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品送拍征集中心

名称: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品送拍征集中心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370519

更新时间:2024-10-26

发布者IP:14.150.241.44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品送拍征集中心

  文人篆刻自明末至晚清的三百多年间,是一个从逐渐成熟到逐渐变化的复杂过程,从事这项艺术的人群,有书画家,学者,文人,当然也有不少出身并不算高贵的职业印人,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按如今的眼光看,那都算得上是一个流派林立、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到了晚清时期,随社会从近现代往现当代的发展,篆刻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也开启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吴昌硕和齐白石无疑是两位最具影响力的历史级别大师,如果说吴昌硕是传统文人篆刻最后的大师,那齐白石可以称得上现代篆刻的第一位大师,这两人在篆刻方面的探索成就,依然是今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吴昌硕(1844—1927)和齐白石(1864—1957)其实只差20岁,但人生经历和成名轨迹的不同,让两人看起来仿佛两个朝代的人——毕竟,齐白石的长寿让他亲眼见证了一个崭新时代的诞生。当年吴昌硕在上海引领艺坛名满天下的时候,齐白石才刚刚定居北京准备“衰年变法”,吴昌硕去世后,民国印坛群雄并起,齐白石也许是最有个性、但还并不是最闪耀的那个。不过,正是他的独特,让印坛早就有了“南吴北齐”的论调,说明两人虽然风格、出身都有所差异,但时人对于其艺术上的共通性,有着十足前瞻性的眼光。

  本专题所呈现的,便是吴昌硕和齐白石二人横跨不同艺术阶段且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篆刻和金石书画作品,从中不仅可见二人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亦可见二人与近代中外名人交往之一斑,其中尤以吴昌硕作品种类丰富,涉及篆刻、书画以及为沈石友所铭刻的、著录于《沈氏砚林》的砚台名品。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纪年最早的是光绪八年壬午(1882)为徐康所作“今年政七十耶”朱文印,此时吴昌硕不到四十岁,篆法、刀法虽还不见显著个人风格,然俊直中依然可见一丝苍茫气象,这就是无法掩盖的个人性情;上款人徐康(1814—约1888)字子晋,号窳叟,别署玉蟾馆主,苏州人,为晚清藏书家、鉴赏家。流露赵徐风格的“生于乙卯”朱文印大约也作于此时。仿碑额篆书的“籀书簃”朱文印虽不落年款,然从落款“苍石”及印风判断应该也是四五十岁的作品;此印用刀爽利而深直,与成熟时期的恣意婉转、轻披浅削也大异其趣。

  Lot 1747

  吴昌硕刻 “今年政十邪”青田石印章

  印文:今年政七十邪。

  边款:窳叟读王右军十七帖,属刻此语,因明年窳叟七十矣。壬午十月,吴俊并记。

  印面主人简介:徐康(1814-1888年左右),字子晋,号窳叟,江苏苏州人。工诗画,尤精鉴赏金石书画,到手皆能辨别其真赝。着有《前尘梦影录》、《神明镜诗》。

  出版:

  1.《吴昌硕印存手卷》钤拓本,方去疾辑,1950年。

  2.《苦铁印选》卷三,P53,方节盦辑,1950年钤印本。

  3.《苦铁印选》P161,文史哲出版社刊行,1980年。

  4.《吴昌硕印谱》P21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1985年。

  5.《篆刻—临时增刊六》P23,北川博邦编,日本东京堂刊行,1987年。

  6.《吴昌硕作品集》P1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

  7.《缶翁印痕》P92,扶桑印社刊行,2001年。

  8.《西泠印社百年》P9,扶桑印社刊行,2003年。

  9.《苦铁印选稿本》第二册,P54,陈康健辑,2003年。

  10.《吴昌硕全集》篆刻卷一,P46,邹涛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4年。

  11.《吴昌硕金石书画集》下册,P220,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

  1.4×1.3×4.6 cm.

  RMB: 80,000-120,000

  Lot1746

  吴昌硕刻 “生于乙卯”寿山石印章

  印文:生于乙卯。

  边款:缶庐。

  出版:

  1.《吴昌硕印谱》P139,上海书画出版社编,1985年。

  2.《缶翁印痕》P129,扶桑印社刊行,2001年。

  3.《西泠印社百年》P18,扶桑印社刊行,2003年。

  1.2×1.2×2.9 cm.

  RMB: 80,000-120,000

  仿古玺的“癯叟”白文印署“苦铁”款,似也作于此期间。为简庐刻“宗藩长寿”白文印、“简庐”朱文印风格明显有了更加强烈的封泥苍浑气质,从落款“吴俊”可知应为五十一岁前作品;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五十二岁为淡如刻“重威私印”乃仿汉铸印之作,用刀流畅雄俊,有着一股生动趣味,标志着其风格的成熟;上款人“淡如”虽未知何人,然吴昌硕为其创作过不少书画篆刻作品,二人关系应当不一般。

  Lot 1745

  吴昌硕刻 “癯叟”青田石印章

  印文:癯叟。

  边款:苦铁。

  作者简介: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以字行,又署仓硕、老缶等,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工诗、书、画、印,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出版:

  1.《吴昌硕印存手卷》钤拓本,方去疾辑,1950年。

  2.《苦铁印选》卷三,P50,方节盦辑,1950年钤印本。

  3.《苦铁印选》P158,文史哲出版社刊行,1980年。

  4.《中国篆刻丛刊》第三十三卷,P121,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5.《吴昌硕印谱》P7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1985年。

  6.《吴昌硕作品集》P5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

  7.《苦铁印选稿本》第二册,P51,陈康健辑,2003年。

  8.《西泠印社百年》P9,扶桑印社刊行,2003年。

  9.《吴昌硕金石书画集》下册,P262,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

  1.4×1.4×2.8 cm.

  RMB: 80,000-120,000

  Lot 1749

  吴昌硕刻 “宗藩长寿”寿山芙蓉石印章

  印文:宗藩长寿。

  边款:简庐先生属,吴俊。

  出版:

  1.《吴昌硕印存手卷》钤拓本,方去疾辑,1950年。

  2.《苦铁印选》卷三,P100,方节盦辑,1950年钤印本。

  3.《晚清四大家印谱》第四册,P47,方节盫辑,宣和印社刊行,1951年。

  4.《苦铁印选》P208,文史哲出版社刊行,1980年。

  5.《中国篆刻丛刊》第三十四卷,P19,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6.《吴昌硕印谱》P17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1985年。

  7.《吴昌硕作品集》P5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

  8.《缶翁印痕》P117,扶桑印社刊行,2001 年。

  9.《篆刻全集》第八册,P107,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10.《西泠印社百年》P16,扶桑印社刊行,2003年。

  11.《苦铁印选稿本》第二册,P101,陈康健辑,2003年。

  12.《吴昌硕金石书画集》下册,P268,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

  1.9×1.9×2 cm.

  RMB: 100,000-200,000

  Lot 1748

  吴昌硕刻 “重威私印”青田石印章

  印文:重威私印。

  边款:乙未仲夏,澹如先生属仿汉铸印,吴俊卿。

  出版:

  1.《吴昌硕作品集》P7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

  2.《缶翁印痕》P129,扶桑印社刊行,2001年。

  3.《西泠印社百年》P14,扶桑印社刊行,2003年。

  4.《吴昌硕金石书画集》下册,P218,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

  2.3×2.3×4.6 cm.

  RMB: 100,000-200,000

  吴昌硕五十七岁左右开始长居苏州,民国元年六十九岁后移居上海,此期间其艺术风格全面确立,并且逐渐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高邕与吴昌硕为多年好友,吴氏一生为高氏刻印甚夥,且多为经心用意的佳构,此“高聋公留真迹与人间垂千古”多字白文印布局疏密对比强烈,结字方中寓圆,用刀挺拔严谨,堪称巅峰时期的精彩杰作。

  Lot 1751

  吴昌硕刻 高邕用青田石印章

  印文:高聋公留真迹与人间垂千古。

  边款:老缶。

  印面主人简介:高邕(1850-1921),字邕之,号李盦、苦李、赤岸山民、孟悔,室名泰山残石楼,今杭州人,寓上海。工书,好李邕法,能以草书作画。画宗八大、石涛,山水花卉,神味冷隽,兼善篆刻。与钱慧安、吴昌硕等创办“豫园书画善会”。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出版:

  1.《苦铁印选》卷一,P25,方节盦辑,1950年钤印本。

  2.《中国篆刻丛刊》第三十五卷,P57,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3.《篆刻—临时增刊六》P23,北川博邦编,日本东京堂刊行,1987年。

  4.《续印史留遗》第三册,P46,现代中国艺术中心刊行,1996年。

  5.《履盦藏印选》P67,江成之辑,王北岳石玺斋刊行,1997年。

  6.《篆刻全集》第八册,P155,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7.《苦铁印选稿本》第三册,P25,陈康健辑,2003年。

  8.《吴昌硕印举》P93,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4年。

  3.6×3.6×6.3 cm.

  RMB: 350,000-550,000

  朝鲜流亡贵族闵泳翊也是吴昌硕的知交,缶翁一生为个人刻印最多的便是闵氏,据统计有三百多方,“园丁课兰”白文印便是其中之一。此印看似粗头乱服,实则运刀如笔,线条、印面变化丰富,有着自然率意的艺术效果,应为七十岁左右作品。另有“磨练僧珍藏印”朱文印亦作于上海期间。

  Lot 1755

  吴昌硕刻 “园丁课兰”寿山芙蓉石兽钮印章

  印文:园丁课兰。

  边款:1. 右梅。2. 竹梅尚书鉴,苦铁。

  印面主人简介:闵泳翊(1860-1914),字遇鸿、子相,号芸楣、竹楣、园丁、千寻竹斋等,赐号礼庭,闵台镐之子,朝鲜王朝末期政治人物,闵妃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家。1886 年卷入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随后流亡中国。此后绝少过问政治,与中国书画家吴昌硕等人研究艺术。

  出版:

  1.《吴昌硕印谱第二集》P28,松丸东鱼辑,红白社刊行,1956年。

  2.《吴昌硕金石篆刻集》P55,兴学社刊行,1974年。

  3.《中国篆刻丛刊》第三十五卷,P85,小林斗盦辑,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4.《吴昌硕印影》P40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1992年。

  5.《缶庐刻芸楣印集》P61,韩国东方研书会刊行,1993年。

  6.《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164,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

  7.《篆刻全集》第八册,P163,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8.《吴昌硕篆刻集萃》P35,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

  9.《中国篆刻》P98,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6年。

  10.《吴昌硕印存精粹》P209,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7年。

  3.1×3.1×5.4 cm.

  RMB: 300,000-500,000

  与沈石友(1858—1917)的交往是吴昌硕艺术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段,两人于光绪八年(1882)订交,一生过往甚密,在金石方面相互研讨助益,而二人金石情缘所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果,除了吴昌硕为沈氏所作书画篆刻作品外,便是一部《沈氏砚林》。沈石友出身江苏虞山富豪之家,擅诗文,富收藏,嗜金石,但癖砚藏砚之名更甚。在交往的三十多年间,沈石友自撰砚铭,交吴昌硕亲自镌刻,两人总共合作了100多方形色各异的砚台。吴昌硕曾有诗曰:“石友好砚老成癖,十载搜罗数逾百。大聋平生癖金石,虽处两地精神通。”民国六年(1917)沈石友去世后,其子沈若怀耗时六年将这些名砚集拓成谱,此即被称为砚台收藏领域“石渠宝笈”的《沈氏研林》。

  Lot 1753

  《沈氏砚林》砚拓册页

  一册共三十六页

  38.5×31 cm.

  RMB: 1,000-2,000

  此秋叶砚乃《沈氏研林》中著录之品,砚形仿秋叶,正面为砚池,背面刻叶脉,造型写实又不乏文雅。砚池内刻“不知多少秋声”六字篆书,背面吴昌硕刻行书铭“新秋叶落秋风清,秋堂人静秋夜明;墨磨秋水写秋声,秋心一点通仙灵”,文辞紧扣一“秋”字,可谓相得益彰。落款为甲寅七夕,乃作于民国三年(1914)吴昌硕七十一岁之际。从砚盖内沈石友自题的“此砚为三百年前端溪老坑石,用久不滑,琢工雅有画意,文房佳品也,以之填词写诗札亦相称”可知,此砚石为上等明代端溪老坑石,质地细腻,是沈氏眼中的文房佳品。

  Lot 1752

  吴昌硕铭 沈石友藏

  甲寅七夕秋叶砚

  题识:此砚为三百年前端溪老坑石,用久不滑,琢工雅有画意,文房佳品也,以之填词写诗札亦相称。甲寅涂月,石友记。

  砚铭:1. 不知多少秋声。2. 新秋叶落秋风清,秋堂人静秋月明。墨磨秋水写秋声,秋心一点通神灵。甲寅七夕,石友属,昌硕。缶。

  钤印:白沙村庄。

  出版:

  1.《沈氏砚林》,沈石友辑,民国原拓本。

  2.《鸣坚白斋砚谱》第四册,第十四砚,虹隐楼藏,民国时期拓本。

  3.《吴昌硕砚铭》,日本红白社,1958年。

  4.《砚林》第六十六砚,松丸东鱼编辑,日本白红社,1970年。

  5.《沈氏研林》第六十三砚,日本二玄社,1981年。

  6.《沈氏研林》第63 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

  7.《中华砚文化汇典·砚谱卷·沈氏砚林砚谱新编》第63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4月。

  19×8.3×1.3 cm.

  RMB: 2,000,000-3,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