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征集处总征集处

名称: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征集处总征集处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530026

更新时间:2025-01-07

发布者IP:14.150.240.82

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征集处总征集处

  Lot224

  张恩利(b.1965)

  二个很轻的球 

  2012年 

  布面 油画 

  180×260 cm

  RMB: 1,500,000-2,000,000

  与艺术生涯早期作品的厚重、浓烈相比,张恩利在静物创作中变得更加举重若轻:颜色越来越干净,内容越来越轻。他希望画面不再那么高深、理论,而是“更加直观、感性”。创作于2012年的《二个很轻的球》是此一阶段张恩利艺术理念的典型代表。画面简单地由三个元素构成:彩色的条状地板,两个圆球和光照留下的影子。而更进一步,与其说构成画面的是物体本身,不如说是夺人眼目的三种线条:由稀薄、透明的“湿笔”形成的直线,坚实“干笔”塑造的不规则曲线和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淡灰阴影。每种线条呈现不同的情绪,不同的个性,尤其是圆形,为画面注入瞩目的动感。张恩利说:“我一直对这个圆形物体特别感兴趣。我觉得圆形的物体有一种力量和一种非常淳朴的东西。它有一种传统,有一种厚重,有一种朴实,不是那么概念不流畅,所有这些美学上的东西都在这个球里。”

  Lot232

  王兴伟 (b.1969)

  无题(浇花)

  2013年

  布面 油画

  240×200 cm

  RMB: 8,000,000-10,000,000

  发表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13年,封面图

  展出

  “王兴伟”,2013年5月19日至8月18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在王兴伟迄今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样式和语法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他的绘画风格有时令人想起类似马丁·基彭 贝尔格“坏画”、有时超现实,有时又庸俗非常,他游走于不同的绘画标签间,把艺术史、历史、社会和日常生活穿插拼合,又将幽默和绘画语言的探讨贯穿其中。而在纷繁复杂的面貌中,王兴伟的创作其实始终有一条主线,即以所有可能的表现方式去阐释形与体。《无题(浇花)》鲜明地体现了王兴伟创作的3大特色:出其不意的幽默、造型的多元性以及题材的连续性,也正因此,这幅画才被选为了2013年UCCA举办的“王兴伟”大型回顾展的画册封面。

  《无题(花盆)》中的人物、盆花和水壶有着饱满的体量感,它们都是王兴伟过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和原型,再通过机智而古怪的组合产生出新的情境。比如,女人的姿态和形象最早源自王兴伟2003年瓦楞板上的作品《女人体》,这是他当时模仿“行画”画风,针对绘画系统的一个玩笑;5年后,王兴伟重绘了这个形象,但将裸女的头部替换成了调色板和痰盂;而2009年的《无题(花盆)》中,女人的头部又变成了一盆花,旁边还增加了一把铁皮喷壶,在体量、质感、功能和画面构图上与女性人物相对应。最后加入的紫衣男人形象,则源于1996年的油画《可怜的老汉弥尔顿》,而他又可以追溯到1994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形象的层层嵌套和反复出场,像是一个无止境的语言游戏,相邻的符号彼此激活,相互替换,最终形成“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手术台上邂逅”的震颤。王兴伟认为,“绘画最本质、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赋予造型的基础概念和逻辑”。他反复描绘一个形象,实际是在“榨取”这个造型最大的可能性。《无题(花盆)》的创作方式又是即兴的,让造型首先介入,再抓取可能出现的关系和趣味,本件王兴伟极为典型也最负盛名的作品于今秋首现拍场,不容错过。

  Lot234

  段建宇(b.1972)

  姐姐系列No.2 

  2004年 

  布面 油画

  181×217 cm

  RMB: 1,500,000-2,000,000

  发表

  《段建宇:带着西瓜去旅行》,维他命艺术空间,广州,2006 年,图版

  《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2014年,第24页

  展出

  “带着西瓜去旅行—段建宇个展”,2006年5月14日至7月31日,维他命艺术空间,广州

  “第十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2014年11月6日至12日,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段建宇的《姐姐》系列创作始于2004年,是她表达叙事需求的重要载体。她将自己想讲的故事编织到“姐姐”这一形象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延展的绘画主题。每当有新的故事的灵感,她就通过“姐姐”这个角色来进行创作,赋予这一形象新的情节。在逐步建立起“姐姐”这一创作结构后,段建宇发现这个结构极具包容性,宛如一个宽广的框架,给予她在创作上的自由。她可以自由使用夸张、虚构、借喻和转喻等手法,充分实现了创作的自主性。

  她的《姐姐系列 No.2》同时体现了她两个重要系列,“姐姐”系列及“艺术鸡”系列,也是艺术家早期重要个展“带着西瓜去旅行——段建宇个展”的参展作品之一。主题围绕三名以空姐装扮出现的虚构人物,和一群母鸡在一起。仿佛人与动物的奇异之旅,又将中国乡土形像用诙谐甚至荒诞的方式表现出来。段建宇对生活中琐碎的事物极感兴趣,例如西瓜、母鸡,这些元素在她眼中正是平凡生活的体现。看似随意勾勒的痕迹凌乱稚拙,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可爱之意,反抗默认形态下的既定思维,呈现了一种反常理的表述,给观者提供一个新的入口,使其短暂地摆脱社会约束与时代态度,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

  Lot233

  秦琦(b.1975)

  大象和小象 

  2014年

  布面 油画

  230×260 cm

  RMB: 600,000-800,000

  发表

  《秦琦》,新星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106页至第107页

  展出

  “秦琦个展”,2014年11月8日至12月30日,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

  2010年,秦琦将创作视角转向对于异域风情的关注。在这个阶段,他常以新疆、越南、藏区等异域题材为主,并通过亲身见闻、电影电视、绘画记忆等多种图像来源进行直觉化的关联与想象,以个人化的认知与理解进行自由的组合,将不同空间与时间之维的人、事物与场景相互交织于一体,形成带有异域性和景观性的个人创作。

  创作于2014年的《大象与小象》即是这一阶段的开创性佳作,融入了画家对浪漫主义、立体主义、自然主义、高更等多种现代艺术的理解和解构。画面整体有着秦琦一贯的“热闹”,秦琦将脑海中各种关于“异域”的想象一股脑放在了画中。黄绿为主的画面中,黑、白、红等色块撞出强烈的动感,形式结构、体积明暗、色调笔触均可自成体系又可契合共处,画风上有一次性完成的老练,又趣味耐看。值得一提的是,秦琦在《大象与小象》上也实现了个人创作技法的“升级”。画面不仅融汇了塞尚、高更、卢梭等现代艺术大师的色彩和构图亮点,并将每个物象都塑造得饱满、充实。我们既能够被艺术家叙事的活力而打动,也能感受到艺术家作为一个研究者对动物、构成、题材之间,故事的视觉化讨论和推进的变化。

  Lot241

  马轲(b.1970)

  山河 

  2013年至2014年 

  布面 油画

  180×290 cm

  RMB: 800,000-1,200,000

  发表

  《马轲》,DISTANZ,柏林,2022年,第66页至第67页

  《窟窿—马轲的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23年,第152页至第153页

  展出

  “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像方式”,2020年8月28日至9月12日,广东美术馆,广州

  “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3月12日,山东美术馆,济南

  “马轲个展—前奏与沉思”,2024年6月22日至9月8日,西海美术馆,青岛

  马轲的哲思涌动于笔下的风景创作,在山水间投射历史的情感,并借助这一题材,完成一种奇异的杂糅:浪漫主义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叙事,个人心灵世界的诗化表达。风景也成为画家自我寓意的化身,人类心境的外化与具象化。而折叠的“透视”,成为触发这些意象最核心的元素,山水、屏障、高耸的松树,立碑式的人物,组成了一个个交叠的时空。

  《山河》创作于马轲奠定当代绘画领域一席之地的重要时期,也是他艺术的成熟时期。此时中国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迁,马轲在这一背景下创作了强烈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捕捉时代的张力和情绪。画面中的人凝望夕阳西下,好似踌躇满志,远处的树木倔强的姿态也照见了人物的状态。马轲制造了一个介于聚焦与散点透视之间的特殊场域,探索着绘画本身的创造力与能量。横向的三段式构图,有倪瓒“一河两岸”式的空灵、舒朗,而纵向人物的姿态和俯视角,又致敬了弗里德里希《云端的旅行者》的浪漫气魄,最大程度地渲染了画面的张力,留下了开放给观众品味和想象的余韵,令人难忘。

  Lot239

  仇晓飞(b.1977)

  国营物 

  2010年

  布面 油画 

  300×380.5 cm

  RMB:4,500,000-6,500,000

  发表

  《仇晓飞》,博而励画廊,北京,2010年,第43页至第44页

  展出

  “登楼已去梯:仇晓飞个展”,2010年9月4日至10月10日,博而励画廊,北京

  “自旋—新世纪的十年”,2012年9月1日至28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绝对收藏指南”,2015年6月8日至8月8日,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仇晓飞的画是对个人记忆与国家历史的表现,围绕记忆展开,记录了他童年时从哈尔滨回到北京的生活。从工业城市到繁华都市的突然转变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用隐含的语言触及心理和潜意识,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渲染时间的流逝。通过这种自传式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经历动荡时代和环境变迁的人们的集体意识。

  巨幅油画创作《国营物》的场景来自艺术家幼年时的一张照片,它对现代中国家庭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纪念碑式的表达。画面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还原了黑白照片原本的样子,并且用厚重的颜料制造突出的肌理,给人时间与记忆的沉重感,似乎是艺术家幼年国营饭店的陈设。只有中间的圆锥体是色彩明快的,好像心灵的结晶,具有超现实的意味。也是从2010年开始,各种几何体成为了他绘画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几何体也是一种秩序、规则与模式的象征物,也是仇晓飞所试图反抗的,但又矛盾地成为了一种慰藉的来源,甚至是一种引诱和试探。完成于2010年的《国营物》是仇晓飞用绘画对文字中的感受、知觉和社会印象进行了视觉转译阶段的标志性创作,也是象征了仇晓飞创作更进一步,破茧而出的重要画作,也是艺术家现实主义形式及表现主义的风格相互融合的典型作品。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237

  欧阳春(b.1974)

  国王山之一(三联作)

  2006年 

  布面 油画 

  190×130 cm×3 

  RMB: 4,800,000-6,800,000

  发表

  《王:欧阳春》,Fluid Editions&Timezone 8,香港,2010年,第66页至第67页

  展出

  “王”,2010年10月2日至2011年1月9日,柏林收藏家美术馆,柏林,德国

  “王”,2011年3月2日至6月11日,奥地利国家美术馆,维也纳,奥地利

  2006年后的近十年间,欧阳春迈入其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王”系列的欧洲巡展是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一系列的作品曾经在德国柏林收藏家美术馆、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中展览,当时与克里姆特的金色作品在同一美术馆展出,呈现的精彩绝伦,更成为日后其在艺术市场中最炙手可热也最具竞争力的系列创作,欧阳春拍卖纪录的前十中,有五件属于这一系列,《国王山之一》就出自此巡展。

  此次上拍的《国王山之一》首登拍场,是“王”系列的初始作品,也是这个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三联组成,气势恢宏。通过精致与野蛮的刻画,在巨幅体量中为永恒之物赋予当下意义,也同时以不朽的金色里描绘人文体验中最夸张跌宕的转折。艺术家曾言:“王是一个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王可以代表一个有权力的国王或一只蚂蚁”。笔触质感自由洒脱,形象及图式则诡谲奇幻,杂糅有明确的中式符号,于荒诞与象征中戏谑阐明哲思,整个“王”系列描述了国王一生中的不同片段,其中包括国王取得的胜利和遭受的失败,经历的爱情和死亡。映射着的是其生活从光辉到黑暗的经历与境遇,更暗指了人类的权力和贪婪,以及辉煌之后的孤独和空虚。画面图像充满奇幻与神秘,欧阳春擅长的色彩厚涂方式更加剧了戏剧性的冲击,背景布陈丰富的底画元素,处理如里希特般刮擦且多层次,从而在颜色与光影之外,塑造出时空、历史的更迭与厚重。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214

  闫冰(b.1980)

  分土豆No.3 

  2013年 

  布面 油画 

  80×220 cm

  RMB: 800,000-1,000,000

  展出

  “长物志NO.5—闫冰个展”,2013年9月14日至10月13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多年来闫冰总持续不断地如肖像般描绘农作物,土豆、苹果、蘑菇……艺术家将它们放大到撑满整个画面,将自己的情绪完全交给了这些自然载体。成年后闫冰不断回忆着自己在甘肃乡下的生活,内心的情绪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一个实体来承载。于是,他习惯性的将自己抽象的感受,在熟悉的自然物里去寻找对应,《土豆》系列随之诞生。“土豆”作为一个实体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他说土豆的颜色与他曾经生活和劳作过的大地是一样的,它仅次于主食,可以果腹,同时,它又是朴素、低调的。

  《分土豆No.3》是闫冰“分土豆”系列中尺幅较大的一件,这个系列将土豆的主题向下挖掘,赋予了更具体和深层的意义。闫冰曾经描绘过“分土豆”的情形:一个大土豆上面有很多小坑,这些小坑都是芽点。从每个芽点切下一个方块,一个土豆可以切出七八块,每一块都可以作为种子,种植时,要把土壤打得细一些。刚冒芽时,芽非常脆弱,如果被土块压着,就需要付出更大力气才能把土块顶开,而且芽点要朝上。如果不小心把种子放得太深,它会更加努力才能长出来,有些甚至会在里面坏掉,这和人类的童年很相似。

  Lot242

  韦嘉(b.1975)

  刺菁 II 

  2008年 

  布面 丙烯 

  250×200 cm

  RMB: 1,500,000-2,000,000

  发表

  《照亮银色无垠 韦嘉新作》,谷公馆当代艺术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第80页至第82页

  《韦嘉2004-2008》,星空间,北京,2008年,第08+2页

  《自旋—新世纪的十年》,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2012年,第124页至第125页

  展出

  “照亮夜色无垠”,2008年6月14日至8月3日,谷公馆,台北

  “韦嘉2004-2008”,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星空间,北京

  “自旋—新世纪的十年”,2012年9月1日至28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年对韦嘉而言是重要的转折阶段,他越来越感受到“绘画性”的感召,开始了一场打破“完美”的自我变革。他用流动的颜料和粗犷的笔触,突破了原有的,带着版画趣味的整齐感,让作品中的黑暗、混沌、沉重和难以捉摸的表达变得直接和强烈。

  《刺菁 II》正是这一转变时期极为成熟的代表作,参加了多个艺术家早期的重要展览,非常难得。画中的主角来源于古罗马一位殉道者圣巴斯弟盎。据说他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期间被杀。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他常被描绘成双臂被捆绑在树桩,被乱箭所射。彷佛为了他所相信的,痛并快乐着。这位殉道者在韦嘉的作品中也隐含了青春的无畏与热情。从中既能看到韦嘉早期作品中具象的男孩形象,也能感觉到他迄今坚持的,向抽象的探索;既有青春残酷的敏感,又有向虚空感进发的冲动。画中流露着艺术家一直以来表现的不安和荒凉,但他内心里试图展现的,更多是挥之不去的某种不舍。“这种不舍可能是关于青春的,也包括人的存在,它的情感,它的历史。”

  Lot243

  韦嘉(b.1975)

  拳来到 

  2005年 

  布面 丙烯 

  250×200 cm

  RMB: 1,200,000-1,800,000

  发表

  《野蛮春天:韦嘉1999-2006》,星空间,北京,2006年,第20页至第21页

  《韦嘉2004-2008》,星空间,北京,2008年,第05+5页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540页

  2005年的作品《拳来到》是韦嘉早期典型的绘画风格,像极了石版画的结构与表现张力,然而画面是石版画的好几十倍大。250x200cm的尺寸立即呈现出石版画诸多独特的语言:包括视觉张力放大缩小的对比,平面中带有几何的立体结构,光影的明亮处与暗处的对比,都为情节的铺陈与渲染带来层层的高潮 ——虽然在同一张画布上。彷彿电影情节,也许是警匪片,在紧凑的步调,平凡的夜里,忽然出现想象不到又合情里的剧情。在笼罩铁丝网与玻璃的高墙内,照射灯下,上演着纠缠与征服的一幕。而故事未完,胜负未定,彷彿从天而降下的每个人,都在各自动作状态决不重复相同的铺陈中,有着艺术家最理性缜密的组织规划。如此现世缩影的画作在韦嘉至今20年创作生涯中,实属少见,这是一个大场景,而且是个远景,立体化的描述整个故事场面,每个砖头都像石版那样深浅不一地进行表现。在《拳来到》中,用一种隐秘窥视的角度展示出血脉喷张的社会事件,以及独属于年轻人的蠢动与不安。少年生命固然能够挥霍,但在这种比英雄、比义气来论断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空间中,青春彻底沦为一种野蛮的工具,也令人感受到它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