮。炉身深腹下敛,腹下设三柱形足,足柱与腹部衔接处另雕琢镀金兽面装饰,精雕细琢,将兽面雕琢刻画得精湛传神,威严雄姿,不逊他器。腹底中央阳刻「乾隆年制」款,亦以镀金装饰,彰显皇家雍容华贵气象。
Lot6710
清中期白玉兽面纹出戟小方鼎
H:10.2 cm
备注:
1. 日本私人收藏
2.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5日 编号8329 成交价 RMB 138,000
3. 重要机构收藏
参阅:
1.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编号3140
2.《故宫博物馆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商务印书馆,1995年,图155
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清》,故宫博物院,2011年,图64
4.《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台北,1997年,编号2
5.《Chinese Jad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旧金山,1977年,图版LⅡ
估价:RMB 88,000-120,000
此件清中期白玉小方炉采青铜礼器鼎之造型,由整块玉料琢制,取料豪奢,玉色纯美,净白细腻,如脂若冰,宝光莹莹。器内掏膛深而光洁,器底平缓舒润,抛光细致。折沿,方腹,四面出戟,双立耳,柱形兽足,整件器型轮廓方直,造型厚重古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身以浅浮雕手法刻画大饕餮兽面纹,饕餮五官分散,纹饰典雅庄重,饶有趣味。
鼎是青铜器重要器形之一。传说夏禹曾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岛,史书曾记:「帝制九鼎,以应九州岛」,鼎是古代旌功记绩的礼器,历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礼器当中,皆以鼎最为重要。此器正是仿《西清古鑑》周代青铜鼎治碾。不论造型、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清中期玉器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清 青玉兽耳活环兽面纹鼎 高 13cm
故 8784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出版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卷 10 清
第 95 页,编号 65
Lot6708
清乾隆胭脂红彩莲托八宝朝冠耳三足大炉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H:38 cm
备注:重要私人收藏
参阅:
1.仇焱之旧藏,伦敦苏富比,1980年12月16日,编号582
2.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26日,编号868
3.徐展堂旧藏,《徐氏艺术馆——陶瓷IV·清代》,香港1995年,图版编号177
4.伦敦邦瀚斯,2013年11月7日,编号174
5.纽约佳士得,2017年3月17日,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编号1253
估价:RMB 600,000-900,000
本品盘口,短束颈,球状腹,圜底,蹄形三足,肩置对称冲天大耳。器外以白釉为地,上施胭脂红彩描绘多层纹饰:口沿回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上、下相错排列,纹样繁复,色彩绚烂,富丽堂皇;三鼎足饰缠枝莲纹;两耳中有长方形穿孔,正背面饰缠枝莲纹,侧面为回纹。平口沿和圜底、足底边亦以胭脂红彩卷草纹。口沿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篆法规整,结构严谨。整器绘画精细,一丝不苟,布局繁缛而不失秩序,处处彰显清代乾隆宫廷彩瓷之华贵与堂皇。
胭脂红彩,亦称“金红釉”,是清代康熙年间从欧洲国家传入我国,即唐英所说的“西洋新制紫色”,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由于这种釉色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根据其烧造时掺入黄金的多寡而有深浅之分,含金量越高,胭脂色越浓。通常而言,其呈色可分为胭脂水、胭脂红、胭脂紫三种,胭脂紫颜色最浓郁深沉,而胭脂水则最粉嫩淡雅。由于清早期此釉是进口的,且须掺黄金,当时就十分昂贵,没有被御窑厂普及使用,属珍稀之品。至乾隆朝,胭脂红地粉彩瓷器不计工本,极尽精巧繁复之能事,故一直为藏家所珍爱,备受推崇。
清乾隆 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炉体量较小,同类品可参见故宫博物院藏,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三足炉,刊于《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页242、243;另有尺寸较本品略大者,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同类品,其馆藏除白地粉彩者外,亦有胭脂紫地入藏。另费城艺术博物馆藏绿地粉彩莲托八宝鼎式炉,皆可与本品互为参照。
Lot6706
明早期铜铸轮花纹朝冠耳三足炉
W:26.5 cm
估价:RMB 120,000-180,000
朝冠耳一式,其形源于元代姜娘子所铸朝冠耳炉,从传世的实物看,此类款式在元代就已相当盛行,在后来的岁月里,朝冠耳炉逐渐成为宗教和祭祀中供案上的主要炉型,与双瓶一起摆放称为「三供」,与双瓶、双烛台一起摆放称为「五供」。同样制式常见的还有掐丝珐琅器和瓷器等材质。在宣德年间多被用来赐给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主事臣的常用炉款,而「朝冠」本身便富有「加官晋爵」的美好寓意。
明宣德 铜胎掐丝珐琅朝冠耳鼎式炉
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编号 7937
成交价 RMB1,150,000
此炉炉型适中,势如泰山,巍然似鼎,气势恢宏,炉气旺极,收放得体,和谐完美。朝冠双耳出于腹侧,线条优美流畅,,刚柔并济,并饰海水波涛纹,如仙绸凌空,荡漾山河。三足虽中空而壮实,形异而力毅,庄重阔达之感毕现。腰部出云雷纹点缀其间,分布均匀;古朴优美,拙雅有韵。枣皮古色,其色沉静,通体光泽,视之丰腴,器身平顺,抚之滑腻,古意自内而出,相生融合五行里,柔润平嫩娇色在,远观亘古苍茫,气势磅礴,近抚则绵腻凝脂,舒心悦目,宣炉本色原韵。此炉应为官方赐用器,非寻常所用,流传至今,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Lot6725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碧玉刻云龙纹描金「仲吕」特磬
“康熙五十五年制”“仲吕”款
L:49.5 cm
备注:
1.纽约苏富比,1984年3月16日,拍品编号345
2.Alan (1930-2023)和 Simone Hartman哈特曼伉俪旧藏
3.伦敦古董商Roger Keverne Ltd.,2008年5月
4.阿拉伯王子藏品
出版:
1.R. Kleiner, 《Chinese Jad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lan and Simone Hartman》,香港,1996年,编号64
2.R.Keverne,《夏季展览》,伦敦,2008年,编号82(以及封面)
展览:波士顿美术馆,波士顿,2003年8月-2004年12月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R.Keverne,《夏季展览》,伦敦,2008 年,编号 82(以及封面)
R. Kleiner, 《Chinese Jad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lan and SimoneHartman》,香港,1996 年,编号 64
左:康熙五十五年制「林钟」 特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右:清乾隆描金云龙纹特磬,北京保利 2015 春拍, Lot 6308,成交价 : RMB 10,120,000
Lot6726
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南吕」八卦编钟
“南吕”“康熙五十二年制”款
D:21 cm,H:31 cm
备注:
1.美国私人收藏,1967年购于乔治亚州或路易斯安那州,后于家族内传承
2.纽约佳士得2022年9月22-23日 编号0820
3.新泽西州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RMB 1,500,000-2,000,000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件鎏金编钟器形呈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和战国时代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康熙亦统一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则以回纹形的夔龙分隔。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南吕」,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二年制」。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
清代时按古制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使奏用中和韶乐、而乐器的种类和配件非常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十六种、多达六十多件。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而它的历史更可追溯至商代。据万依在《故宫博物院藏宝录》(香港1985年出版)的「金钟编」所述、除于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战国编钟达64件之多外、往后的朝代的宫廷编钟多为16枚一套。到康熙时、虽仍保持着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编排上略有改动:原有的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
故宫博物院藏
左:清康熙五十二年御制鎏金铜交龙钮八卦「无射」编钟,香港苏富比,2007 年 10 月 9 日 , 编号 1327,成交价 HKD:13,767,500
中:清康熙五十四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右:清康熙五十二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年间以四个倍律(低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和倍应钟,取代沿用的四个清声(高音)。由于清朝的编钟是以钟壁厚薄来调音,而据壁厚律高低规律、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达清秤180两、发音最高的「应钟」则达清秤380两,差别逾二倍之多。
清乾隆 郎世宁等绘《万树园赐宴图》轴(编钟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铜鎏金编钟品相优美,交龙钮铸雕精到,龙头五官和鳞片至为细致,瞠眼张口的神态和龙爪紧张,格外传神。钟身的八卦纹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圆头的钟腹向上下微弯、与平直的钟顶和下口呈强烈比对、铸纹图案以纵横线框供围合分开(八卦)纹样、再配以小而高佻突出的鼓钉和圆大扁平的音乳、构成一饶富几何风格的图饰。除少处磨耗外,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Lot6727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南吕」八卦编钟
“南吕”“康熙五十四年制”款
H:30 cm
备注:
1. 北京先农坛(传)
2. C. Ruxton 及 Audrey B. Love 伉俪收藏
3. 纽约佳士得,2004年10月20日,编号456(五件之一)
展览:贡之廊庙光鸿钧——康熙奇珍·郎廷极艺术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23年3月28日-4月16日
估价:RMB 2,300,000-3,300,000
这鎏金编钟是来自一套为北京先农坛祭祀典礼时奏礼学使用的编钟。器形呈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和战国时代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康熙亦统一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则以回纹形的夔龙分隔。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南吕」、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四年制」。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
雍正朝《大清会典》所载编钟律分图
雍正朝《大清会典》所载朝会编钟
雍正朝《大清会典》所载朝祭祀编钟
清代时按古制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使奏用中和韶乐、而乐器的种类和配件非常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十六种、多达六十多件。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而它的历史更可追溯至商代。据万依在《故宫博物院藏宝录》(香港1985年出版)的「金钟编」所述、除于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战国编钟达64件之多外、往后的朝代的宫廷编钟多为16枚一套。到康熙时、虽仍保持着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编排上略有改动。原有的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康熙年间以四个倍律(低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和倍应钟,取代沿用的四个清声(高音)。由于清朝的编钟是以钟壁厚薄来调音,而据壁厚律高低规律、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达清秤180两、发音最高的「应钟」则达清秤380两,差别逾二倍之多。
本品铸造精良,交龙钮的铸雕精到,龙头五官和鳞片至为细致,瞠眼张口的神态和龙爪紧张,格外传神。钟身的八卦纹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圆头的钟腹向上下微弯、与平直的钟顶和下口呈强烈比对、铸纹图案以纵横线框供围合分开(八卦)纹样、再配以小而高佻突出的鼓钉和圆大扁平的音乳、构成一饶富几何风格的图饰。此钟保存完好,除少处磨耗外,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皇朝礼器图(编钟局部)
同于康熙五十四年铸造的「太簇」编钟(Lot454)于香港苏富比1989年5月17日拍出。康熙五十二年铸造的编钟亦在苏富比的拍卖上出现,其中包括1956年纽约苏富比Lot40、Lot41,1978年伦敦苏富比 「姑洗」编钟(Lot110),2007年香港苏富比八卦纹「无射」编钟(Lot1327)。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藏一套十六个的铸雕云龙纹的编钟,但其下款略有不同,作「康熙五十二年审定」。
Lot6728
清乾隆碧玉雕「太和殿筵宴」用龙柄大型执壶一对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40×24×56 cm
备注:
Helene Irwin Fagan (1887-1966) 珍藏, 加州于1975年赠与旧金山荣勋宫博物馆
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清 金錾夔纹葫芦式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此对执壶体量恢弘,由整块碧玉大料雕琢而成,壶身呈葫芦形,壶柄、流均雕饰龙纹,掏膛、打磨均极为精细,壶口沿下镌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识,字口内填金,是为典型宫廷工艺。未见与之相近的其他玉雕作品,故宫博物院藏一造型接近的金质执壶,可作参考。
Lot6729
清乾隆碧玉雕「太和殿筵宴」用勺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款
56×13×9.5 cm
备注:
Helene Irwin Fagan (1887-1966) 珍藏, 加州于1975年赠与旧金山荣勋宫博物馆
估价:RMB 450,000-650,000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清乾隆 碧玉刻御题诗盆 直径 56.5 厘米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馆藏品
此对玉勺用料极为奢侈,长逾50厘米,勺柄曲线柔美,视觉效果颇佳,然于制作却颇为废料,由此也可见本品制作之奢侈。勺底部于单线方框内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方章款,篆法独特。
Lot6731
清雍正仿官釉铺首尊
「大清雍正年制」款
17×16.5×27.5 cm
备注:黄民三博士收藏
估价:RMB 2,100,000-3,100,000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