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公司大陆总征集处在哪里联系方式
弘旿,康熙帝之孙,乾隆帝之从弟,身份显赫,更是清代宗室中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图1)。他绘画技艺精湛,擅长山水、花卉,亦能描绘人物、鞍马,与慎郡王允禧齐名,成为乾嘉时期“朱邸”文学、书画圈中的杰出代表。
纪晓岚(1724-1805)、彭元瑞(1731-1803)题、弘旿(1743-1811)画
板桥僧舍图
1788年作
手卷 设色纸本
31×208cm
著录:
1.弘旿《瑶华道人诗稿》第五册,“九月十五日夜宿板桥僧舍二首”“晓岚芸楣二尚书见余板桥僧舍步月诗,各索作图兼许和韵书之以为佳话,遂作三图分赠而自存其一,图尾再题一律已记其事即代笺”,清代抄本。
2.李宗昉《闻妙香室文集》卷十四,纪文达公“附年谱补钞事略”,道光十五年(1835)家刻本。
3.彭元瑞《恩余堂辑稿》卷四,“郊行为友人画”“郊行题画后复成七律一首”,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4.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第九,第24页,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
与台北故宫藏《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款识比对
本作著录
《板桥僧舍图》的创作起因与命名
在乾隆五十三年的一个秋日,弘旿与纪晓岚、彭元瑞等大臣前往迎接乾隆皇帝从承德避暑山庄归来,途经板桥,夜宿当地寺院僧舍。弘旿被自然风光所吸引,于林间步月之时,灵感涌动,赋诗二首。纪晓岚和彭元瑞读后,深受感动,请求弘旿根据诗意作画,并各自赋诗相和。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板桥僧舍图》创作的契机,也展现了文人以诗会友、以画传情的传统。
“板桥”这一地名在中国各地颇为常见,但此处“板桥”究竟位于何方?纪晓岚《纪文达公遗集》第十二卷中提及“宿密云县作”“宿板桥三官祠”(图2),密云作为乾隆皇帝往返避暑山庄的必经之地,可见“板桥”大约位于密云县附近。这一历史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板桥僧舍图》的具体地理位置。
图2 纪晓岚《纪文达公遗集》第十二卷目录
《板桥僧舍图》在各种著录中均有记载,弘旿本人的《瑶华道人诗稿》记录了这次和诗的经过(图3),清代李宗昉编纂的《纪晓岚年谱补钞事略》中明确记载“戊申秋九月宗室瑶华道人绘板桥僧舍图以赠”,证实了其名称的由来(图4)。
图3 弘旿《瑶华道人诗稿》第五册
图4 李宗昉《纪晓岚年谱补钞事略》
《板桥僧舍图》为弘旿私藏杰作
在《板桥僧舍图》进入市场之前,其名声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如《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图5))以及网络上关于弘旿的介绍为人所知。但凡提及弘旿的作品,必有《板桥僧舍图》,表明这是弘旿的代表作之一。
为何称《板桥僧舍图》为弘旿私藏本?根据弘旿在作品上的题识,他共创作了三幅《板桥僧舍图》,其中两幅分别赠予纪晓岚和彭元瑞,一幅自留(图6)。画后尚有余纸,他又作诗一首,邀请纪、彭二人再次和韵,使得现存的这一卷《板桥僧舍图》成为内容最完整的一卷,包含了弘旿与纪、彭三人前后两次的和诗。
图5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弘旿简介
图6 卷上弘旿题识(左)与《瑶华道人诗稿》(右)记载完全吻合
《板桥僧舍图》中清代文人的诗画情谊
《板桥僧舍图》局部
在《板桥僧舍图》中,一座古朴素雅的寺院隐匿于山林之中,山门前僧人洒扫落叶,而弘旿漫步其间,在月光的映衬下,画面显得优美而宁静。弘旿在画中采用了董邦达的画法,以淡墨勾勒轮廓后施以浅绛,再以干笔皴擦、点染或浓墨点苔。画面中的枝干以淡花青、浅绛细笔描绘嫩者,以墨笔描绘老者,并以浓淡分出前后层次。其余花卉等则全用“没骨法”,以淡墨或淡色描绘细枝、染花叶,色彩明媚匀净,柔和闲雅。
《板桥僧舍图》局部
《板桥僧舍图》不仅展现了弘旿状物写形、借物抒情的写生功底,更传达出天潢后裔特有的清贵脱俗、恬淡冲雅的艺术格调。这种宗室贵族独有的艺术品位,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具文人气质的审美趣味。弘旿的题诗与画面有机结合,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诗歌不仅作为画面的补充,更是画面情感和意境的延伸,使得整幅作品在视觉和文学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板桥僧舍图》局部
弘旿首次所作的诗二首,描绘了他在板桥僧舍的夜晚所见所感。首句“萧寺秋林迥”描绘了秋天的寺庙和远处的树林,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通过“霜迟初放菊”“潦尽乱荒蒹”等自然景象,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场圃当门妥,茶瓜入口甜”则描述了僧舍前的田园景象和品尝茶瓜的愉悦。最后一句“山僧农课毕,步月话楞严”则写出了山僧在农事结束后,在月光下讨论佛经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宁静而超脱的生活状态。
弘旿作《板桥僧舍图》题识 局部
“野水明村舍,疏灯出短檐”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灯光的温馨。“霜钟惊宿雁,烟树逗银蟾”则通过霜钟和烟树的意象,展现了夜晚的静谧。最后一句“一般风月兴,千古性情拈”则表达了弘旿对于自然美景和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
弘旿第二次所作的诗,诗中提到“匠宗人望推南北”,指的是当时人们对纪晓岚和彭元瑞的尊敬,称他们为“南彭北纪”。两人都出自名儒董邦达之门,纪晓岚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彭元瑞则是副总裁之一,共同参与了这一文化巨著的编纂工作。彭元瑞酷爱读书,才华富赡,以文学受知两朝,与纪晓岚同为最受乾隆爱赏的文臣,曾受到“异想逸材”的奖谕,史称“臣之荣耀,无以伦比”。而纪晓岚则以其博学和机智著称。
弘旿作《板桥僧舍图》题识 局部
“南彭北纪”合题《板桥僧舍图》
两人之间还有不少趣闻轶事流传,比如纪晓岚走路很快,每次入朝,都走在别人前面,彭元瑞戏谑他说:“晓岚确是神行太保”,纪晓岚立马应对:“芸楣不过圣手书生”,这里的“神行太保”和“圣手书生”分别是《水浒传》中戴宗和萧让的绰号。纪晓岚以绰号对绰号,十分工整,使得在场的人为之绝倒。
纪晓岚与彭元瑞作《板桥僧舍图》题跋
《板桥僧舍图》的问世,对于弘旿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记录了弘旿与纪晓岚、彭元瑞等文人的诗画互动和友谊,为研究当时的文化圈和文人群体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弘旿作为乾隆帝的从弟,其作品反映了清代宗室成员的文化生活和艺术追求。《板桥僧舍图》的出现,为研究清代宗室文化、尤其是宗室成员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板桥僧舍图》及其相关的题识和诗歌,为已有的历史文献提供了补充。它们不仅丰富了对弘旿个人的认识,也为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