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与费用2025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一直是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为主,北方的发展较晚,北朝时洛阳地区出土的青瓷,都还是南方的输入品。
到了隋唐之际,北方白釉瓷兴起,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之同时,也打破宇内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了陶瓷史上所谓的“南青北白”二大体系,而白釉瓷中者,是为定瓷。
五代至北宋·青釉刻莲瓣纹龟心碗
静志寺塔基地宫藏
五代至北宋·青釉刻莲瓣纹龟心碗
静志寺塔基地宫藏
五代至北宋·青釉刻莲瓣纹龟心碗
静志寺地宫藏
五代及宋代定窑窑址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从盛茶之器的角度评瓷,说越州青瓷上,邢州白瓷次之,由此可知,在当时南北青白二系瓷器已呈互为争胜的局面,邢州白瓷即邢窑白釉瓷,是白瓷中早的窑系,定瓷是在继承邢窑瓷基础之后,推陈出新而自成体系与风格的瓷器。
北宋·定窑绿釉水波纹净瓶
静志寺地宫藏
在静志寺塔基地宫的发掘中,除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引人瞩目要属地宫所藏瓷器。在塔基北侧中部的石函中,发现了瓷瓶、瓷盒、黄釉鹦鹉壶等瓷器,函内瓷器皆用丝织品包裹。
石函两侧,放有瓷盒、瓷盘、龙首瓷静瓶和方形鎏金錾花铜函等器物。共计115件,几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窑产品,其造型端庄秀美,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柔和洁净。
北宋·定窑黄釉鹦鹉壶
静志寺地宫出土
定瓷窑址在今天河北曲阳,此地古时属定州。定窑瓷不单烧制其他瓷窑常见的盘、碗、杯、瓶、壶、罐、盒、盂、炉、灯、还烧制一些形象生动的花办状盘、碗、盒以及瓜棱状碗等器物。
而同一品种的工艺造型和纹饰釉色又变化多端,如净瓶有白釉刻花的,还有绿釉波浪纹的等;盒有桃形、石榴形、竹节形等多种式样;炉有平底、五足之别。
北宋·定窑黑白釉瓷轿
静志寺地宫藏
中国瓷土分布极广,凡是富有瓷土,多燃料,加之有河流可供运输之地,就会出现大型窑址,曲阳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富有高岭土,这种高岭土氧化铝的含量高,而氧化铁和二氧化钛含量极低,这是瓷器胎釉显白的根本原因,定窑瓷器整体以如银、似雪之白为显著特征,《归潜志》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是定瓷到之处简单扼要的概括。
北宋定窑白釉“官”款对蝉纹碟
静志寺地宫出土
白釉“官”款对蝉纹碟
碟底之太平兴国二年墨书铭文
据铭文记载,地宫中这批瓷器是专为寺院烧制的。地宫中定瓷21件刻有“官”,是研究定窑“官”字款器物的产地重要的实物资料。
带有墨书或刻字题款者有21件,这些墨书和刻字记述的都是这些器物施舍人的姓名和施舍物件的名称。白釉“官”款对蝉纹碟,纹饰工整纤细,外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977)”的题记,这件瓷器为静志寺塔基的建造年代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
北宋至道元年(995)·白釉舍利瓶
静众院地宫藏
地宫中的定窑瓷器都是北宋早期具有明确纪年的标准器物,史料价值。这件舍利瓶为子口,直领,圆溜肩,鼓腹,圈足稍外撇;平顶折边盖,断面略呈梯形;胎体较厚重。白色胎微泛黄,细腻坚致。白釉泛灰,光润匀静,施满釉,圈足露胎。肩饰弦纹;腹部刻有行书题记13行共59字。这是目前所知定瓷刻铭长的器物。
北宋·定窑白釉蒂纽盖碗
静志寺地宫出土
白釉蒂纽盖碗通高13.9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9.5厘米。碗盖为盔式,盖顶堆塑蒂钮,钮周刻花形钮座,盖面为两重覆莲纹。碗敞口深腹、大圈足稍外撇,素面无纹。胎质白细坚硬,釉色白中微泛黄,盖内沿及碗口、圈足露胎。
北宋·定窑白釉桃形盒
静志寺地宫藏
白釉桃形盒通高9.5厘米,腹径7.6厘米,足径4.3厘米。整体呈桃形,盖与盒身有子母口相接。盖顶塑桃尖,上小下大,略成锥形。盒身为圆形,直口,直腹,矮圈足。自盖至足划凹线,使形象更为逼真。胎质洁白坚硬,釉白而莹润。通身轮旋纹明显。
北宋·定窑白釉竹节纹筒形盒
静众院地宫藏
白釉竹节纹筒形盒通高10.8厘米,腹径7.1厘米,足径4.7厘米。盒为仿竹节式高简圆形。盖顶隆起。器身竹节纹整齐均衡,为旋削技法划制。瓷胎色白质硬,器壁甚薄,釉色白中泛黄,亮泽莹润,有垂釉痕。圈足足底无釉。
定瓷还有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器物,如静志寺地宫出土,通长19.3厘米,口宽8.4厘米的白釉波浪纹法螺。
北宋·定窑白釉瓷法螺
静志寺地宫出土
这件白釉瓷法螺形象逼真,壳为螺旋状,壳外通体划饰波浪纹,中心耸起锥形体,喇叭口。尾端有吹孔,发音洪亮。螺侧有一小圆孔,用以调节音量和节奏。胎白而厚重,质地细腻,釉色洁白透明,垂釉泛青,尾部无釉。
北宋·定窑白釉瓷法螺
静志寺地宫藏
佛教常以法螺之音比喻佛陀说法之妙或表示佛的威力,《妙法莲华经·序品》云:“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同时,法螺也是降魔的器具之一,《佛说无量寿经》卷上云,释迦牟尼降魔成道时,“释梵祈劝请转法仑,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
此外,北宋定瓷中更有白釉五兽足熏炉、瓷龟、和的孩儿枕、卧女枕等雕塑类器物。
北宋·定窑白釉五兽足薰炉
静志寺地宫出土
静志寺地宫藏定窑白釉五兽足薰炉为仿金银器器形,口径10.6厘米,底径11.2厘米,高17.9厘米。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将军盔式盖,上有受花宝珠刹顶,盖上有六个交错的桃形烟孔交错排列,盖沿侈出,平宽沿。
北宋·定窑白釉五兽足薰炉局部
静志寺地宫藏
炉身盘口,腹斜直,折为平底,腹部弦纹两周,底内下凹。炉身下塑贴有五个兽面衔环蹄足,头贴于炉腹,足踏环形平托。
北宋·定窑白釉五兽足薰炉局部
静志寺地宫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色莹润透明,略泛黄色并有垂釉痕,盖内、口沿、托底无釉露胎。
北宋·定窑白釉瓷龟
静志寺地宫出土
白釉瓷龟高3.8厘米,通长8.8厘米,龟首上扬,缩颈,鼓腹中空,隆背,短尾曲卷,四肢为片状趾蹼,双目挑作粟粒状。龟口留有烧造所需出气孔腹部无釉,饰波浪纹。龟背双勾六角纹龟甲。
北宋·定窑白釉瓷龟
静志寺地宫藏
龟能陆能水,佛教喻之佛理中的“生”与“涅槃”,这件瓷龟瓷胎色白质细,釉凝厚莹润微泛黄,整体可浮于水上瓷龟形象生动,为北宋初年定窑工艺瓷的佳作。
静众院出土龙首莲纹大净瓶出土时情形
定州静志寺和静众院两座地宫出土的定瓷不乏恢宏壮观、气势非凡的器物,如多件白釉净瓶,其中静众院出土龙首莲纹大净瓶,高达60.9厘米,为目前发现定瓷中大的一件。
北宋·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
静众院藏
此瓶细长颈,鼓腹,卧足,龙首短流。瓶颈上部刻仰覆莲办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
北宋·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局部
静众院出土
肩部刻覆莲纹三重,其下为缠枝花一周,下腹刻仰莲四重。
北宋·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局部
静众院藏
肩塑龙首流,龙首高昂、前额突耸、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绺龙须,器形修长秀雅,纹饰精细流畅,可谓是千年定瓷的代表作。
北宋·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局部
静众院藏
静志寺静众院两座舍利塔地宫出土定瓷中有多件净瓶,还有一件精美的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净瓶为僧人饮水器具,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云:”赉尔鍮石澡罐,手巾为副,可以登斋朝拜,出入盥漱。“这里所谓的澡罐,指的就是净瓶,这种器物细颈粗腹,粗腹容量鼓大以盛水,细颈防浮尘虫蚊入内而护净。
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官”字款碗
静志寺地宫出土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坚致而不透明,施釉极薄,釉色莹润光亮,可以见胎,胎质坚细,瓷化程度高,有的甚至达到了半脱胎的程度。定窑有些碗、盘之类器物胎的厚度极薄。即使口径为30厘米的大盘的厚度也只有2到4毫米。
北宋·定窑白釉喇叭口碗
静志寺地宫藏
静志寺地宫出土的白釉喇叭口碗,其口沿薄处仅1毫米,白釉“官”款莲纹碗,唇厚不及2毫米,迎光可透视外壁莲瓣纹,敲击声音轻脆悦耳,充分体现了定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让人叹为观止。
白釉北宋“官”字款花式口托盏
静志寺地宫藏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早期定窑器物的口沿几乎都施有釉,到了晚期,一些器物的口沿往往不施釉而露出内里的瓷胎,称为“芒口”。
定窑覆烧支圈出土物
器物的口沿之所以不施釉,是因为这些定瓷采用了支圈覆烧的新工艺。唐和五代时期的名窑都为仰烧,也就是一个匣钵只装入或碗或盆的一件瓷器,这样的匣钵层层上摞后装满一窑后点火烧制,而利用支圈覆烧工艺,一只特制的匣钵分层装盛的瓷器可多达十件甚至二十件,这样一来,在成本增大一二倍的情况下,产量可扩大十几二十倍。
白釉“官”款金装口盘
静志寺地宫藏
覆烧工艺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也让定窑所烧瓷器更趋向规整,然而毕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挑剔者认为这种不光滑的“芒口”破坏器物整体的美观。
白釉“官”款金装口盘
静志寺地宫藏
粱同书《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记载,宋仁宗在看过进贡的覆烧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窑。”
白釉“官”款金装口盘
静志寺地宫藏
为解决这种缺陷,定窑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镶以金属边缘,者用金银镶边,使得器物更显高雅华贵,这种工艺称之为”金银扣“,而相应的器物则名为“金装定器”。
“金装定器”白瓷云龙把杯
浙江临安晚唐水秋氏墓出土
但实际上,定瓷中的”金银扣“工艺出现远早于覆烧工艺,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芒口”之弊才有”金银扣“,事实上许多”金装定器“都是仰烧产品,其口沿部分有釉而并不是“芒口”,静志寺地宫白釉“官”款金装口盘,静众院地宫带银盖镶银足的白釉莲纹长颈瓶就是这种“金装定器”中的。
白釉莲纹金装长颈瓶
静众院地宫藏
定瓷胎骨细致,壁薄者似有脱胎之感,釉层均匀,釉面光润晶莹,规整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的装饰使其名噪一时,四方,各地瓷窑群起效仿之,景德镇号为瓷都,当年却只以“南定”为名。
地宫中所藏的文物,都与瘗埋的舍利有关,宗教信仰影像下的布施物品,往往是当时高工艺水准制作的为贵重之物,单单以定瓷而言,定州静志寺静众院两座地宫所藏者,实属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