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公司成交原来这么简单总征集处
王伯群,贵州兴义人。同盟会元老之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历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4 年王伯群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后又多方劝募并捐巨资,在上海中山北路建成固定校舍和相关实验室、图书馆、大礼堂,并出任大夏大学校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王伯群淡出政坛,转向“教育救国”。抗日战争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194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重庆。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
1930年代大夏大学中山北路校舍
1924年4月,厦门大学发生学潮,时任厦门大学教育科主任兼总务长的欧元怀目睹校方的无理举动,深为不满,据理力争,被校方借故提前解聘。欧元怀与原厦门大学的三百余位师生为争取民主办校奔赴上海,在王伯群等同盟会元老资助下,筹备成立了大夏大学。大夏大学最初取名为“大厦大学”,后改为“大夏”,寓意“光大华夏”,聘马君武为校长。在当时上海四十多所私立大学中,大夏大学校舍轮奂崇宏,教学声誉卓隆,蔚为海上私校之巨擘,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欧元怀(1893-1978)
欧元怀,字愧安,福建莆田人。先后在美国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归国后历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抗战十年中国的大学教育》《论战后我国的留学政策》《大夏大学校史纪要》等。
1942年王伯群(前排左二)与大夏大学护校委员会成员在贵阳合影
1927年马君武因筹备广西大学,辞大夏校长职,王伯群接任校长。王伯群因同时任职于国民政府,政务之余,主要筹划大夏财政和应对外部关系,内部管理则基本由欧元怀操持。1944年底,王伯群积劳成疾,不幸逝世,时任贵州省教育厅长的欧元怀又临危受命,扛起危机中的大夏大学校长之职。本季欧元怀旧藏专题所见王伯群书信共6通,作于1939年至1944年,再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夏大学由上海迁至贵阳,王伯群、欧元怀两任校长在举步维艰的处境下筹款、增设附属中学、建造校舍、学生补助、与国民政府交涉等大夏大学内务外联事宜。
Lot4616
王伯群致欧元怀信札
1939年写本
1通7页附1封
20.5×29 cm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夏大学被迫内迁。王伯群赴南京与教育部商定,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第一所联合大学——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联大照教育部令分为两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迁往江西庐山;第二部,称复旦大夏第二联合大学,迁往贵州贵阳。两校学生按自愿原则,自择一校就读。
Lot 4615
王伯群致欧元怀信札
1939年写本
1通2页
17.7×25.8 cm
不久,日军进犯江西,复旦再迁重庆北碚,大夏则迁至贵阳,两校联合解体。初至贵阳的大夏借南明河畔讲武堂作临时校舍上课,后于花溪建正式校舍。1938年6月,王伯群在贵阳主持增设大夏大学附属中学,开辟了学校生源,也为大夏大学教育等学科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Lot4617
王伯群致欧元怀信札
1939年写本
1通4页附1封
21×28 cm
大夏内迁之后,仍留沪上的吴浩然和1938年由贵阳派回上海的鲁继曾、邵家麟等先生,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向实业家虞洽卿借得重华新村房舍,设立大夏大学沪校,使无法转往内地的一些学生得以继续学业。1942年4月,占领上海的日军发现并破坏了重庆政府教育部驻沪办事处,处内职员皆被逮捕,此后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留在上海的剩余学校彻底断绝了与国民政府之间的直接联系。在日军的逼迫下,上海法学院、上海法政学院等直接撤退至安徽继续办学,上海女子医学院等则直接停办。而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等,由于大部分师生已内迁,剩余留沪部分不愿向日伪投降,但又缺少经费,只得被迫降格为“补习班”。
Lot4618
王伯群致欧元怀信札
1942年写本
1通2页
20.5×29 cm
由于抗战中经济形势的恶化,作为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黔沪两校生存均极困难,改为国立大学从而接受政府经费补助,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为此,大夏大学不断向以陈立夫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商请改为国立。而教育部的考虑,则是将私立大夏大学改为国立贵州大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夏大学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缓解贵州省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困境,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若改成“国立贵州大学”,大夏大学就极有可能要永留贵州,这是大夏大学师生所不愿意的。为改国立并保留原校名,大夏大学自1938年至1942年,与教育部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博弈,尽管最终改国立失败,却在维持私立的情况下获得国民政府巨额补助,从而渡过难关。
Lot4619
王伯群致欧元怀信札
1943年写本
1通1页
17.2×27.5 cm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三迁赤水。王伯群校长因迁校劳累成疾,于同年12月逝世于重庆。孙科在重庆召开校董会,推选贵州省教育厅长欧元怀为校长,王毓祥为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