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公司成交率征集什么时候结束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康雍乾三代的盛世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贵族、高级官宦等精英群体采取定制印章、在闲暇时钤盖印谱,或借印交游等社交方式却未有稍改。彼时清代帝王醉心汉文化的偏好开始下行于民间,加之盐商富裕,使清中期以后掀起了一阵以北京、江南为两大据点的书画收藏热潮。在鉴藏印、闲章等印章的制作数量上大幅提升,这让清中期之后在印章上的需求较之明末清初,乃至乾隆盛世时更甚。
清代的篆刻领域材质延续了明代的多样性,但上层社会精英在石质印材上遵从主流选择者为多,在当时,青田石已面临老坑开采殆尽而新坑所出不堪大用的窘境,因此这些天潢贵胄们的眼光,自然而然更垂顾于寿山田黄石、寿山芙蓉石以及昌化鸡血石这三类印石。
Lot 1814
清 汪士元用昌化老坑鸡血石印章
印文:麓云楼书画记。
印面主人简介:汪士元(1877-1935)江苏省盱眙县人,原名汪祜孙,字向叔,斋号麓云楼,因其藏有宋徽宗画《晴麓横云图》立轴而得名;又号玉带砚斋、清净瑜迦馆。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第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取得进士称号的人之一,为近代著名收藏家、书画家、政治家,著有《麓云楼书画记略》。
出版:《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485,第18号,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1987年。
钤印:
1.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元 倪瓒《静寄轩诗文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5×2.5×7.9 cm
RMB: 280,000-380,000
昌化鸡血石出于浙江昌化,乾隆后期,一度被作为官员的帽顶使用。这种与官身紧密联系的显扬之姿,令昌化鸡血成为众多官员视之如珠似宝,到晚清地位也未见变化,如《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就记载一方昌化鸡血“麓云楼书画记”印,曾钤盖于明人沈周所作《仿黄公望富春山居》,以及元人倪瓒所作《静寄轩诗文轴》之上(此二卷书画现均为故宫博物院在藏文物),其重要性不问可知。而印主晚清江苏省盱眙县人汪士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寥寥无几的进士之一,在如此重要的印章上,选择昌化鸡血石作为印材,足可看出汪氏即便面对王朝鼎易,仍然对自身官宦属性有着强力的归属感和坚持心理,以及时人对昌化鸡血印章的重视。
Lot 1821
黄易刻 “乐此不疲”寿山田黄石狻猊钮椭圆章
印文:乐此不疲。
边款:小松。
款识:天鹿。
作者简介: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曾任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其父工篆隶,通金石。黄易继父业,以篆刻著称于世。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出版:《田黄赋》P154,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2011 年。
3.3×1.5×5.1 cm;36.1g
RMB: 200,000-300,000
相对鸡血石而言,寿山田黄石作为印材则有更为复杂的情况。有清一代,田黄石始终是皇家清贵制印时的必选之材,二百余年来始终圣眷不衰。雍正末年,田黄石在闽中产地已经出现石材过度采掘导致的枯竭问题,乾隆执政期间,官员又多搜罗民间田黄上品献于禁中,资源的高度集中,令民间,哪怕是精英基层所可以触及的田黄石资源都变得更为有限。然而,以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的《田黄赋》所载黄易刻“乐此不疲”寿山田黄石狻猊钮椭圆章、王云刻“寻思起从头翻悔”寿山田黄石印,与上世纪末鸿禧美术馆所藏的一枚钮式有清晰的,乾隆朝前后工艺风格的寿山田黄石古兽钮方章同作目视心赏,不难发现,整个清中后期对于田黄印材质量的使用标准,实际上丝毫也不下于皇室,同样严苛。这三枚田黄印章,无不色泽深浓而宝光流转,足称奇珍。
Lot 1822
王云刻 “寻思起从头翻悔”寿山田黄石方章
印文:寻思起从头翻悔。
边款:纳兰容若词句,秋花盦主人属,同治癸亥春正月既望,石香王云。
作者简介:王云,清人,字石芗,一字石香,江苏苏州人。擅长刻印,专法宋元明,别具标格,为吴中名手,与杨澥、翁大年等齐名。治印之外,刻竹尤精。
出版:《田黄赋》P208,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2011年。
2.3×2.2×4 cm;44.7g
RMB: 300,000-500,000
至同治二年,王云为秋花盦主人所刻的田黄石章,虽然体量玲珑,但质凝丝美,亦不逊色于内府所藏。可以说,整个清代上层社会对田黄印材的追逐并不受到其稀缺的影响,反而更加狂热。
Lot 1824
王福厂刻 “日耕心田”寿山田黄石螭龙献财钮方章
印文:日耕心田。
边款:福厂。
款识:祥雄。
作者简介:王福厂(1880-1960),现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署印佣、罗刹江民。七十岁后自号持默老人。所居麋砚斋、春住楼。浙江杭州人。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后任北京印铸局技正,兼故宫博物馆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1930 年至沪,鬻字治印自给,生平刻印,数以万计。解放后为中国画院画师及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篆刻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
出版:《田黄赋》P128,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2011年。
2.4×2.3×6.9 cm;78.2g
RMB: 800,000-1,200,000
田黄负誉既久,就难免有与一般印材格外不同的处境。一向以来,印主用田黄印章时,往往未必能是自原石时期拥有,尔后用于切章治印,而是取了旧印旧材,再度利用。因此篆刻于田黄之上者,如遇印面不尽如后来印主心意的,往往会被毫不留情地磨去印文,有些甚至连钮饰亦会在发生变化。《田黄赋》中,有一件体量颇为不小的田黄石印章,其印底为王福庵所刻“日耕心田”,而钮饰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闽中雕刻家郭祥雄所作。边款既有熟悉的“福厂”二字,又有郭氏之落款。大约是有印主宰暂得此印时,欣赏王福庵的篆刻,却不满意田黄石原本的雕工,为求尽善尽美,因此寻找当时已在田黄雕刻界极负盛名的郭祥雄更施巧手,以至于出现了这一印先钮后之作,亦堪称一种趣妙。
田黄以外,名家以寿山芙蓉石制印者身份富裕显贵的情况也不少。寿山月洋系的将军洞芙蓉石在乾隆时已驰名海内,但芙蓉石的价值建立实际上却花费了大约三四十年的时间。康熙四十三年,王士禛在其所著《香祖笔记》中说:“寿山石近斧凿日久,山脉枯竭,或以芙蓉山石充之……其价不及寿山五分之一。”
Lot 1813
杨玉璇制钮 王士禛用寿山高山石鱼跃龙门钮印章
印文:池北书库。
作者简介:杨玉璇,又名杨玑,字玉璇,福建漳浦县人,为明末清初重要寿山石雕刻家,擅工人物、兽钮雕刻,名震当时。他雕刻印钮,集玉玺、铜印之精华,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对后人影响很大,被誉为“绝技”。康熙《漳浦县志》在杨玉璇传中载:“杨玉璇,善雕刻寿山石,凡人物、禽兽、器皿俱极精巧,当事者争延致之”。杨玉璇平生佳作,多为地方官僚搜刮,作为礼品,进贡宫廷。至今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画册中,彩印杨玉璇所刻“伏狮罗汉”一件。
印面主人简介: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特诏复原职。著述极多,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等。
3.8×1.5×6.6 cm
RMB: 200,000-300,000
显然,王士禛虽然精于寿山石的鉴赏,但却从未见过真正的上品白芙蓉石,这一点从其旧藏“池北书库”一印就可看出。是印为旧坑白高山石材质,所刻锦鲤戏浪钮为当时寿山石雕刻巨擘杨玉璇所制,工艺精妙绝伦,且油润凝灵,与后来人们为之如痴如醉的上品白芙蓉石,在审美倾向上是全然一致的。王士禛既珍爱此印,又焉能在见识过芙蓉石上品荣光后不为之“其价不及寿山五分之一”而感到不平呢?只能说时间显然并不能对每一位鉴藏家都公平以待。康熙五十年离世的王士禛,自然不能知道乾隆二十一年时的《福州府志》中,已经出现:“(寿山石)价与珠玉等,而难得又过之。所产之地曰田中、曰高山、将军洞等处。”之语。此时芙蓉石中的佼佼者—将军洞芙蓉,在闽中已经与田黄石、高山石并驾齐驱,为世人所称道,并且很快享誉天下。
Lot 1811
清中期 寿山芙蓉石螭虎钮大方章
印文:行乐一世,传名千年。
来源:寒舍旧藏。
6.3×6.2×11.8 cm
RMB: 30,000-50,000
寿山芙蓉石历来多有夹砂,偶有一两件体块较大,可以切章成印者,身价具是不菲。能得之者虽然未必一定是青史留名之辈,但必出于锦绣豪奢之门。这类印主虽然身份显贵、家资丰厚,但对待能够成章的上品芙蓉石也往往十分郑重其事。因此在材质极佳的芙蓉石大章上,就不时会出现一些工艺精良的钮饰,或篆上“行乐一世,传名千年”这般富贵闲人之语。
上世纪末以前,芙蓉石以白为主,红、黄芙蓉石十分罕见。尤其是芙蓉带红者,往往仅有一片如霞光一般的小片红痕。《丁丑劫余印存》中,有一件吴让之刻 “淩毓瑞印信富贵长寿”寿山黄芙蓉石兽钮印章,就是这类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