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收费标准拍卖公告
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
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六十五件,且注明了出处。
民间也是有汝窑瓷器的,但地下究竟有多少汝瓷,是个难解之谜。
历朝历代盖房子要破土、修路,就会有一些汝瓷出土。
现在被拍卖的就是那些出土的或者先出土再传世的。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清宫旧藏「故字号」汝窑瓷器十五件(另有两件为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献。
尚有一件原清宫旧藏借拨给了国家博物馆,
实际流传有序的汝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十七件),
另外属资料性质的汝窑瓷器一件(孙瀛洲先生捐献,底刻「丙」字)。——国博鉴宝收藏
这十七件传世故字号汝窑瓷器分别旧藏于如下地点:
「芥字号」—造办处、重华宫厨房存放两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
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
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设立作坊。
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全部迁出养心殿,
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已废)北的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
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统称为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
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三进院,原为皇子所居。
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
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
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芥三七七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底刻“丙”字,铭乾隆御制诗文。
诗文如下:“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人材叹亦或如斯。”
乾隆甲午春御题。
由此看来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写要早于乾隆御题诗的刻写时间。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8.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件芥三七七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笼字号」—南库四件
「剑字号」—乐寿堂、遂初堂一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
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
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
乾隆御笔匾额,典出晋孙绰之《遂初赋》。
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临御六十一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践阼之初,苍天默祝,至六十年即拟归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践阼之初所盟宿忱。」故命名为「遂初堂」。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6厘米,底径9.2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笼一五八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4厘米,底径9.2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笼一五八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5厘米,底径9.1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笼一五八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9厘米,底径9.1厘米,高3.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笼一五八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3厘米,底径12.6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剑一一三旧藏收贮地:乐寿堂、遂初堂 底刻“寿成殿皇后阁”铭
「成字号」—斋宫、诚肃殿一件
斋宫在紫禁城内廷乾清宫的东面,西六宫区的南面,与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区域两相对应。
此区域院落为清雍正朝修建,为皇帝大祀典礼之前在宫内斋居的处所。
斋宫区院落前为斋宫门外院落,斋宫门内为斋宫与其后殿诚肃殿,前后二殿以东西游廊连接。——国博鉴宝收藏
皇帝宿于斋宫举行斋戒期间,斋宫丹陛前会设立斋戒牌和铜人,
皇帝与陪祀大臣都佩戴斋戒牌,各殿宇门前也悬斋戒木牌与帘额。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底径12.5厘米,高3.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成三三五旧藏收贮地:斋宫、诚肃殿
「夜字号」—颐和轩、重华宫厨房一件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
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
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9厘米,底径8..9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夜二二旧藏收贮地:颐和轩、重华宫厨房
底刻“乙”字
「鳞字号」—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一件
「号字号」—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一件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
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至四十一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
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后开门。
东两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
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及局部
口径13厘米,底径8.9厘米,高3.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鳞四 旧藏收贮地: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底径7.7厘米,高,6.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