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挑选信息发布

名称: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挑选信息发布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5.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254881

更新时间:2025-02-14

发布者IP:183.46.64.180

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挑选信息发布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乾隆。粉彩是在釉上五彩工艺基础上,受引进的珐琅彩工艺技法,经过中国工匠的巧妙融会而形成的一种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宫内廷,后广泛流行于民间。

  清康熙粉彩钟馗醉酒像

  一、康熙时期粉彩特点

  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清康熙粉彩花蝶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康熙粉彩用肉眼能见小开片,深浅度也不均。这是因为那时的彩是用掺白色釉勾兑的,再加上是用胶水,所以开片又不均,有点像油画色。

  康熙粉彩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清康熙粉彩花蝶盘

  故宫博物院藏

  二、雍正时期粉彩特点

  到了清雍正一朝,粉彩进入兴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官、 民窑同时大量生产, 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媲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它的地釉质量好,经测定, 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

  陶瓷史家陈万坚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 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呈色大致相同, 而粉彩颜料则不同, 除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进行试烧, 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 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

  雍正粉彩吹箫引凤盘

  粉彩艺术效果上大多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 整个装饰构图的表现手法, 设色都近似中国绘画,与传统的五彩比较起来,装饰性较弱,写实风格浓厚。

  粉彩是雍正瓷器中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

  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清雍正粉彩八仙人物纹洗口尊

  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鹿”图案多见。

  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

  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

  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

  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

  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

  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

  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花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

  三、乾隆时期粉彩特点

  清乾隆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

  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花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清乾隆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

  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

  清乾隆粉彩花卉凸三婴戏瓶

  鹿头尊多在白底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

  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份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陶瓷品种。

  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

  清乾隆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

  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

  清乾隆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

  乾隆时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

  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

  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四、嘉庆、道光时期粉彩特点

  清嘉庆 粉彩籁瓜纹碗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陶瓷日用品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

  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

  清嘉庆 粉彩耕织图碗

  “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

  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

  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压凤尾纹粉彩器则仍多见各种色地,如黄、红、绿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较为普遍。

  清嘉庆 粉彩御制诗茶壶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清道光 慎德堂款粉彩扁方瓶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

  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

  清道光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纹盖碗

  亦常见“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

  清道光 粉彩花卉双耳瓶

  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瓷器,其工艺,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五、清代晚期粉彩特点

  由咸丰到宣统,粉彩瓷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咸丰、同治时,粉彩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淡浅。

  咸丰一朝时间短,又处于战乱之中,御窑断断续续地烧造与前几代相比传世品少。咸丰时官窑粉彩在社会上难以见到。以故宫藏品为例,几乎与道光粉彩相混淆,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还保持在道光时的水平。

  同治以后瓷器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光绪白地粉彩可分精、粗两类,精者一般盘碗可与道光粉彩相媲美,花卉、花鸟纹饰生动,并有“大清光绪年制”款识;粗者分为稍大此的盘、碗、折沿洗等,胎体厚重,色彩浓重,凝厚,龙风花果纹饰粗放。

  故宫博物院藏清宣统粉彩夔凤纹碗

  宣统时期的粉彩。宣统一朝仅三年,景德镇御窑厂仍继续烧造宫廷使用的粉彩瓷器,从故宫传世品看,宣统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绪品种的再现,只是款识不同而已。

  唐朝被称作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和使用的“繁荣期”。该期的金银器不仅数量大,仅从考古发现来看,便已经超过了以前各朝代的总和,经粗略统计至少有36处之多。

  主要出土在窖藏、地宫和墓葬之中,其中的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三大发现,就出土金银器达1347件。而且种类繁多,制作亦极为精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高水平。

  花口银碟

  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唐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装饰图案主要分几何形与写生形两大类,前者多装饰器物边缘,后者多为装饰主题。

  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复杂,已普遍采用了镀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刻凿、锤揲、錾刻、镂空等加工技术。

  边远地区和南方地区同样出土了制作水平高超,时代特色明显的金银器皿。

  唐 鎏金双凤压花菱形银盘

  唐朝金银器出现繁荣景象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人们对金银所具有的神秘观念,汉代方士认为“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到了唐朝这种观念仍然盛行。

  同时唐代统治者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渗透到社会等级观念之中,为统治对金银器皿的占。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

  《唐律疏议》做出了明确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

  神农二年(706年)进一步强调:“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

  这使得金银器不折不扣的成为了当时人们身份的标志。

  不过由于金银作为食器可以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仅用法律条文很难去限制人们对金银器的使用,这从考古发现可以得到证明,许多金银器皿都出现在一品官员以下的墓葬中。

  银鎏金鱼纹小盒

  另一方面,赏赐金银作为收买手段在宫廷内部权利之争中笼络人心也司空见惯,帝王为了表彰有功于朝廷的将军、权臣也常常以金银作为封赏。

  史载,唐玄宗李隆基在消灭太平公主等敌对势力,巩固其统治之后,对有功之臣赐“金银器皿各一床”。

  总之,金银器在唐朝宫廷斗争、外交活动、等方面成为了收买、赏赐的主要物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代金银采矿和冶炼工艺的提高,以及强有力的管理等一系列背景,是唐朝金银器蓬勃发展的根本。

  《新唐书 地理志》载唐代生产并贡金的府州达73处,生产并贡银的府州有68处,均超过前代。

  唐朝银器经过测定的纯度都很高,一般在98%以上,可见唐代冶炼银的技术十分高超。

  在发展金银采矿业的政策上也具有灵活性,在官府开采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允许和鼓励私人开采,则从税收中获益,如伊阳县中的一个银矿每年交税银就达千两之多。

  这既充实了国库,同时也促进了金银矿业的开发和金银产量的提高。

  唐中期以前,唐朝金银器的制作基本由中央所垄断,通过设立掌冶署和金银作坊院等机构来进行管理。

  技艺高超的巧匠,几乎是强制性被征调为官府服役,这使得官府作坊集中了各地有熟练技术的金银工匠,客观上提供了工匠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也了特殊技术的传授和提高。

  唐朝还制定了教授、培养后备人才的制度,金银器制作要学习四年,通过严格考核后方能成为正式工匠。

  当官府工匠短缺时,工匠的后代还可以被选择继承父业。

  唐朝后期,随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解体,徭役上捐钱代役的现象更为普遍,官府作坊的工匠身份相对自由,致使金银器手工业领域开始突破中央的垄断,出现了地方甚至私人经营的作坊。

  许多器物尤其是银器上出现工匠、私人作坊联盟行会的名字等,都是前所未见的,这使得金银器逐渐走下神坛,开始普及到民间。

  金银矿开采的兴盛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为金银器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民间私人作坊之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金银器制作技艺的提高;加之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越来越多产自中西亚等地的外来金银器进入中原,其影响日益强大。

  这都为唐朝金银器物的制造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共同促使金银器越做越多,越做越美,成为历史上繁荣兴盛的“黄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