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标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精品推荐
lot 820
清乾隆 御制蓝地洋彩“锦上添花福寿雲鶴甲子万年”循环如意转旋笔筒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D:10.5cm H:12.2cm
估价待询
款识图
来源:户出。
附图:乾隆八年关于唐英恭进此类甲子万年笔筒之清宫档案记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皇图永固 国祚绵长
清乾隆 御制洋彩蓝地锦上添花福寿万年甲子转心笔筒赏析
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唐英学社 黄清华
唐窑,是中华瓷史永不落幕的一段传奇,其技艺之高,贡献之大,独步有清一代!唐英隽公大人自雍正六年奉命临镇以来,潜心钻研窑务,历经三年之功,通晓物理料性,以文人之雅融汇瓷艺之美,遂得空前绝后之成就。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唐窑创烧发明极多,成果显赫一时,究其原因,若从技术层面视之,主要得益于两大创新措施:支钉烧造成瓷技法(入窑高温)与瓷胎低温黏合成型工艺(入炉低温),前者出现时间是雍正六年之后,后者则是在乾隆初年。
隽公大人在雍正六年仲秋临镇之后,融合窑工的经验智慧,发明支钉烧造成瓷技法,使许多造型复杂之前不能高温烧造成功的器物都得以成功出现,不但是提高了成品率,而且让垫烧痕迹尽可能减少,增加器物的美感。步入乾隆朝,更以低温釉做为瓷胎黏合剂,在高温烧造出瓷胎之后,再通过黏合剂低温烘烤黏合,组合出高温烧造一次不可能完成的诸多特殊造型,例如玲珑夹层、交泰、转心瓶尊等,如此复杂万分的造型,全赖此方法,方可成功。因此,以上两大制瓷技术的发明出现,是唐窑辉煌的根本技术保障之一。
对隽公大人督陶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之前不曾有人如此角度去观察和总结,笔者近二十年客居景德镇,深入了解景德镇的工艺传承,并结合观察大量唐窑传世实物的工艺痕迹,彼此互相印证,得出以上之认识。
是次专场拍品【清乾隆 御制洋彩蓝地锦上添花福寿万年甲子转心笔筒】正是唐窑之杰出代表,其集工艺精湛、设计巧妙与寓意独特于一身,凝聚了隽公大人对新君乾隆皇帝的一片热忱。本品造型隽巧别致,口足皆做宽沿,笔筒可旋转活动,工艺精巧绝伦。外口、足边饰矾红描金纹饰,其内壁及底施松石绿釉,外壁以蓝釉轧道卷草纹成锦地,上下各绘云鹤衔暗八仙纹,伴有红蝠,以表“循环如意,辐辏连绵”之寓义。腹部中央以葫芦、叶藤作连续图案装饰,其壁上、下部分合画成葫芦瓜形开光,其内于黄釉地上墨书篆体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天干、地支依次相配,配合转一轮其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可以组成一甲子六十年,即是中国的万年甲子历,不仅能灵活查干支纪年,还有祝愿皇帝统治循环往复,万年不断之意,底中心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
此式万年甲子笔筒转心之处饰以天干与地支,上下交泰以示天地,成型工艺复杂精巧,目前所见存在两种处理工艺:
第一种
天干可以自由转动,地支部分与笔筒的基座底部相连一体,不会转动。
对应的是《洋彩甲子万年笔筒存世数量表》中的第1、2、3、5件
第二种
天干部分与地支部分,都可以互相上下转动。对应的是《洋彩甲子万年笔筒存世数量表》中的第 6、7件
万年甲子转心笔筒成型制作工艺简述如下:
第一步,瓷坯分四部分制作,笔筒基座(底部),天干(上部),地支(下部),笔筒中间转心及口沿
第二步,以上四个部件,分开入窑高温烧造成瓷
第三步,于瓷胎上加饰彩绘,低温800度入暗炉烘烤固彩
第四步,组装一体,主要的任务关键是底部基座与中间转心下部接触处,以低温白釉为黏合剂涂抹,入暗炉500、600度烘烤,冷却之后,低温白釉与瓷胎粘结,形成牢固的一体效果。
因此,此工艺较为复杂,尤其低温白釉粘结技法,是唐英创制转心器物成功的基本核心工艺,非常重要。隽公大人开创的此项技术对后世乃至近代依然影响重大。
清楚基本工艺步骤之后,在此以本品为例略作解说。因为基座与地支部分连成一体,在制作泥坯阶段就需要接好(以釉泥接),全器分三部分,独立高温烧造成瓷,然后,依据各自的装饰内容上彩,彩绘结束,三部分皆入暗炉烘烤一昼夜,温度保持在800度左右,出窑之后,三部分组装,天干部分套在地支上面,再插入内胆及口沿,内胆的底部与基座的中心部分以低温白釉料作为黏连剂,再入暗炉,以木炭加热500多度继续烘烤数个小时,等低温白釉黏合上下,即可冷却出炉,就如一体效果,天干部分便可自由转动,即可宣示大功告成。
本品天干部分与上下皆精准相承,看出来在以低温白釉黏连衔接定型阶段,其技术较为精准细致,方得以有效让天干部分与上下保持最佳的尺寸缝隙。
此式洋彩甲子万年题材的笔筒,本是十分罕有,目前所知有以下数例:
上表之中第5项,对应乾隆十六年《呈贡档》记载:“乾隆十六年二月初八日,管理九江关务奴才惠色恭进:……洋彩山河一统笔筒一对……”
此时虽然唐英受命奔赴粤海关查处贪弊案,御窑厂监督一职由惠色临时担任,但是,实际此时御窑厂生产烧造一切管理皆与唐英在任之时无异,也是老格出任驻厂协理官,负责实际的烧造事务。惠色所进的【洋彩山河一统笔筒一对】对照传世实物所见,应为乔治·泰伯先生(Mr. George Taber)旧藏,后释出,见于纽约苏富比,2012年3月20日,编号93拍品。细细比较其色釉彩料,具备非常典型的乾隆早期洋彩之特征,品质相当高。其青花写款更加清楚证明乾隆十六年前后,乾隆早期(唐英督陶期间)洋彩瓷器依然是青花写款,暂时不见矾红写款。
综合上表可知,本品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篆书版天干地支”转心笔筒,其他万年甲子笔筒,都是楷书为之,本品则是篆书署写。乾隆一朝,御瓷之中书写天干地支的器物本是稀少,除了笔筒,目前所知还有两例清宫旧藏,第一例【清乾隆 黄地洋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典藏编号:故 00154502,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附图一)。其天干与地支皆以篆书为之,唯独“甲子、万年”依然保持楷书。两者书写的篆体风格高度一致,肯定所依据的粉本是相同。其彩料与画工,妍美繁缛,极见华丽贵气。底款也是青花篆书六字款,书写与本品一致,尤其年字的写法,最具时代特点,肯定两者之写款皆为出自同一人之手。
附图一 清乾隆 黄地洋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典藏编号:故 0015450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同样,第二例原陈设于颐和园排云殿的【清乾隆 霁蓝地粉彩描金开光题诗山水人物图转颈瓶】(附图二),其颈部葫芦形开光内书篆文干支,转动颈部改变干支位置,组成变化无穷的万年历,与本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甲子、万年”则是以篆书写就。
附图二 清乾隆 霁蓝地粉彩描金开光题诗山水人物图转颈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两例洋彩瓷器都是清宫御瓷的顶级之物,华美无比,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分析,二者皆烧造于乾隆八年以前。比对与本品篆字书写特点与彩绘颜料工艺,我们相信本品的烧造时间应该与之非常相近。唐窑步入乾隆朝之初最大的贡献则是把洋彩瓷器大力发展成为清宫御瓷的最重要品类之一。为了迎合新君的审美品味,御器厂在唐英竭力引领下,重点发展洋彩瓷器。因此,洋彩在乾隆初年大放异彩,在乾隆三年开始较大规模烧造,在乾隆六年——十年便是烧造的高峰时期,传世所见许多乾隆洋彩瓷器正是烧造于此际。唐窑洋彩瓷器其中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底部书写青花款,六字或四字篆书,字体与同时期的青花、诸色釉瓷器一致,甚至写得更端庄。
笔者依据清宫档案记载与传世实物互相印证,经过排比分析之后,认为乾隆一朝六十年,御瓷写款根据字体风格,可分以下数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英督陶时期,乾隆二十一年以前。当中又可以分唐窑前期和唐窑后期。楷书极少量出现,主要是篆书,青花写款。彩瓷都是青花写款,个别则是金彩款、暗刻款,宫廷烧造的,则是料款。
第二阶段:唐英的助手协理官赵老格实际负责时期,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年左右。以青花写款为主,也开始出现矾红篆书款,无款与单框矾红款皆有,一般都是出现在比较高级的彩瓷之上。
第三阶段:老格之后的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多年,此期间督陶官都是行政官员,多是例行公事,烧造经费也不如从前。书写底款青花少,色地矾红款为主,凡是彩瓷,皆是矾红款。金彩款、凸雕款出现少量。
第四阶段:乾隆五十年至嘉庆三年,青花与矾红款并重,款字与嘉庆时期比较相近,篆字之间的距离比较紧凑,字体也比之前稍小一些。
彩瓷方面,底款则是色地矾红为主,也有少量的白地青花。
以上分期都是笔者长期以来依据清宫档案记载的御瓷烧造精准时间,并与目前传世实物一一对应,有了明确的实物与准确的烧造时间契合,这样来通过诸多实例,得出以上的分期结论。
本品底部以青花书写篆体款,诸字规整,笔道清晰,并四周以松石绿釉覆盖装饰,此为高级洋彩的彩绘特点。此写款与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烧造于乾隆六年的【磁胎洋彩锦上添花红地茶碗一对】一致。(典藏号:故瓷 17583-4,见廖宝秀编《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台北故宫博物院,2008年,页44,图版 1)。该书收录十余件同式写款的洋彩器物,并可与清宫档案记载一一对应,集中出现在乾隆六年——十年,属于唐英督陶的早期典型写款,因此,本品的烧造时间对应就是在乾隆六年至十年之间,应是不容置疑。
我们检阅清宫档案对甲子万年笔筒的相关记载如下:
1、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六月二十一日,员外郎常保、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副催总达子将唐英烧造得……交太监高玉、胡世杰等呈进:奉旨照从前进过的锦上添花万年甲子笔筒再烧造几件送来,钦此。于八月十九日,将唐英烧造笔筒五件持进交讫。”(附图三)
附图三 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2、乾隆八年《唐英奏折》:“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一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关务奴才唐英谨奏,为奏闻事,窃奴才于十月内在窑厂办理瓷务,因是时工匠皆齐集,复敬谨造得万年甲子笔筒一对,循环如意辐辏速绵,工匠人等以开春正当甲子万年之始悉皆欢腾踊跃,更逢天气晴和,胚胎、窑火、设色、书画各皆顺遂,不日告成,奴才即于十一月初二日回关办事,今专差奴才家人赉捧笔筒恭进,伏祈皇上睿鉴,谨奏。”
3、乾隆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监胡世杰交洋彩黄地锦上添花万年甲子旋转笔筒壹对,传旨着送往…交总管应摆处换上。钦此。”(於本月三十日着柏唐阿蘇哲将轉旋筆筒一對送往圎明園去讫。)(附图四)
附图四 乾隆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4、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呈贡档》:“七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管理九江关税兼管窑务(奴才)舒善恭进:……洋彩玲珑旋转笔筒成对(交双玉一件、祥玉一件代往热河)……”
5、西暖閣陳設檔案
道光十五年 ( 公元 1835年 ) 七月十一日
內廷西路養心殿區養心殿西暖閣:……萬年甲子磁筆筒壹件 ( 内插筆四枝扇子一柄 漢玉扇墜 )……。
整理上述档案文献可知,此式笔筒在乾隆八年以前曾有上贡,甚得乾隆帝之喜爱,方有乾隆八年六月再度下旨烧造的命令,八月则送达至京五件。
乾隆八年十二月继续恭进一对。
乾隆十年十二月一对黄地笔筒(不见传世)送至…陈设。
乾隆二十五年督陶官舒善恭进一对。
道光朝陈设档与光绪朝陈设档记载一样,记录西暖阁陈设有万年甲子磁笔筒一件,正是对应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者,见《洋彩甲子万年笔筒存世数量表》中的第1件。
参照前述论证乾隆早期唐窑时期洋彩瓷器不曾出现矾红款的特点,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一对万年甲子笔筒(见《洋彩甲子万年笔筒存世数量表》中的第6件,矾红四字篆款)应该是乾隆二十五年督陶官舒善恭进,廖宝秀老师在《华丽彩瓷—乾隆洋彩》中错误认为是乾隆八年十二月上恭的那一对,这一对笔筒彩料与画工和其他万年甲子笔筒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不符合乾隆十年以前清宫洋彩瓷器的基本水平,反而无论是从写款特点还是彩绘品质,都是契合乾隆二十多年的烧造水平。
本品
那么,如何看待现存世的洋彩万年甲子笔筒的彼此关系,笔者以为,乾隆八年以前烧造的,一定不会多,很可能就是一对,目前无法肯定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八年之后,在以此为范式开展多次烧造,前后肯定有许多共同特色。
结合前述清宫旧藏两例同样带有篆书万年甲子式样的洋彩转心大瓶的烧造年份,二者都在乾隆八年以前,因此,笔者推测,本品应该就是乾隆八年以前烧造的第一批万年甲子笔筒,是后来延续烧造的最早范式,学术意义非常重大。无论如何,综合现存于世数件洋彩万年甲子笔筒的烧造水平和保存状况而论,本品无疑是最佳的,识者当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