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参拍流程总代理
经过多年古窑址考察和对收集到的古汝瓷片研究发现,位于河南鲁山县段店村的古瓷窑址在宋代也烧制汝瓷,且烧造规模较大、时间长、品种丰富。
鲁山窑也称段店窑,在盛唐时期以烧制花釉鼓瓷于世。该窑在唐宋时期为中原地区制瓷窑场,其制瓷技术、质量、品种丰富,为历代官府所青睐。
现该窑又发现大量宋代汝瓷遗存,且器型各异、釉色多样,且不少还带有铭文和纪年款识。结合历史记载,经推测,该窑很可能为北宋时期和官府用瓷的烧造中心。
鲁山县和宝丰县在北宋时期均为汝州所辖,段店窑和宝丰清凉寺窑地理直线距离不足25公里,从两窑出土的汝瓷从器型和釉色来看,应该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鲁山“段店瓷窑遗址”碑
段店汝瓷与清凉寺宋代汝瓷的区别是:
器形:
清凉寺窑已公布的器型,段店几乎都有,如:三足洗、三足尊、平底盘、碗、水仙盆洗、套盒,龙、狮型熏炉等。
除此外还要更多,如鼎、簋、出戟尊、三牺尊、贯耳瓶、鼓钉洗、海棠洗、帽檐洗、七管瓶、四合一攒盒、唾壶香炉、鸟食罐、灯台、生肖、文房、单体龙,多种造型的熏炉等,以及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或不的器物。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熏炉修复件 北宋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段店窑大型器较多如:梅瓶、大盘、花盆、佛像等,而清凉寺却少有出现。
北宋 鲁山段店窑天青汝釉圈足洗修复件,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制作工艺:
清凉寺窑器物在制作工艺上比段店稍逊,虽然其产品也使用了模具,但大部胎体较厚,异型器较少且工艺较差。
北宋汝窑天青釉花形温碗,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段店窑器物的制作工艺较精细,其使用了大量的模制技术和镂空技艺,器物较规范、胎体较薄,有的器物胎釉厚度不到两毫米。因模具的广泛使用,异形器物得以大量生产。
北宋段店窑青釉折沿盘
胎质:
清凉寺窑有土黄、浅灰或灰白色,又称香灰胎,其胎质疏松,胎泥加工粗糙,有气孔,吸水率高,入水洗过后多时不干,似半瓷半陶,敲之声闷,手感较轻。
清凉寺汝窑窑有土黄、浅灰或灰白色,又称香灰胎
段店窑有土黄、浅灰、灰白、黑灰、黑,胎质大部坚硬致密,胎泥加工较精细有油腻感,敲之声脆,手感较重;
段店窑汝窑胎质有土黄、浅灰、灰白、黑灰、黑
刻划工艺:
清凉寺窑只见有龙纹,其它极少见。
汝窑天青釉刻花龙纹瓶 北宋,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段店窑在胎体上出现大量的刻划工艺,除有部分印花工艺的龙纹、花卉,还有很多刻花工艺,在梅瓶、盘、枕面、笔筒、碗等器物,上刻有龙、凤、鹿、鱼、莲、缠枝花等;
青釉刻花碗 金代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燃料及窑温:
清凉寺窑则以烧柴为主,各种釉色经试烧,窑温在1160—1220摄氏度之间。
段店窑大部以煤炭为主要燃料、薪柴次之,窑温1250摄氏度;
釉色及开片:
段店窑有月白(有称白汝)、天蓝、天青、粉青,灰青、艾青(有称秘色类)、土黄、酱褐等釉色,釉色种类繁多,有些釉面玻璃质感强;
宋代 青釉弦纹投掷器,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清凉寺窑天青、粉青、灰青、灰白浅色釉较多,月白极少,因釉料配比原因釉面光亮者少。
因以薪柴为燃料的清凉寺窑因其产生还原焰效果,窑内气氛较好且釉面较匀净,而以煤炭为燃料生成氧化焰的段店窑其釉面色相不稳,有偏色现象。
北宋晚期 汝窑青釉花口盘,2001年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两窑产品釉面开片现象普遍,开片纹路效果均类似,段店窑还有出现无开片的现象,其冰裂纹较多且漂亮。
其中,月白釉色的器物其釉层较厚、釉面开片较大类似传说的宋官窑,有些器物釉面棕眼较多,被一些文献称为梨皮纹或蟹爪纹,也有传说中的鱼子纹的现象,但清凉寺窑却极少。
段店窑有些器物口沿处釉薄处呈铜色,曾被称为紫泥骨子,但清凉寺窑却少见。
北宋段店折沿盘瓷片呈铜色
施釉方法:
清凉寺窑在这类器物内施釉较吝啬,大部不挂釉,其它相同,部分器底无釉,且釉层稍薄,因釉层薄,经近千年土层腐蚀,相当部分已失去釉面和光泽,几近露胎。
元 天青汝窑青釉洗(清凉寺),2018年7月15日保利厦门春季拍卖会现场以260万元起拍,场内竞争激烈,终以1000万元落槌,加佣金1150万元成交。
段店窑施釉饱满,尤其瓶类和其它器物的器内几乎满釉,釉层厚者较多,不少器物口沿处有积釉并略有下垂,这种现象曾被称为“累若琼脂”。
北宋段店折沿盘瓷片,支钉垫烧工艺
烧制工艺:
两窑口的烧造工艺几乎相同,如施满釉的情况下大部采用细小支钉(有称芝麻钉)在器底支烧,根据器物的大小,选择粗细不同的支钉,一般数量为三到六枚,还有在器物的足墙采用三角形支条支烧,数量为三、五枚;如果器物的足底无釉,就采取垫饼垫烧,这类器物所占比例较小;
另外两窑的器物均为二次烧成,即先用低温烧成素胎后再挂釉,再以高温烧制。
清凉寺窑瓷片
试釉片:
清凉寺汝窑的试片较少,且色差较小,色相较稳定,反映了清凉寺窑汝瓷烧制的经验较成熟。
段店窑发现了大量的以天晴釉为基色的深浅不一有各色阶釉面的试烧片。
这些试釉片大部采用素烧的残器片试烧(应为废物利用),一部分用较标准的梯形半釉半素且带圆孔的瓷片试烧,釉色由浅(月白)到深(深青灰),色差较大,品种较多、这反映了段店汝窑烧制时间较长所致。
宋代青釉瓷碗残件,平顶山博物馆藏
款识:
段店窑还出现器物底部有明、暗刻纪年款和其它文字的现象;
北宋白釉珍珠地划花“元符三年五月”梅瓶,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清凉寺窑鲜少有发现。
北宋早期 白釉记事瓷枕标本,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区出土
质量:
清凉寺窑胎料加工较粗,胎质疏松,间或有孔洞,密度小,手感轻。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温碗 北宋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段店窑胎料加工较精细、密度大,手感重;
北宋 青釉印花碗,平顶山博物馆藏
烧制年代:
清凉寺窑经考古发掘后推测,其汝瓷烧制年代为宋哲宗元祐年至宋徽宗崇宁时期的二十多年;
汝窑天青釉三足洗 北宋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段店窑汝瓷烧制时间明显比清凉寺要长,仅凭发现北宋中早期的器型和纪年款推算,在北宋时期烧制时期就已达一百多年。
另外这两个窑址的汝瓷烧造区的相同点都是在村庄现民居之下。
青釉柳条钵 金代,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宋瓷之冠
清朝乾隆皇帝对汝窑瓷情有钟,将传世的汝窑瓷基本上都收藏于清宫,铭刻有甲、乙、丙、丁等字样来品评其优劣,还写下赞颂汝窑瓷的御制诗,并镌刻于器物上,存放于紫禁城内的建福宫。
官汝窑瓷的存世数量极少,宛若吉光片羽,可谓是一器难求。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底刻“丙”字、乾隆御制诗)
2017年10月3日在秋季拍卖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直径13厘米,底部有三枚如芝麻花般细小的支钉痕,厚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巧致雅艳,温婉隽永,小巧朴雅。
青翠华滋的釉色随光变幻,集宋代美学之精华,宛若“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美妙。
北宋汝窑青釉圆洗,口径13公分,2017年10月3日再次拍卖,编号5,以2.6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加上佣金共计2.94亿港元,再次创造出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为亚洲私人收藏家竞得。
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
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六十五件,且注明了出处。
民间也是有汝窑瓷器的,但地下究竟有多少汝瓷,是个难解之谜。
历朝历代盖房子要破土、修路,就会有一些汝瓷出土。
现在被拍卖的就是那些出土的或者先出土再传世的。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清宫旧藏「故字号」汝窑瓷器十五件(另有两件为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献。
尚有一件原清宫旧藏借拨给了国家博物馆,
实际流传有序的汝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十七件),
另外属资料性质的汝窑瓷器一件(孙瀛洲先生捐献,底刻「丙」字)。——国博鉴宝收藏
这十七件传世故字号汝窑瓷器分别旧藏于如下地点:
「芥字号」—造办处、重华宫厨房存放两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
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
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设立作坊。
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全部迁出养心殿,
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已废)北的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
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统称为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
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三进院,原为皇子所居。
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
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
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芥三七七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底刻“丙”字,铭乾隆御制诗文。
诗文如下:“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人材叹亦或如斯。”
乾隆甲午春御题。
由此看来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写要早于乾隆御题诗的刻写时间。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8.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件芥三七七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笼字号」—南库四件
「剑字号」—乐寿堂、遂初堂一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
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
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
乾隆御笔匾额,典出晋孙绰之《遂初赋》。
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临御六十一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践阼之初,苍天默祝,至六十年即拟归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践阼之初所盟宿忱。」故命名为「遂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