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范围国丰国际拍卖收前期费用合理吗

名称:征集范围国丰国际拍卖收前期费用合理吗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5.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130077

更新时间:2025-01-31

发布者IP:14.150.240.82

详细说明

  征集范围国丰国际拍卖公司收前期费用合理吗

  清康熙54年(1715)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八卦纹「南吕」「姑洗」编钟

  「康熙五十四年制」款

  H:30.5 cm

  成交价:RMB9,200,000

  此对鎏金编钟器形呈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和战国时代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康熙亦统一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则以回纹形的夔龙分隔。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分别为“南吕”和“姑洗”,两钟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四年制”。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

  清代时按古制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使奏用中和韶乐,而乐器的种类和配件非常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十六种、多达六十多件。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而它的历史更可追溯至商代。据万依在《故宫博物院藏宝录》(香港1985年出版)的“金钟编”所述,除于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战国编钟达64件之多外,往后的朝代的宫廷编钟多为16枚一套。到康熙时,虽仍保持着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编排上略有改动:原有的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康熙年间以四个倍律(低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和倍应钟,取代沿用的四个清声(高音)。由于清朝的编钟是以钟壁厚薄来调音,而据壁厚律高低规律,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达清秤180两,发音最高的“应钟”则达清秤380两,差别逾二倍之多。

  此对编钟品相优美,交龙钮的铸雕精到,龙头五官和鳞片至为细致,瞠眼张口的神态和龙爪紧张,格外传神。钟身的八卦纹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圆头的钟腹向上下微弯,与平直的钟顶和下口呈强烈比对,铸纹图案以纵横线框供围合分开(八卦)纹样,再配以小而高佻突出的鼓钉和圆大扁平的音乳,构成一饶富几何风格的图饰。除少处磨耗外,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清康熙五十二年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倍应钟」八卦编钟

  「康熙五十二年」「倍应钟」款

  H:30 cm

  成交价:RMB3,565,000

  此钟铸于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癸巳)年。铸造精细、严谨,尽显皇家气派。为一套十六枚编钟之一,铸铜鎏金,以失蜡法铸就,钟钮为五爪双龙交泰。钟口部平齐,又称“镈钟”。体呈鼓形,浑圆、饱满,庄重威严。腹有六道弦纹,将鼓部分割成五个平行框带,四个区,从上至下,第一、三、五框内饰三个一组的乳钉状“音枚”;第二、四框内饰八卦纹;钟体两面正中分刻楷书“倍应钟”和“康熙五十二年制”款,上方为太极图,下为一爻,乃万物之始;钟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此件编钟品相上佳,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编钟是清宫规制最高的礼乐——中和韶乐的重器,是天帝尊神和帝后至尊身份的象征。满清入关,为谋求其统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更是格外重视宫廷礼乐,尤其是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的中和韶乐。在承袭明代宫廷礼乐及乐器的基础上,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位帝王不惜重金改制和添制了大量形制不一的编钟,最终做到各坛庙宫殿专属专用。

  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岛;次年康熙皇帝开始他人生中第一次南巡,检阅河工;康熙二十四年,击溃俄罗斯军队,弭平雅克萨城寨;次年康熙皇帝驾临潭柘寺,静香礼佛;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间,常年清剿西疆及西北边陲的准噶尔部。清朝对中原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康熙帝因此得以从容地制作礼乐,制造本朝的典制乐器。

  清乾隆二十六年青玉刻御制诗文描金云龙纹「第十二应钟」特磬

  「特磬第十二应钟」「乾隆二十六年制」款

  磬 W:28.5cm,锤 L:19.5cm

  成交价:RMB10,120,000

  本品为青玉质,扁平,呈钝角矩形,长边称鼓,短边称股。原配黄花梨透雕座架。磬两面皆描金龙纹,其上篆书铭文。

  正面: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虡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铸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鬖。考乐维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黍,啓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

  背面:特磬第十二应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此磬铭文为一篇四言诗,其所言大多源自古礼,表现出乾隆时期宫廷礼乐的复古倾向。乾隆二十六年特磬的图形和铭文,见于《钦定大清会典图》卷三十七,及《皇朝礼器图式》卷八。据《清史稿》(卷一·一)记载:“特磬,以和阗玉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为钝角矩形,长股谓之鼓,短股谓之股,皆两面为云龙形,穿孔系钏而悬之。”以本品观之,文献记载与存见实物恰相吻合。乾隆前期,因玉路阻塞、玉材匮乏,使得清代宫廷玉器经历了缓慢成长的时期。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后,玉路畅通、玉贡不绝。玉料充足为清玉的鼎盛期奠定了物质基础。每年玉贡四千斤,特贡无计,正所谓“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作正赋输皇州”。自此之后才有“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大量的清乾隆时作玉制佳器。而特磬的制作也是从乾隆二十六年始,改灵璧石而用碧玉制作。

  按乾隆二十六年为辛巳,即公元1761年。十一月朔日(初一)始工,经九日在癸卯日琢成。

  此碧玉磬据其样式及铭文,可知是用于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的特磬。磬分特磬与编磬两种,前者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与镈钟相对应,随月用律,其意义重在礼仪;后者以薄厚来设计音高,与编钟相对应,并按十二律编排,可以旋宫转调。

  清代特磬的制造,起因缘于镈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钟的出土与历时5年的西北战事的奏凯,原本独立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加之乾隆帝对古钟的鉴定,使得镈钟的制造充满了神秘、吉祥的气氛。镈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镈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因此众臣上奏皇帝,请求添置特磬,与镈钟俱为特悬,以备中和之盛。并请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较过去所用灵璧石磬更胜一筹。至此,特磬之制随镈钟的产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诏定。

  特磬属中和韶乐,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按音高不同共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从大至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本品为最小者“应钟”。在一年的十二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正月用太簇,……,应钟为十月使用。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瓷 器

  清乾隆粉青釉刻仿古夔龙纹罍式大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H:38 cm

  成交价:RMB 44,275,000

  粉青釉,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属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由于石灰碱釉高温下不易流釉,因此釉层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在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下达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清代景德镇继承龙泉青瓷的优良传统,烧出了深浅不一的各类粉青釉瓷器,雍正时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时期制作技术更为成熟稳定,对于颜色控制自如。

  清乾隆仿古铜釉彩描金浮雕「夔龙拱福」双螭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37.5 cm

  成交价:RMB 37,950,000

  本品短颈,扁圆腹,形仿先秦青铜壶。有别于一般扁腹壶,颈饰夔龙双耳。通体施浑炉钧釉,贴饰金蝠夔龙,间以带状纹饰,器形设计搭配独特,疑为孤品,暂无他例。瓶上既有摹古变形夔龙,两两双对,也有清代习见纹饰,如祥瑞飞蝠和如意云头,古今俱备,推新而有源。仿古青铜瓷器多施紫金或茶叶末釉,饰以描金,或加绿彩摹铜锈,但以炉钧釉地仿古青铜则甚罕见。纹样怀古,追殷摹周,为大雅之器。

  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制瓷工艺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彩瓷和单色釉瓷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尤其高水平的仿真象生瓷为最,以瓷器仿制的各类金、银、竹、石、木器等工艺品令人叫绝。朱琰在《陶说》中评述说 :“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青铜器、漆器、木器、竹器和玉石的仿制都十分逼真。所有仿制的品种不仅形态、色泽十分接近木材的本色,纹理和木料的质感也能精确地反映出来。本品之创烧,即唐窑之于仿生青铜的一大重要突破。

  陈浏于《陶雅》中曾如此评述:“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或以金写之。”古铜彩为以烧制出青铜器锈迹斑驳的效果,或用金彩摹绘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色彩均于青铜真品相若。典型器如故宫博物院藏古铜彩牺耳尊,古朴典雅,造型逼真,可谓精绝。古铜彩的烧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但其制作工艺和色彩运用远不及乾隆时期。

  古铜彩装饰的器物主要用于居室的陈设或作祭祀场合之用,而且古铜彩多为宫廷所用,民间几乎不见其踪迹。由于当时在烧造技术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一度停烧。清高宗搜集商周青铜礼器,摹仿宋代《宣和博古图》体例编纂《西清古鉴》及《宁寿鉴古》,据古物御制仿器,以瓷代铜,模拟青铜器形及复层纹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藉以思祖追远。据《清档》记载:“乾隆十九年,唐英进文王鼎、瓶、盒一份”,这标志着江西御窑厂试烧仿古铜釉成功,实现了乾隆以陶瓷彩料仿制古代青铜器的设想,使之成为唐英卸任御窑厂督陶官以前制瓷的最后一个巅峰。

  清雍正仿官釉仿古汉壶尊

  「大清雍正年制」款

  H:54.4cm

  成交价:RMB 8,280,000

  本尊属于乾隆仿古极轨之作,摹宋直口瓶加饰如意双耳而成。其釉汁滋润古朴,端庄典雅,静穆而高贵。器形属穿带瓶样式,由于仿自汉代铜投壶,故而亦称“汉壶尊”。此造型为雍乾年间颇受皇帝青睐的官窑花瓶样式。此尊通体施均匀的哥釉,圈足露胎饰黑褐色,仿铁足之效果。下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