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标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拍卖

名称:收费标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拍卖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601081

更新时间:2025-01-13

发布者IP:203.168.18.190

详细说明

  收费标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拍卖

  骑羊护法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年)

  铜镀金 高47厘米

  从远古来到大清 从雪域走进皇家

  ——清代乾隆宫廷铜镀金骑羊护法像赏析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在藏传佛教万神殿中,骑羊护法算是一尊为人熟知的著名护法,它不仅在西藏和蒙古高原受到广泛崇拜,而且走进了内地的皇家寺庙,在北京雍和宫、承德外八庙、山西五台山等许多皇家寺庙,都可以看到它威震三界的雄姿。据宁玛派典籍记载,它原为西藏地方保护神,属于西藏原始宗教本教崇拜的神祗,公元八世纪印度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将其降伏,从此成为佛教护法神。宁玛派将它奉为三大根本护法之一(其他二护法为喇呼啦和一髻佛母)和九组护法神之首——阳曜三神之一,并将它视为最高等级的世间护法神之一,其法力远胜于喇嘛庙常见的白哈尔护法。它还是“四部宝库护神”之一,司职南方黄金宝库,其他三位分别是司职东方白海螺宝库十二月玛女神、司职西方红铜宝库会青唐拉山神和司职北方黑铁宝库誓愿冬本战神。另外,因其最初被莲花生降伏后化身为铁匠,因此又被西藏铁匠视为本行业的护法神,俗称铁匠护法。由于其历史久远,后来西藏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都奉它为护法,成为西藏各教派共同崇拜的具有护法、司财、保护铁匠行业等多功能的重要护法神。其名称有善金刚、具誓善金刚、具誓黑铁匠等多种,藏语称“单坚”,意为具誓言者,蒙古语称“达木占”。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体量硕大的清代乾隆宫廷风格铜镀金造像就是一尊典型的骑羊护法像。

  此像头戴五骷髅冠,头顶竖立象征忿怒的红发,大耳垂肩,耳下坠圆形大耳环。面形方阔,五官刻画生动夸张,三目圆鼓,鼻若鹰嘴,阔口大张,呲牙吐舌,双眉、髭须亦如火燃一般,一副凶忿恐怖的面孔。身躯浑厚,四肢粗壮。上身穿交领长袍,腰间及下腹系有丝带,双肩披倒U字形大帔帛,下身着长裙,双足穿方头高靴,手腕戴连珠式手镯,脖子上挂一串十六人头的长链。帔帛和衣袖随风飘扬,凸显出护法的动感与神性;长袍和下裙衣纹简洁洗练,又体现了护法身躯的硬朗与健硕;衣袍上刻大团花和小梅花,衣边上又刻缠枝莲纹饰,极尽装饰之奢华。侧身骑坐于山羊背上,头向左偏,身向右扭,两臂右高左低伸向两边,右手执金刚锤(已失),左手持人皮风箱(已失),姿态威武且富于动感。山羊张口吐舌,竖耳鼓目,头顶两角交互缠绕,高高翘起,羊头、羊尾和羊身下部飘垂黑色的鬃毛,鬃毛成绺分布,毛发历历可见,形象栩栩如生。山羊身形矫健,四蹄前后错落,呈向前飞奔、势不可挡的威猛姿势。山羊身下是一个长方形台座,四围山峰林立,山峰之内血海翻滚,形成三个巨大的漩涡,密集的弧形线条刚劲有力,既富张力,又极具美感。整像造型生动,工艺精良,体量硕大,气势恢弘,充分展现了骑羊护法威震三界的强大神力和独特的形象特征。

  此像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它的形象。它表现的不是常见的头戴沃贝夏帽的样式,而是头戴骷髅的特殊形象。众所周知,在西藏、内外蒙古和内地的喇嘛庙里,常见的骑羊护法多为头戴帽子的样式,而头戴骷髅的形象非常少见,就连北京雍和宫护法殿供奉的骑羊护法亦为戴帽形象;前者应当来源于骑羊护法化身铁匠的原型,而头戴骷髅的形象应为佛教重塑,被赋予了新的佛教象征意义,以强化其护法的威严和力量。由此可见此像在形象上不仅非常稀有,而且更具藏传佛教护法神的特色。二是它的风格。首先在造型结构上,无论它的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细节皆规范大方,结构合理,完全符合清代乾隆宫廷遵循的蒙古人工布查布所译《造像量度经》的规定,即一切忿怒像的量度皆以八搩度为准;同时在表现手法上极尽雕刻之能事,追求形式美观大方,看上去身躯硬朗,肌肉紧实,衣纹刚劲,装饰精巧,在在处处干净利落,棱角分明。这两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清代乾隆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三是它的工艺。此像采用合金铜铸造,铜质之精密和胎体之厚重远远超过元明两朝,具有乾隆宫廷不惜工本的铸造特点;而造像表面多处地方出现的圆形和方形斑纹,据说是用以弥补漏铸的补丁,也是乾隆宫廷铜器上常见的现象,既具有鲜明的历史标记,又有着很好的装饰效果;同时此像全身细节的表现、花纹的錾刻一丝不苟,精致细腻,在雕刻技法及形式上也充分体现了乾隆宫廷艺术特点。以上三个特点中,风格和工艺上的表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显示此像的艺术品质非同一般,是出身高贵的清代乾隆时期皇家艺术作品。

  另外,此像总高达47厘米,体量上也堪为一大优胜特点。在国内外博物馆和艺术品市场上,骑羊护法造像比较多见,但大多体量较小,如此大体量的同类题材造像极为少见,其体量的优势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此像而言,体量上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高度上,而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气势、艺术和工艺水准上。因为只有如此高大的体量才能彰显护法神威猛的力量,正所谓“非雄壮无以威天下”,那些矮小的骑羊护法与之相比气势明显要相形见绌。同时由于体量高大,其雕塑技术、铸造工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而此像整体造型完美生动,细节表现精致细腻,全身充满着运动的张力,彰显着雕塑的美感,也真实地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综上所述可见,此像兼具形象独特、风格高雅、工艺精美、体量硕大的优胜特点于一身,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品质和价值,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清代乾隆时期宫廷艺术作品。其表现题材来自遥远的雪域高原,本为高原民族原始的信仰对象,随着历史车轮辗转流传,最终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大清王朝的皇家寺庙。它的来历令人好奇,更令人感叹,与其说是信仰的力量让它来到了中原内地,不如说是历史上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结果。而作为它的艺术载体,此像身上既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美学追求,又融合了中原地区的艺术审美和工艺元素,它是汉藏艺术交融的结晶,也是汉藏民族团结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4

  参阅:

  1:北京雍和宫密宗殿供奉清乾隆铜骑羊护法像,高142厘米。

  2: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铜镀金骑羊护法像,高15.5厘米。

  3:承德避暑山庄藏清乾隆铜镀金骑羊护法像,高16.5厘米。

  4:2020年北京古天一秋拍18世纪棉布彩绘骑羊护法唐卡,纵96厘米,横68厘米。

  梵尘妙相—佛教艺术专场

  精品赏析

  降伏狱鬼菩萨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6-1795年)

  铜泥金 高19厘米

  左右滑动查看

  此拍品背部款图

  此像头戴五叶花冠,头顶束葫芦形高发髻,耳后飘有束发缯带,余发披垂两肩。面部泥金,五官刻画清晰生动。双眉上挑,双目睁视,鼻直口正,面容庄严慈祥。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腰间系带,两肩披帔帛,胸前佩项圈和长链、手腕、手臂和足腕戴有钏镯。衣饰繁复华丽,搭配规范讲究。结跏端坐于单层覆莲宝座上,双手持金刚铃,铃把处雕有菩萨头像,形制极为独特。身下台座造型规范,莲座上沿有三道连珠纹装饰,正面中央铸“大清乾隆年敬造”纪年款,下沿刻“降伏狱鬼菩萨”佛名,后部刻“德行根本”品名。整像造型端庄,铜质精良,做工精细,题材罕见,为清代乾隆时期“六品佛楼”造像中的精品之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表面保存十分完好,泥金厚重,金色自然,基本属于原始供奉状态,在市场所见众多六品佛楼造像中堪称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分别保存有清宫“梵华楼”和“宝相楼”的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2005年天津文物公司春季文物展销会上也出现了一尊清宫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可以参考比较。

  六品佛楼是清乾隆时期于皇宫御苑设立建造的供奉佛像的重要建筑,主要满足乾隆皇帝及皇室成员修习密法之用。据记载,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58-1783年)的23年间,乾隆帝在皇宫御苑先后修建了8处六品佛楼,每处六品佛楼供有大小佛像786尊。所谓“六品”,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根据修行者的不同根机而设立的六种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按照先显后密的次序设立,其中显教占一品,即般若品,其余五品都是密教内容,由低到高依次为功行根本、德行根本、瑜伽根本、无上阳体根本和无上阴体根本。从现存实物看,所有六品佛楼的佛像特征基本一致:皆用黄铜铸造;面部和身体裸露部位泥金,衣服不泥金,即所谓“见肉泥金”;胎体厚重,铸工讲究;全身结构匀称,造型端庄大方;大多数造像有三种款识,即纪年款、佛名款和品名款。

  参阅1

  参阅2

  参阅:

  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高19.3厘米。

  2. 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铜泥金降伏狱鬼菩萨像,高19.2厘米。

  白度母像

  扎什伦布寺 18世纪

  铜镀金 高21厘米

  铭文汉译:土猴年恩贡寺建造最后斋僧大锅的献新佛像”

  左右滑动查看

  本拍品款图

  本拍品底图

  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曲卷垂肩,髻顶为莲花座托宝珠,耳边缯带翻卷,耳下垂大圆环。面如满月,丰满圆润,细眉长长挑起,似弯月高悬,双目低垂,高鼻小嘴,嘴角微露一丝笑意,面容秀美,神态宁静慈祥。头向右偏,肩腰左扭,细腰柔腹,体态曼妙多姿。胸部双乳似球状一般高高隆起,女姓特征十分明显。上身饰连珠式项圈和长链,双肩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宝带下又坠饰连珠式璎珞,手腕、手臂和脚腕上有钏镯装饰。衣饰繁复讲究,尤其是帔帛和僧裙的衣纹以高度写实的手法予以表现,质感强烈,极具时代和地域风格特点。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当胸结安慰印,右手置右膝结施与印,两手同时各拈一莲茎,莲茎蜿蜒上伸,于肩头开出花朵,是其表征智慧与功德的标准姿势。两手、两脚心均刻一眼,加上眉间一眼和本具的两眼,全身一共有七只眼,是其神格的重要标识,因此此尊又被俗称为“七眼母”。莲台宽大敦实,上缘饰连珠纹,双层莲瓣颀长饱满,上下对称,周匝环绕,装饰极为美观。莲台下装藏完好,封底板密封严实,保持了神圣的宗教加持力量。台座后部刻有一行藏文铭文,汉译为“土猴年恩贡寺建造最后斋僧大锅的献新佛像”,由此而知此像铸造年代为1668年或1728年。全像造型完美,形象殊妙,工艺精细,风格典雅,体现了清代西藏扎什伦布寺造像鲜明风格特点,在现今所见的扎什风格造像中堪称翘楚。

  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封藏底板上十字金刚杵的表现非常独特,它的整体图案进行了镀金处理,看上去既高贵奢华,又庄重大方。这一特点在扎什伦布寺造像上偶有所见,但并不普遍,因此也堪称此像一大优胜特点。从这一特点似乎可以看到清代蒙古造像封底板上金刚杵表现形式的来源,因为清代蒙古造像封底板上金刚杵都是如此表现,基本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众所周知,清代蒙古造像风格由一世哲布尊丹巴开创,而一世哲布尊丹巴在创立造蒙古造像风格之前,就与西藏佛教艺术有着甚深的关系。如1615年他至后藏从四世班禅受戒,后至拉萨又从五世达赖受“奥妙之宗义法戒”;1651年由藏地返回蒙古时,“携带西藏著名喇嘛600名及各种匠工画工而归,归时首致力修建寺院,筑造佛像”。这一深厚的关系势必要影响到一世哲布尊丹巴后来的艺术创作,而扎什伦布寺造像风格是清代西藏的主流风格,也一定会成为一世哲布尊丹巴佛像创作的灵感源泉。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

  1.首都博物馆藏 17世纪西藏扎什风格铜镀金四臂观音像,高26厘米。

  2.国外私人藏 17-18世纪西藏扎什风格铜镀金尊胜佛母像,高17.8厘米。

  3.2023年北京中贸秋拍 17世纪西藏扎什风格铜镀金三十五之一像,高25.5厘米。

  释迦牟尼佛像

  西藏或元宫廷 14世纪

  银 高14.5厘米

  左右滑动查看

  本拍品底图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面相宽大,额部高广,双目低垂,神态安详。身躯浑厚,四肢壮硕。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仅在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画宽大衣缘,衣缘以连珠线镶边,上面刻画稻粒纹。跏趺端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禅定印。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饰一周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台一周。莲瓣宽大肥实,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独特。座底装藏完好,封底盖中央刻画十字金刚杵图案。整像造型典雅,形象庄严,材质独特,工艺精细,品相完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此像风格及工艺既具元代西藏造像特点,如佛像眉眼斜挑、衣边上装饰稻粒纹、封底盖上的十字杵图案粗犷简略、以银为材质等特征,这些在元代萨迦风格造像上十分常见,同时又有元代宫廷造像的遗风,如佛像面相及表情、台座上莲瓣的形制、封底盖上十字杵中央连珠及莲瓣的装饰等,都是元代宫廷造像的表现形式。因此其产地和风格一时难以遽断,它可能出自西藏,也可能出自内地宫廷。但无论如何,此像都堪称元代西藏或内地宫廷造像中的精品,其优美的造型、优胜的材质、莹润的外表、完美的品相,令人爱不释手。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4

  参阅:

  1. 辽宁博物馆藏元铜镀金藏释迦牟尼佛像,高50厘米。

  2. 故宫博物院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高18厘米。

  3. 菩萨道藏 14世纪西藏银鎏金上师像,高15.1厘米。

  4. 瑞士苏黎世雷特博格博物馆藏 14-15世纪西藏银阿弥陀佛像,高20厘米。

  观音菩萨像

  中原南方 元代

  木漆金 高97厘米

  左右滑动查看

  此像头戴高大的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花冠造型繁复别致,中央花瓣上安双手合十的小化佛,其余四花瓣雕刻盛放的花朵。面形长圆,五官刻画细腻生动,额部高广,眉毛上扬,双目垂俯,隆鼻阔嘴,面容庄严慈祥,神态安详喜乐。身形高大,体魄健硕。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羊肠大裙,胸前及僧裙上挂满连珠式璎珞。衣质薄透贴体,衣纹流畅细腻,尽现身躯的健硕与灵动之美。跣足而立,身体略向前倾,右手平置身体右侧结施与印,左手举向身体左侧结说法印,姿态既端庄大方,又亲切自然。身下承以莲蓬式仰莲台座,莲瓣宽大饱满,舒展自如,生动表现了观音菩萨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品质。整像造型端庄,形象殊妙,身形伟岸,气度非凡,装饰华丽,技艺高超,充分展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济世情怀。

  此像从造型上看非常简单,但细节表现却精细入微,既表现了观音慈悲济世的精神特质,又展现了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审美风貌。如它的面颊饱满宽平,眼睛细小平直,鼻子肉肉乎乎,双唇带着微微笑意,表情温婉娴静,这些表现明显具有我国古代南方社会的审美特征。它的手指纤长柔软,衣纹流畅轻软,连珠式璎珞如网状一般坠满身前,这些也同样体现了以“尚华”著称的我国古代南方社会的传统审美情趣。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不难判断此像的年代和产地,它是南宋或元代雕刻于我国南方的一尊木质观音菩萨像。可喜的是目前存世的一些陶瓷造像可为此像提供充分依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北京首都博物館藏元代景德镇青白釉水月观音像、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元代景德镇青白釉观音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景德镇青白釉观音像、英国伦敦大学文莱美术馆藏元代景德镇青白釉水月观音像等。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4

  参阅:

  1.首都博物館藏元代景德镇青白釉水月观音像,高65厘米;

  2.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观音像;

  3.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观音像,高50.8厘米;

  4.英国伦敦大学文莱美术馆藏元代青白釉水月观音像。

  释迦牟尼佛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2-1722年)

  檀香木 高38厘米

  本拍品背图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髻顶安宝珠。面形饱满圆润,面容庄严安详。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纹写实自然,流畅优美。结跏趺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左手置双膝结禅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显现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宽大浑厚的莲座造型美观,装饰讲究,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肥硕饱满,上下对称,排布齐整美观。整像造型挺拔,身躯圆满,雕工精细,品相完好,体现了清代康熙宫廷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其圆满的身躯和写实性的衣纹明显继承了明代宫廷造像遗风,这是康熙宫廷造像区别于乾隆宫廷造像最大也是最优胜的特点,而其宽大的莲台、圆润的脸庞和和硬朗挺拔的身躯又表现了康熙宫廷造像独有的风格特征。另外,它的材质也是值得关注的亮点,它以檀香木整雕而成,檀香木不仅稀有名贵,而且有着特殊的寓意,佛教史上诞生的第一尊佛像—栴檀佛像就是用檀木雕造的,因此它在材质上又具有非常殊胜的宗教意义。

  参阅:浙江嘉兴博物馆藏清康熙木胎夹纻阿弥陀佛接引像,高26厘米。

  宝生佛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2-1772年)

  夹纻 高25厘米

  本拍品背图

  此像头饰螺发,肉髻高隆,髻顶安摩尼宝珠。面似鹅卵,饱满圆润,面容秀美,五官刻画细腻生动。额间饰白毫,大耳齐垂于肩,相好具足。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健美。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括自然,寥寥几笔即凸显出袈裟的质感,极富美感。结跏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施与印,为宝生佛标准造型特征。莲座造型周正,做工精致讲究,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圈连珠纹,双层莲瓣宽厚硕大,上下对称,排列规整。整像造型大方,法相庄严,工艺精细,品相完美,充分展现了清代康熙宫廷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

  除了宫廷风格的特点之外,此像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的制作工艺。此像以夹纻工艺制作而成,表面保留原始漆金彩绘,工艺可谓独特、讲究。夹纻工艺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雕塑技术,历史十分悠久,东晋时即用于制作佛像,东晋以后历代相传,相沿不衰。其工艺非常考究,整个制作过程全靠手工,技术要求极高,因此其制作的佛像具有经久不开裂、不变形、不怕虫蛀、光泽润亮的特点。由于夹贮像制作难度大,保存不易,存世量稀少,又大多出自于皇家寺庙,品质极高,因此一直深受世人青睐,成为国内外顶级博物馆入藏的重要珍品,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现身的夹纻造像屡屡创下不凡的高价。可见此像以此独特使其艺术价值远胜一般康熙宫廷造像。

  再一点是其风格的独特性。它不仅具有康熙宫廷造像风格特征,同时还融合了喀尔喀蒙古造像风格的优点。其突出表现是,佛像面容俊朗,躯体修长,姿势挺拔,器宇轩昂。这些显然就是喀尔喀蒙古造像的鲜明特征,而在标准的康熙宫廷造像上难以见到如此表现。清康熙时,主持喀尔喀蒙古佛教的一世哲布尊丹巴深得康熙皇帝礼敬,长期居住在北京和热河,有近二十年之久。1655年他遣使北京,向康熙皇帝献佛像。1683年亲手制作多件佛像及器物进献圣祖康熙皇帝。特别是驻锡北京期间康熙曾让他于拇指前节大之红色宝玉上雕刻佛像,雕刻完成后康熙“叹为天巧”。由此历史背景可见,这尊康熙宫廷风格造像受到蒙古造像风格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由来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