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征集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规划2025
lot 1931
宝冠释迦牟尼佛像
北京宫廷 明早期
合金铜 高53厘米
估价:RMB 1,500,000-1,800,000
出版:文物出版社出版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哪继柱著,2012年,第220页。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体系中,明代宫廷造像无疑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它以完美的造型、精细的工艺、成熟的风格、高贵的气质等优胜特质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特别青睐和追捧。在对明代宫廷造像的认识和研究上,过去人们一般将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明确纪年铭文,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的造像当作标准的明代宫廷造像,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不带纪年刻款的明代宫廷造像的频频现身,对其认识开始发生转变,并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明代宫廷造像不仅仅限于那些刻款造像,还有一些不刻款造像;刻款造像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而不刻款造像则是满足明代皇宫内外佛堂和皇家寺庙的供奉所需。此次中贸圣佳秋拍呈现的这尊宝冠释迦牟尼像正属于后者,为明代宫廷造像中的不刻款形式,它产自明代皇家造像机构,来自明代皇家的佛堂或佛寺的供奉。
宝冠释迦牟尼,指头戴宝冠之释迦牟尼像。从三身角度来说是属于报身佛,代表佛的内证功德,但也有从佛陀传记的角度认为头戴宝冠是代表佛陀当王子时的造型,故称释迦车尼王子像。宝冠佛是一种佛装与菩萨装的混合形式,为法相上的特例,它的出现是佛教三身说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根据佛教的三身说理论,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三种变化身,佛教怛特罗思想出现以后,该理论进一步与本初佛的思想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神系结构,即世界的本源是本初佛,由他而生五方佛,五方佛转生五方菩萨,五方菩萨是世界的实际创造者,由他们而生世间佛,包括释迦牟尼在内。宝冠佛这种形式的造像正是释迦牟尼佛与法身佛五方佛、报身佛五方菩萨一脉相承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密教化,以及佛教神格体系的逐步完善,金铜佛造像开始追求奢华的装饰,这也是宝冠佛逐渐流行的原因。
此尊佛像在西藏造像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内地佛教造像的传统审美情趣,侧重对汉人面相特征和脸部表情的细节刻画,强调手脚的柔软度和指节纹路的清晰度。在服饰上展现了一种袈裟的新式披法,一改“通肩式”和“右袒式”袈裟的传统披法。采用内地惯用的写实性手法处理衣裙纹褶,追求厚重、流畅、自然、生动的效果,并在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以上这些特征分别反映出佛教造像艺术在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讲究人物造型与服饰搭配的整体艺术效果。造像头饰螺发,排列规整,头顶有高肉髻,髻顶安宝珠;戴大花冠,宝冠叶片大而舒展,冠叶正中的宝相花左右各出一茎向上呈弯月形,为明代汉藏交融造像的常规冠式。两耳侧各有两条缯带,一条呈U字形翻卷于耳边,另一条顺垂于两肩;双耳齐垂,耳珰上部为圆形,中心为六瓣花,下部为花叶。面形宽大方正,五官刻画细腻生动,眉若远黛,目似柳叶,鼻若穹隆,嘴似桃花,显现出不同凡俗的庄严与寂静之美。身材壮硕,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硕大臂钏精美异常,服帖与肌肤之上。内着僧坎,外披袒右式袈裟,直覆至脚踝,衣料上錾刻有繁密的纹饰,以细致优雅的线条刻画出盛放的各色花卉,刀法灵动,在严谨细腻中见飘逸之美,富丽堂皇的同时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用极致的工艺呈现出顶级艺术品的丰美与华丽,也能体现工匠在虔诚的宗教感情激发下的深厚功力,以及造像者对尊者无比崇敬的心态。咖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左手置双腿结禅定印,手足刻划高度写实,关节清晰,富有弹性。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造型周正,做工极其讲究。其上下边缘饰联珠纹,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肥饱满,头部装饰美丽的卷草,上下对称,排列齐整。莲座下部封底已开,装藏尽失,从大开的内膛可清晰看到内膛的面貌,为造像时代、产地和工艺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整体造型完美大方,雕工精致细腻,装饰繁缛华丽,法相庄严殊妙,加之体量硕大,品相一流,堪称一件品质上乘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
此像无论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细节与带纪年刻款的明代宫廷造像完全一致,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风格的鲜明特点。如它的造型端庄大方,结构匀称,身躯健硕,肌肉饱满,与刻款明代宫廷造像别无二致;它的面部宽大平坦,五官端正,修眉俊眼,俏鼻小嘴,与刻款明代宫廷造像的面相特征完全相同,都具有当时中原地区的审美特征,给人精致细腻、优美大方的艺术美感。
本尊造像高达53厘米,巨大的体量于公私收藏中极为罕见,尤其在流通领域超过50厘米的明代宫廷宝冠释迎车您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市场上已知超过本尊造像尺寸的宝冠释迦仅有2021年北京十竹斋春拍中一尊55厘米高的明代宣德官廷风格的不动佛像,当时以483万高价成交(图一);而北京保利2020年秋拍一尊48厘米的明宫廷风格宝冠释迦以322万的善价易手(图二)可为参考。与之相较中贸的这尊宝冠释迦像典雅端庄、精致华丽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明代官廷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而且体量硕大,品相一流,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具有重要文物艺术价值。加上有着重要的出版,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名家旧藏,堪为收藏和供奉的不二之选。
参阅:
1. 国内2021春拍,Lot3037,明宣德铜漆金不动佛坐像,成交价:RMB 4,830,000;
2.国内2020年秋拍,Lot6136,明正统一成化宝冠释迦牟尼,成交价:RMB 3,220,000。
lot 1970
千手观音像
北京宫廷明早期
铜镀金高67.5厘米
估价:RMB 1,500,000-2,000,000
参阅:
1. 文物出版社《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第293页;
2. 文物出版社《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第418页;
3. 故宫出版社《故宫经典一故宫观音图典》第48、49页,图23;
明朝建立后,继续推崇藏传佛教,并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的民族宗教政策,即对西藏各教派和各地方势力均进行封赏,这一政策使明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各教派、各地方势力均取得了广泛而聚密的联系。明成祖的这种大规模分封活动,在藏地狱起了一股受封热潮,一时间藏地大大小小的借倡纷纷朝观请封或遣使来京.而皇帝也授予其封号、官职,并赏赐大量珍贵礼物。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在北京大规模开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由皇家赞助,诞生出的近乎完美的藏汉交融的佛像。特别是大明永乐至宣德,三位帝王仅在位34年,却在宗教和艺术领域留下了诸多高品质的瑰宝级艺术精品。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到唐代达到高峰。如脍实人口的敦煌及龙门石造像,随着时代的发展,明代官廷由于政治及信仰制作了精美的藏传佛像,使金铜佛像雕塑由于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及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明代宫廷佛像在艺术上把汉藏艺术因素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佛像慈祥和关。雍容大度,装饰华丽,汉藏的交融之关。达到佛教造像艺术的顶峰。此件精美的观音菩萨像,即为明代宣德至正统年宫廷风格造像。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其形象显示了观音非凡的济世功德。唐代以后,干手观音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这样的形象为多数信徒所按受,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广泛塑造此类造像。修持干手观音,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
此观音像矗立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呈现六面十二臂造型。每一面皆戴五花冠,中央冠叶为U型大花朵,缯带于上耳际打小结,下端呈蛇形上卷,耳下垂花朵状的耳珰。面面端正,面相方正饱满。下颌圆润厚实。与汉地佛造像审美完全相符,女性的柔关特征略减,气质神态沉静安详,其面部特征与北京白塔寺收藏,重1.8吨的铜明代千手观音像极为相似(图一)。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上身饰项圈和颈链,项圈下级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亦有U字形联珠式璎珞装饰。帔帛披肩,手和足部都有钏镯装饰。裙子与帔帛均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紧贴肢体的天衣帛带,于双肩处飘逸缠绕,自莲座前于两端垂落。披帛垂搭台座前沿,裙裳宽松。生动表现出丝织物自然柔软的下垂质感。十二臂环绕于身体周围,中央两手合掌于胸前,下两手捧佛钵,最上两手托化佛,尤其引人注目,其余手对称分置两边,或结印或持物。佛像制作之事。凡遇多臂形象者,手臂间的位置与角度在造型中极为重要,此处的十二只手臂错落有致,在身侧形成两道优雅的扇形,和谐巧妙且每只手臂均丰腴秀美,有韵律般的带给雕塑一种奋发向上的气势。顶部的化佛则完全为藏传佛教式样,佛陀螺爱雕琢得细密规整,从而凸显出髻珠圆润。脸廓圆润丰映,天庭饱满,双眉如弯月双目垂俯,相容和熙,静穆安宁之中尽现佛家之庄严。观音脚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有阴刻莲蕊,形状也相当写实,莲花瓣周匝环绕,饱满有力,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莲台的造型和样式与日本东京龙泉堂旧藏的一尊明代丙寅年(公元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款的阿弥陀佛像极为相似(图二)。整体造型精准,法相庄严,靡工精致细腻,生动自然,既符合历史规制,也饱含时代艺术气韵;特别是其体量硕大,题材稀有,品相完美,堪称一件品质上乘的古代佛教雕塑珍品。
此尊观音在面相、造型、装饰、表现手法、工艺等诸多方面,与带纪年款的明代宫廷造像完全一样:如端庄规范的造型样式、宽平方正的国字型面部、胸前及腰带下装饰的U字形连珠式璎珞、腿部流畅优美的写实性衣纹、宽大规整的束腰式莲座、莲座上饱满齐整的莲花瓣,都体现了明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相似题材造像也可参考山东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千手观音像(图三);北京翰海2010年秋拍,成交价为537.6万的明代千手观音像(图四);北京诚轩2016年春拍,成交价为230万的明宣德干手观音像(图五)。值得注意的以上示例均为坐像,而中贸的这尊为立像,在明代宫廷干手观音这一题材中极为罕见,除本尊外仅有颐和园万寿寺佛香阁内的明万历二年(1574年)铜鎏金千手观音像(图六),而本尊六面十二臂的造型也是存世罕有。
综上可见,此像的价值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它是一尊典型的明代宫廷风格造像,出自明代宫廷佛堂或皇家寺庙,体现了明代宫廷造像华贵典雅、工艺精细的鲜明特点。其二,此像不仅在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藏地艺术元素,而且在题材和造型样式上吸收了中原传统信仰,体现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三,此像是目前所知明代宫廷风格造像中唯一—尊呈现十二臂六面的千手观音像,具有绝对的稀有性。其四,此像体量硕大,保存完好,躯体、手臂完好无损,对于研究明代干手观音造型样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lot 1930
阿旺洛桑嘉措像
西藏 17世纪
铜镀金高25厘米
估价:RMB800,000-1,500,000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
款识译为:全知者阿旺洛桑嘉措前皈依
参阅:
1. 文物出版社,《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第180-181页,图版76;
2. 重庆出版社,《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卷一》,第174页-181页;
3. 文物出版社,《缘起一喜玛拉雅艺术》,第144页、263页;
4. Karl Debreczeny(编辑),《信仰与帝国:藏传佛教的艺术与政治》,纽约,2019年,第157页,图7.3;
5. Rituels tibetains Visions secretes du Dalai Lama,第58页;
这一尊标准的五世达赖喇嘛法相,其宗教意义极为殊胜,且艺术手法自然写实。神情威仪凝重、生动传神,鎏金饱满亮泽,整体雕刻工艺极为精湛,可称为西藏祖师类造像的巅峰之作。题材尊贵,兼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五世达赖喇嘛(1617-1682年),名阿旺·洛桑嘉措,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西藏甘丹颇章政权的建立者之一,是历代达赖喇嘛中最重要者,被称为“伟大的五世”。公元1642年,与四世班禅会同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共同遣使赴盛京,与清朝通好,同年在固始汗军事势力的帮助下,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靓见顺治帝,第二年返藏途中,清廷中央政府敕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予金册、金印,开创了格鲁派统一西藏数百年的局面,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此尊五世达赖喇嘛像,头戴格鲁派通仁冠,面容十分写实生动,脸庞方阔,额际高广,颧骨高隆,下颏尖凸,双颊瘦削,神情坚毅、慈和而睿智,生动呈现了尊者之精神面貌。史料记载,五世达赖喇嘛的面貌特征是:宽额、阔嘴,突眼,本尊五官塑造的与史料记载的基本一致。匠师很精准地抓住了人物面貌和个性特征,对五官精细入微的刻画,宛如尊者真身再现,呼之欲出,给人以真实生动感,不由让观者对如此一位敦厚,祥和而容智的智者。心生亲近。尊者端坐于卡垫之上,躯体端正挺直,身体壮硕,如群山一样稳固。内着僧坎和僧裙,外披袒右式袈裟和僧氅,所着袈裟华丽贴体,如自然着装般自然,流畅的衣褶贴体而下,略带律动而覆盖下身盘旋于台座上,给静坐的尊者增加了律动美感在视觉上摒弃了单一呆板的形象,使备受尊崇而庄严的尊者焕发出一种亲切的美。右手持莲枝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捧着宝瓶,手指刻划高度写实,指关节清晰,富有弹性。值得注意的是存世的大部分五世达赖喇嘛肖像其右手捧着的都是一本经书或是持物遗失,如西藏布达拉宫的五世达赖喇嘛像(图一),而手中捧着宝瓶的同类题材造像则极为罕见。此尊造像的袈裟衣边别一普巴杵,因为五世达赖非常推崇宁玛派的教法,该派大师、敏珠林寺的建立者德达林巴为师,普巴杵是他修习宁玛教法的一个标志也是五世达赖的身份特征。底座造型美观大气,别致少见,如两本迭放的经书。在底座背面整齐的錾刻一行铭文,字体苍劲有力,规整大气,译为:全知者阿旺洛桑嘉措前皈依。寄托了供养人深刻的情感,题记中的真挚文字既反映了信众对五世达赖的尊崇,也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作品由此达成了一种形式与精神上的和谐。
根据相关记载,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晚年曾亲自发起为自己塑造“替身像”的运动,并以其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三个时期的样貌为蓝本由西藏宫廷作坊完成造像。这些造像中的大部分会由其本人开光加持,并交由格鲁派重要寺庙、高阶喇嘛、以及大贵族们供奉。此件铜像表现为五世达赖中老年时的形象。此尊造像传神的面部刻画和工艺精美程度可知,其应属上述一批造像中的其中一件。相较北京保利曾经释出的一尊17世纪五世纪达赖喇嘛像(图二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5726,RMB 2,990,000)、中贸圣佳2021年秋拍,200万成交的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像(图三)、瑞宝阁藏五世纪达赖喇嘛像(图四)、纽约苏富比16年秋拍的18世纪五世纪达赖喇嘛像(图五,2016年9月13日,lot 0161,RMB10,077,740),这四尊造像在材质、造型风格及局部细节上与本尊五世达赖喇嘛像皆属于同一风格类型,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其突出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造像全身结构匀称,量度准确,形象庄严,充分体现了造像者对佛教工巧明的精深造诣。其二,造型生动,姿态优美,与当时同样讲究量度的北京宫廷造像相比,造型姿态更显灵动,更富张力和艺术韵味。其三,无论躯体造型,还是装饰部位,都追求自然的写实性。其四,造像用材讲究,胎体厚重,雕刻细腻,造型规范,鎏金亮丽,打磨光洁,无论整体还是局部细节都一丝不苟地雕凿刻划,极尽工巧之能事整体给人精致华丽的艺术美感。
此尊造像不仅精确地描绘了五世纪达赖喇嘛的形象特征,并且充分反映出人物内心微妙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这尊造像是宗教艺术品,但它所反映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是一件珍贵罕见的作品,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lot 1929
曼达拉娃及益西措嘉像一组
西藏18世纪
铜镀金镶松石高41厘米高44厘米
估价:RMB 500,000-800,000
曼达拉娃和益西措嘉是藏传佛教中备受尊崇的女性修行者,她们分别出生在印度和西藏的王室家族,因缘际会跟随藏地佛教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修行,成为莲师最重要的两位弟子,伴随莲花生大师传道。在艺术作品中,曼达拉娃常与益西措嘉一起,伴随莲师左右出现,各持长寿宝瓶,向莲师作礼敬之态。而这类题材通常会以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形式表现,即:莲师与两位弟子分别安放于莲花或菩提树的三条枝蔓上,由此组合成一个视觉整体(图一、莲花生大士与曼达拉娃及益西措嘉像,16世纪,瑞士巴塞尔文化博物馆)。而像此组曼达拉娃和益西嘉措像的,皆独立单体铸造,尺寸巨大,甚为罕见,虽无莲师在侧,仍能明确身份。根据相关典籍如《莲花生大士本生传》记载,曼达拉娃是出身于古印度萨霍尔国的公主,益西措嘉则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邦国喀钦扎的公主,她们都有倾国之貌,因此工匠在塑造这组作品时,特别注重人物高贵气质与情感的表达。其中曼达拉瓦穿着西藏王族样式的衣袍,基于自然的衣褶使作品层次更丰富充实。舒展的站姿庄严中又带着一丝慵懒与放松,微倾着头,面露雍容欢喜的神色,裸露在衣物外的手指柔软而精巧。作者经过缜密安排的肢体语言、细致的神情刻画及世俗贵族的着装描绘,以此传递出一种高贵而单纯的美。而益西嘉措则更注重神性的表达,不论是面部还是装饰都宛如一位神圣的度母。她表情刻画富有神韵,望顾生悲,安人心灵。周身以项链、臂钏、手足链为装饰,上躯袒露,整体装饰较为简洁,落络大方!以三折姿式站立,肢体浑圆,辅以丰满的胸部,纤细的小蛮腰,再以向右倾斜的姿态装点,具有青春靓丽的女性的特点!躯体比例均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古朴自然,腿部则以线形纹饰装饰裙摆,这种简洁的表现出衣裙轻薄之美的特质,若有若无之间,魅力尽显!
以上皆为雕塑在世俗美上的展示,而作为宗教艺术品,尚需重要的精神性,以启发观者心灵上的虔诚,因此,她们华美的宝冠与天衣珠宝璎珞为饰,左手结神圣之印契,右手捧盛满长寿甘露之宝瓶,满月般的莲花底座,这些神圣性的元素将这两位公主从人间重新摄回天国世界。这是现实与理想的一种融合,写实氛围的烘托是为了表明曼达拉娃和益西嘉措曾为世间王族的身份,这也是作品沐浴着高贵气质的关键,而在最终的内涵上,雕塑依然是精神性、神圣性的。
此组造像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工艺精湛、神形兼备、题材罕见!整体散发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所包含的精神力量,超越了物质世界,而令人平静、安宁!
lot 1920
法语界文殊菩萨像
尼泊尔 19世纪
铜镀金高40.5厘米
估价:RMB 300,000-400,000
文殊菩萨是印度梵语“文殊师利”的音译简称。意译“妙德”和“妙吉祥”。在佛教诸菩萨中,他以智慧见长,位居各大菩萨之首,佛经中称他“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乃是极其特殊的佛教尊神,显密各宗的不同文殊菩萨法相,共计数十种之多。法语界文殊菩萨像属于无上瑜伽部修法,在藏地极少流传,故其造像较为罕见。此尊19世纪法语界文殊高达40.5厘米,上下为分体铸造而成。此尊文殊菩萨像三面六臂,头戴花冠,膝上坐有明妃。主尊面庞圆润,弯眉细目,鼻梁高挺,双目低垂,呈寂静相。正面双耳垂圆环,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薄裙贴体,并饰臂钏、腕钏。双肩搭帔帛。帔帛绕手臂垂至莲座上,然后又向两侧蛇形翻卷,为尼泊尔造像鲜明特点。主臂左手持拦明妃,主臂右手施与愿印,其余各臂手中各执金刚杵、宝剑、索等法器。其明妃一面二臂。左手当胸施与愿印,右手搭主尊文殊菩萨肩膀,侧身面朝主尊坐于文殊左腿上。主尊下有单层仰式莲座,莲瓣较小,排列细密,再下为金刚宝座。奢华的座底沿及背面錾刻一周古梵文,使造像更显肃穆而庄严。后衬背光及头光,头光外围饰有花卉纹,层次分明。背光由两株宝相花相汇构成,花团锦簇,叶片清晰,装饰极为繁密。整尊造像造型优美,形态端妍,技艺精湛。工艺复杂,法界语文殊菩萨像属于无上瑜伽部修法,在藏地极少流传。故其造像较为鲜见,是不可多得造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