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拍卖行拍卖成交率如何大陆总部公司

名称:哈布斯堡拍卖行拍卖成交率如何大陆总部公司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278026

更新时间:2024-12-15

发布者IP:117.61.110.210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拍卖行拍卖成交率如何大陆总部公司

  古币从古至今都是非常火热的古玩品种,作为行业价值比较稳定的一大古董艺术门类,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不断扩大,屡屡有的天价品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其中稀罕的十个品种!

  齐六字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齐造邦长法化”就是俗称的“六字刀”,通长18.2-18.5厘米,宽28-29厘米,是田和当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立田和为齐侯,正式建立齐国,铸造邦刀来纪念这个盛事。

  战国三孔布

  三孔布,业界公认的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是我国早带有纪重或纪值铭文的钱币,对后世影响很大。2010年就曾拍出过352.8万人民币的天价,坊间甚至有说法,没有“三孔布”的人,就不能被称为钱币大家。“三孔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钱体上记铸地、重量的钱币,战国晚期时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今河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该币形制特别,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并有明显外廓,首部及两足皆有一圆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

  共屯赤金圜钱

  共屯赤金圜钱,顾名思义,形制为圜钱,圆穿空,背平素,面有凸起币文“共屯赤金”,笔画清晰,铸造精整。“共”是战国时期魏国境内的地名,今即河南辉县,故知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共屯赤金有多稀有呢?此币目前仅有一例有明确时间、地点考古发掘的记录,即1982年山西侯马乔村一座战国墓发掘的一枚,此外其余在案的寥寥几枚共屯赤金,则发现于民国或民国前,由古泉家捐赠,没有明确出土时间跟地点。

  壮泉四十

  壮泉四十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铸造的六泉之一,直径2.2厘米,铸造时重九铢,铜质精良,钱文精美,为悬针篆,其中“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的特点。由于在古币界地位,因而仿品很多。

  太夏真兴

  大夏(407-431年)是十六国时期匈奴建立的政权。公元419年,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夺回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改年号为“真兴”,并铸发“太夏真兴”钱。大夏真兴是我国枚国号和年号并铸一起的钱币,被称为中国古钱界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永光钱

  永光钱,重二铢,素背,钱文为薤叶篆“永光”二字,篆法纤巧绮丽,精美绝伦,南朝刘宋国前废帝刘子业铸发,位列六朝钱币名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据史料记载,永光钱实际铸造不足五个月,且刘宋统治集团内部长期争权夺位,国内旱饥,外有北魏威胁,没有国力支撑大量铸币,加上后世视之为“恶钱”,收缴回炉,存世极少。

  景和钱

  景和钱与永光钱流通于同一时期,为前废帝刘子业铸发于景和元年(465年),由于货币市场混乱,仅流通一年多就被禁止流通,数量,工艺精良,难能可贵。

  开平通宝

  开平通宝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于开平年间(907-910年)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仅有大钱一种,形仿开元通宝,但铸造更粗糙,边廓不整齐,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

  天成元宝

  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登位后唐,史称明宗,改年号为“天成”,铸发“天成元宝”,材质为青铜,小平钱,钱文为隶书,制作精整,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是五代钱中的之品。

  永平元宝

  永平元宝为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年间(911-915年)铸发,前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短命王朝。天佑四年,王建不服梁太祖朱温的统治,自立为皇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国寿三年。

  景德镇釉上五彩是从元明的红绿彩和“大明五彩”发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间五彩与青花成为两大主流品种。五彩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形象概括,用笔洗练,线条刚劲,色彩明艳,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味,是瓷苑一枝古艳的奇葩。

  一、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二)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

  (四)黄彩:康熙时期的黄彩还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其特征是色层透亮鲜明,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不同。

  (五)绿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衬托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描绘烧成,褪色。但金彩一般与毛刷类物品会产生静电反应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鸡毛掸子掸扫。

  (七)紫彩:康熙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定,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

  (八)花翠(粉红色):这在康熙五彩中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红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其实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早期粉彩,而其实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绘器,也以化学原料调配出乍看雷同的光彩,但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晕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缭眼火气,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阳光下反射的彩晕,一看便知年份尚浅,火候未到,关键还是新釉料与古彩的化学成份是不同的。

  二、康熙五彩的彩绘工艺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清代著述中有关于康熙五彩彩绘工艺的文字记载。要探讨相关问题,只有通过现代五彩工艺表现出来的与康熙五彩相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认识当时的工艺特征。

  五彩彩绘工艺分为绘画和填色(包括染色)。绘画用的有黑料和矾红料。黑料用油调匀成泥状,矾红用胶水调成。画笔要饱含料色,运笔时敲击笔杆产生振动,使笔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笔尖上。画笔讲究用尖齐圆健的狼毫。使腕运指要使笔锋随器物表面起伏而变化,画出的线条要料色浓厚、匀净、圆劲。用秃笔画的细点,要浑圆、饱满。用笔讲究力度,但不可恣肆、洒脱。运笔疾速,会导致近似“飞白”,反成破碎的笔触。

  染色,五彩上只用矾红料洗染。先用料笔将矾红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笔稍蘸清水,将笔锋压扁成平齐的形状,一笔笔将矾红料洗刷开。用笔要轻,使红色呈由深到浅、从浓到淡的自然过渡。

  填色,指将五彩中的绿、蓝、黄、紫、金等料色填入轮廓线而采用的平填法。这几种料色预先都要研成泥状,填色时用笔将料色与水调成一定浓度,填笔要饱蘸料色,沿黑料画的轮廓线一个个块面地平填,浓度、厚度须均匀、平整。所有传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画轮廓线)、矾红(画轮廓线、洗染)、黄、绿(分大绿、苦绿、水绿)、紫、金等几种固有不变的料色,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矾红可洗染浓淡,其他的料色深浅、浓淡是一致的。

  三、康熙五彩的装饰特色

  1、构图平面化:康熙五彩装饰在陶瓷立体器型上,与造型特征要求协调统一,装饰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平面化。,平面化的构图。在“开光”式的构图中,借鉴了中国画(实际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画)的构图特点,讲究疏密、主次关系。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鸟的艺术形象从属于器形上的装饰性,依附于二维空间中的形体结构。在这样的艺术范畴内,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的创造力,提炼、概括自然的形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其典型特征。把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归纳为符合陶瓷装饰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师造化”的绘画性动态特征定型为工艺制作性的静态形象。

  3. 色彩装饰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绘后,经炉内750℃-800℃的烤烧,色彩呈玻璃质状态,透明度、光亮度、纯度都很高。透过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绘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层晶亮闪光的缤纷色彩。由于五彩色彩的材质特点和彩绘工艺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特的装饰性。

  四、康熙五彩瓷器鉴别的六要点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负,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一)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二)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四)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五)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六)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鸟纹大花盆

  清康熙

  高33.3cm,口径61cm,足径39cm

  花盆呈圆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圆形渗水孔。花盆以冬青釉为地,外壁通体描绘五彩加金花鸟纹饰。

  桃树枝干苍劲,花叶繁茂,小鸟栖于枝上,烘托出鸟语花香之意境。

  口沿上描绘相间排列的云鹤、桃树纹,足边饰以桃树枝干花叶的局部,与盆身纹饰相呼应。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花盆体大规整,构图舒展,画笔既工细严谨又苍劲老练,色彩浓重艳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康熙一朝瓷画风格雄壮豪宕,。《饮流斋说瓷》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陶雅》有『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民窑产品)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本品即为康窑棒槌瓶之雄浑样式,尺寸硕大,盘口直颈,丰肩鼓腹,下承圈足,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其腹部平缓而开阔,适宜绘饰各类人物场景,为康熙朝新创之瓶式。

  瓶身以五彩装饰为基础,采用通景式构图方法,纹样富丽,着色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口沿绘饰一周回纹,肩部饰四开光,内绘风景人物图;颈部及腹部所取纹样为传统的群仙庆寿图,与传统的五彩装饰不同,本品之山石、人物、松木皆以堆塑装饰,颈部堆塑五位仙人,一人执扇而立,四人姿态各异,持卷观水火匡廓图,另塑一仙鹤望日而舞。

  有趣的是我们可从同时期不同器形装饰纹样上,找到同类观卷图,可见大英博物馆藏五彩神仙人物笔筒,馆藏编号PDF.A.842(图一);腹部背景则以迂回转折、起伏变化的山石为中线,天空瑞云层叠,其下波涛汹涌,并以深浅不一绿赭色调的地皮来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和错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