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大陆总征与费用2025
吴作人、萧淑芳青年时虽然都曾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也都有赴欧留学的经历,但造化弄人,两人各自生活,各自在不同境遇下学习艺术。直到1946年两人再次相遇。重逢时,已是千山万水,两人经历过生活的坎坷,于是相见倍加珍惜。重逢不仅是人相见,更重要的是艺术在经历了各自的发展以后,又重新互相欣赏。苦难的命运和共同的艺术追求让他们产生共鸣,两人终于寻觅到知音,找到了生活的归宿。1948年6月5日,在恩师徐悲鸿的见证下,吴作人、萧淑芳在北京皆为伉俪。来之不易的感情,让两位先生在婚姻中更加珍惜彼此,琴瑟相和。吴作人、萧淑芳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教育者,共同的事业和追求让二人携手走过余生,他们探索的历程,有时携手同行,有时各自深入。两人学习的针对性和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对于学习传统的态度,自始至终不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个人做到了对彼此的承诺。
吴作人、萧淑芳伉俪与中国嘉德结缘已久,本季秋拍得两位先生后人厚赐,将六件作品交由我们,集结成“吴作人、萧淑芳伉俪藏珍”专题呈现于大观夜场中。六件作品中,《犇犛图》和《舞翩翩》是吴作人、萧淑芳艺术创作的经典题材,《黄金时代》和《施舍一个》是两位先生在美院的同事、好友蒋兆和创作于1937年的两件触动人心的佳作,《致吴作人群蟹图》和《红梅》则是两位先生的前辈齐白石晚岁时的妙笔生花。这六件作品来源清晰,品相完好,每件都堪称艺术家的标准件,识者当珍。
蒋兆和 黄金时代
Lot2582
蒋兆和 1904-1986
黄金时代
丁丑(1937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71.5×48 cm.约3.1平尺
题识:黄金时代。伯林仁翁惜之。丁丑深秋兆和。
钤印:蒋兆和
展览:“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北京画院美术馆,2012年6月28日——2012年7月11日。
出版:《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第50、51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上款:“伯林仁翁”即萧杞柟(1876-1952),字伯林,萧淑芳之父,广东中山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医学院。历任天津卫生局医官、铁路局医生、车务处长、副局长等职务,1920年代迁居北平。
来源:吴作人、萧淑芳伉俪藏珍。本幅直接征集自吴作人、萧淑芳伉俪后人。
《黄金时代》创作于1937年,画的是一位喂鸟的少年。少年上身着蓝布小褂,下身黑裤,右手持短棍,一只幼鸟站立其上,左手拇指、食指拈一粒鸟食,正要饲鸟。少年以侧像呈现,短发、浓眉、鼻挺、唇红、嘴微张,眼神专注于眼前的饲鸟之事,交脚坐于石上,面容红润,神情恬淡天真。
《黄金时代》局部
此幅作品人物造型结构严谨,笔墨尤为洗练精到。其在专注描绘人物细腻的面部表情的同时,对人物的身体动作也做了恰到好处的刻画,做到了生动传神。在此幅作品中,蒋兆和做到了收放自如,他敏锐的抓住了少年喂养鸟雀的一瞬,将少年的神情与肢体动作生动的记录下来,准确的呈现了孩童的天真,让画面充满了动与静的节奏对比,艺术的张力呼之欲出。这种对描摹对象瞬间的整体把握,得益于蒋兆和经年累月的素材积累,和严格且大量的速写训练,在珍视传统的基础上,将他所认为一切有益于中国画发展的积极因素“拿来”,使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的,不再是概念化文人形象画。
《黄金时代》局部
这张少年像平静而温馨,与蒋兆和同时期对于底层群像的苦难刻画截然不同,在烽火连天的乱世中传达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恬淡。苦难的岁月里,这样的岁月静好是如此难得,蒋兆和希望少年的纯真无邪不被炮火与鲜血侵蚀,希望在这乱世中,依然保有少年的黄金时代。
蒋兆和 施舍一个
Lot2583
蒋兆和 1904-1986
施舍一个
丁丑(1937年)作
镜心 水墨纸本
86.5×50 cm.约3.9平尺
题识:施舍一个。廿六年兆和。
钤印:兆和、蒋兆和、兆
展览:“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北京画院美术馆,2012年6月28日——2012年7月11日。
出版:《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第41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来源:吴作人、萧淑芳伉俪藏珍。本幅直接征集自吴作人、萧淑芳伉俪后人。
1904年出生的蒋兆和,自幼家贫。先后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求学、工作。他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生,一如代表作《流民图》的波折遭遇,然而也正是靠作品说话让他为后人怀念。他曾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借此一枝秃笔描写心灵中一点感慨”,“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
他的苦难人生,使他独忠于社会的苦难,灼热而正直的良心,使他独忠于劳苦大众。他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法,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开创了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道路,他的“为人生而艺术、执着于人文关怀’的艺术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影响深远”。
《施舍一个》局部
蒋兆和擅写社会低下层的众生相,他既具丰富的切身体验,兼其北京画室所在的竹竿巷,靠近朝阳门外,正是穷苦大众聚集之地,恰好为他提供创作入画对象的源泉。《施舍一个》是一张水墨写成的半身像,年迈而贫穷的老者目光看向画外的行人,右手拄拐杖,拿着箩筐的左手向前伸去,乞求过往路人施舍一个。蒋兆和对于乞讨者的神态刻画精微至极,她的面容如此无神,虽然是侧身像,但生活的无助绝望和对乞来残羹剩饭以求得一线生机的渴望,如此深刻的写进了乞者微张的眼神、佝偻的后背和满头的白发。这种复杂的情绪,被蒋兆和一瞬间捕捉,并用准确的笔墨记录在纸上,即便是如今再看,依然能让人生出难以名状的悲苦与震撼。画家特别注重画面整体光暗明晦的对比,从而凸显老者脸部轮廓,衣履以至手部的肌理质感,淡墨擦染效果尤见明显,充分反映画家坚实的西画素描基础,与国画笔墨技法融汇,更远至传神状物的高妙境界。
齐白石 致吴作人群蟹图
Lot2584
齐白石 1864-1957
致吴作人群蟹图
戊子(1948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99×34cm.约3.0平尺
题识:作人画友直论。戊子八十八岁白石。
钤印:借山翁、吾年八十八、归梦看池鱼
签条:吴作人题:白石老人画蟹。钤印:吴作人印
上款:“作人画友”即吴作人(1908-1997),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泾县。画家、美术教育家。195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8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代主席。出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的艺术》等著作。
出版:《齐白石全集·第六卷》,图编246,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来源:吴作人、萧淑芳伉俪藏珍。本幅直接征集自吴作人、萧淑芳伉俪后人。
1946年夏,吴作人应徐悲鸿函邀来北京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教授兼教务主任。甫一抵京,吴作人便由徐悲鸿引荐,结识了白石老人。与徐院长一样,吴作人对于齐白石崇敬有加,两人结识以后,吴作人有数次拜访齐白石,长时间的接触后,吴作人便有了以齐白石为模特进行创作的念头。经过多年的酝酿,吴作人在1954年创作了其生涯的代表作《齐白石像》。
吴作人1954年作《画家齐白石》
在创作期间,齐白石曾主动上门做模特,于是画家与画家之间便有了面对面的艺术写生基础,齐、吴之间的交往日渐莫逆。
吴作人、萧淑芳旧藏 齐白石《鳞光一片来》 102.5×34.5cm 中国嘉德2014秋Lot 472 成交价:RMB253万元
交往过程中,两人谈论艺术,交换创作中的心得,齐白石对吴作人、徐悲鸿等有西学背景的画家并无芥蒂,相反非常赞赏他们的艺术。吴作人曾回忆说,记得有次给白石老人送东西时,拿了一张自己画的画,白石老人看到后便问是谁画的,吴作人回说是自己的习作,白石老人便说“这张画拟送给我”,吴作人觉得画的不好,不好意思相送,白石老人回道:“不,我画不出来”。
《致吴作人群蟹图》局部
当然,多年的交往下来,齐白石也给吴作人画了很多画,比如这件直接得自吴作人亲属的《墨蟹》。齐白石大约于五十岁左右时开始画蟹,六十多岁画蟹已经定型,七十岁以后笔墨更加精简突出。本幅《墨蟹》正是白石老人画蟹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本幅不作背景,纯以水墨写墨蟹六只。蟹先用湿墨连三笔画出头胸,左右两笔与中间一笔的墨色有浓淡之分,蟹壳的凹凸感立现,由于三笔之间浓淡不同,在壳面上就画出了左右两个小坑。画完头胸,然后画蟹钳,再后画腿,最后用浓墨点睛。墨蟹除眼睛与钳螯外,都用中扁峰为之,下笔有力,这样画出来的蟹才有又圆又扁和硬壳的感觉。并且由于水墨在宣纸上晕散的特性,更使观者感到蟹身蟹腿上细细绒毛的意味。蟹腿是最难处理的,画此处运笔要爽快、挺拔,节与节之间要笔断而意不断 ,三节要一笔写成。于非闇认为,白石画蟹腿全是一笔画成,一般画家绝无此笔力。
本幅画于1948年,齐、吴订交已两年。白石老人再题识中以“画友”称吴作人,并请其“直论”,可见两人交谊,更可从中看到白石老人对年轻人、对后辈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