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国丰国际拍卖公司全球十大拍卖行之一
道光三十年(1850),海虞顾湘辑成《小石山房印苑》十二卷,所录自元代朱珪作“玉山完璞”朱文印起,至程德椿道光十年(1830)为顾湘所作“顾氏鉴定”白文印止,囊括元、明、清三代诸多印人传世精华之作,而其中的明人篆刻部分,因多为明代张灏学山堂旧藏,其作品之宝贵、品质之上乘时人称誉有加,邓石如之子邓传密在为《小石山房印苑》所作序文中赞之为“无美不备,无法不具,结体既不背李许,用意悉本之嬴刘”,肯定了顾湘对于篆刻严谨又独到的眼光,并说顾氏于印后著录作者生平信息的用心,乃是“振芳华于艺苑,遵时晦于林泉,不炫奇以贸名,不枉道以徇俗,流风未邈,景行昭然”,难怪此谱会与同样荟萃诸家之作的《啸堂集古录》《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等名谱鼎足并峙,成为历代典范。
Lot 1732
顾湘、顾浩辑
《小石山房印谱》
清道光年间钤拓本
两函八册
19.7×12.5 cm.×8
RMB: 5,000-8,000
文人篆刻的发端虽然可以追朔至宋元时代,然其真正的发展却是在晚明,出现了文彭、何震、苏宣、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程远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印人,而此一时期篆刻艺术成就的体现,主要就集中在张灏所编的《承清馆印谱》《学山堂印谱》两部印谱中,前者是我国首部汇辑诸家印作的印谱,后者则被公认为“三堂”印谱之首,明代那些享有盛誉的印人佳作,以及不少无载姓名者的精彩孤品,都赖此二谱得以传世,为后世考察明代文人篆刻风貌提供了最为直观可靠的重要依据。正因此,当顾湘后来得到张灏旧藏的明代篆刻原石后,便已经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动手集拓了向《学山堂印谱》致敬的《学山堂印存》,在印谱自序中,顾湘遥想张灏当年集印成谱的风雅之举说:
“先生邀致一堂,诗酒唱和,遇春秋佳日,择子史中格言俊语可法可戒者制为印章,彚而成谱,令读者怵目警心,足为养正之助,其意善矣。至其配合章法,工巧天成,殆于秦汉人治印外,自树一帜。其卷帙流传,煊赫于世也。”
事实上,比之印谱卷帙的流传,篆刻原石的流传往往困难得多,在张灏的年代,如若不是他的“别有用心”,哪怕是著名印人的作品也很容易被忽略,这是历史无可奈何的局限;而到了顾湘的时代,明代印人原石更是早被视为“天壤瑰宝”,多数人难得一见;至晚清民国时期,强大如集文人篆刻之大成的《明清明人刻印汇存》《丁丑劫余印存》等名谱中,明代篆刻的著录也是寥寥无几。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流传有序、具有明确出处的明代篆刻名家作品,更显出其非同一般的价值,甚至可以这么说,如以对于篆刻艺术史的重要意义而言,其珍稀程度可比之宋人作品在书画艺术史上的地位。
本专题乃是今年春拍小石山房旧藏明清篆刻珍品专题的延续,总共呈现包括何震、归昌世、汪关、汪泓、叶德荣、沈野等人作品在内的十件明代篆刻,以及林皋、程德椿等所刻三方清代作品。这些作品曾钤拓于《学山堂印谱》《传经堂收藏印谱》《学山堂印存》《小石山房印苑》等谱中,其内容皆为可诵可玩的成语散句;以此种内容入印进行有主题的创作,正来自于张灏等明代杰出鉴赏家的推动,其中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及审美趣味,正如顾湘在《学山堂印存》序言中所说的:“名人制作虽雕虫小技,而一时精神所注,自能长存于世”,乃是对篆刻艺术的一大贡献。
Lot 1724
何震刻 “柴门深处”青田石印章
印文:柴门深处。
边款:1. 何震制。2. 周氏珍藏。
边跋:士人刀施石上,得未曾有之趣,新奇可喜,开一时之风气,今则应以版画名视此。吴子建拜记,乙未,四百三十余年之后。
出版:
1.《小石山房印苑》第一册,P19,顾崇福辑,1904年钤印本。
2.《小石山房印苑》第一册,P19,顾湘、顾浩辑,1925年重辑本。
3.《明清名人篆刻选—小石山房藏印》P7, 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4.《小石山房印存》第一册,P4,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5.《明代流派印赏析 100 例》P18,李刚田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
6.《小石山房旧藏明清名家篆刻原石遗珍》P2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24年。
5.5×5.4×7 cm.
RMB: 1,500,000-2,500,000
何震(1530-1604)所刻“柴门深处”细白文印,风格仿汉人玉印式,全印篆法一直线和斜线搭配,刀法以冲刀为主,局部辅以切刀,线条劲秀挺拔,趣味雄阔雅健,与他的名作“云中白鹤”白文印有同曲同工之妙。边款署“何震制”三字,楷法高古,虽无纪年,然若以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的“云中白鹤”一印为参考,则其创作年份想必亦不会相差太远,即作于其去世当年左右,为最晚年之作。
Lot 1725
何震刻 “千秋渔父”青田石印章
印文:千秋渔父。
边款:癸卯夏月作,长卿。
出版:《小石山房旧藏明清名家篆刻原石遗珍》P18,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24年。
2.4×2.1×4.7 cm.
RMB: 50,000-80,000
另一方“千秋渔父”白文印在风格上则接近“听鹂深处”,布局以对角呈现疏密关系,线条浑厚而富有变化,用刀猛利中更见老辣苍茫;落款署“癸卯夏,长卿”,可知乃万历三十一年(1603)何震去世前一年之作。何震在早年以临古闻名,且为文彭代刀不少,这奠定了其稳健古雅的底色;而后来渐趋迅猛拙厚,由此创出文人印的新格局。正如当代篆刻大家吴子健跋其“柴门深处”印曰“士人刀施石上,得未曾有之趣,新奇可喜,开一时之风气”,观此二印,将有助于理解其成熟期白文印的复杂特征。
Lot 1723
归昌世刻 “为善而急人知,即种恶根”青田石印章
印文:为善而急人知,即种恶根。
边跋:学山主人旧存,归文休笔,今为凤毛麟角,其恬淡精微,信有知止之欣云。四百年后,子建拜记。
出版:
1.《学山堂印谱》卷二,P44,张灏辑,1634年钤印本。
2.《传经堂收藏印谱》第一册,P20,刘运龄辑,1818年钤印本。
3.《小石山房印苑》第四册,P17,顾崇福辑,1904年钤印本。
4.《小石山房印苑》第四册,P9, 顾湘、顾浩辑,1925年重辑本。
5.《小石山房印存》第一册,P16,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6.《学山堂印谱》P140,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
7.《小石山房旧藏明清名家篆刻原石遗珍》P4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24年。
3.7×3.7×3.5 cm.
RMB: 200,000-300,000
归昌世(1573-1644)刻“为善而急人知,即种恶根”白文印语出《菜根谭》,布局、运刀皆一丝不苟,线条圆润稳健,气息娴雅浑穆,果如吴子健先生所评,堪称一方“恬淡精微”的经典之作。这路印风虽承袭自三桥一派,然微妙细腻之处实有发展,其中的轻松优雅远非一味精工者所能梦见。
Lot 1719
汪关刻 “风棂月牖一壶冰”青田石印章
印文:风棂月牖一壶冰。
边跋:是承清馆中汪尹子原石,五百年间若有神护信矣,学山堂主人千印之藏,今珍何如。子建。
出版:
1.《学山堂印谱》卷五,P51,张灏辑,1634年钤印本。
2.《传经堂收藏印谱》第一册,P13,刘运龄辑,1818年钤印本。
3.《小石山房印苑》第三册,P18,顾崇福辑,1904年钤印本
4.《小石山房印苑》第三册,P9, 顾湘、顾浩辑,1925年重辑本。
5.《小石山房印存》第一册,P13,顾允元辑,1985年钤印本。
6.《学山堂印谱》P215,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
7.《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学山堂印谱》第七册,P25,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6年。
8.《小石山房旧藏明清名家篆刻原石遗珍》P5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24年。
3.4×3.1×2.8 cm.
RMB: 200,000-300,000
明代诸印人中,若以对近当代印风的影响而论,则汪关(约1575-1631)无疑是其中佼佼者。汪关的篆刻虽然也受到过文彭的影响,但他对秦汉宋元印独到的理解与再现,让他后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严谨纯正、典雅静穆的印风,与当时徽派、吴门诸家均有所不同,在晚明就已经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追捧。“风棂月牖一壶冰”“醉教莺送酒,闲遣鹤看船”两方白文印体现出汪氏白文印的经典面貌,“风棂月牖一壶冰”用篆圆转优雅,字形大小对比强烈,有种富贵磊落的气象。
Lot 1720
汪关刻 “醉教莺送酒,闲遣鹤看船”青田石印章
印文:醉教莺送酒,闲遣鹤看船。
边跋:学山堂故物,审为杲叔之作,子建乙未。
出版:
1.《学山堂印谱》卷七,P23,张灏辑,1634年钤印本。
2.《小石山房旧藏明清名家篆刻原石遗珍》P62,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24年。
4.4×4.3×3.9 cm.
RMB: 100,000-200,000
“醉教莺送酒,闲遣鹤看船”结字方整妥帖,线条看似平滑,实则中间稍鼓,可谓平中寓奇。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其精致漂亮的刀法,故其线条似直实圆,有一种不可捉摸的优美弧度。李流芳说汪关“能奄有秦汉宋元之长,而独行其意于刀笔之外”,诚为知者之言,又说他“萧然无累,似有道者”,虽然说的是他的性情风神,然若用来形容他的印艺,似乎也颇为贴切,正可印证人与艺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