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查成交藏品成交信息

名称: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查成交藏品成交信息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089543

更新时间:2024-11-27

发布者IP:203.168.1.5

详细说明

  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查成交藏品成交信息

  1923年,苏州四大家族之一的“贵潘”后人潘承镜,娶了18岁的苏州姑娘丁达于为妻。

  潘家是什么人家,为什么要叫“贵潘”?这得从一代名臣左宗棠说起。

  爷爷冒死救下左宗棠

  获赠稀世罕有两大鼎

  左宗棠

  咸丰十年,左宗棠遭人弹劾陷入困境,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不顾性命,三次冒死上书营救。咸丰皇帝终被感动,于是留下左宗棠一命。

  潘祖荫

  从此,左宗棠念念不忘救命之恩,东山再起后,将珍藏了多年的传世珍宝大盂鼎送给了爱收藏的潘祖荫。几年后,左宗棠又花了300两黄金买了大克鼎送给潘祖荫。两只大鼎凑成一对,意在感谢潘祖荫的鼎力相救之恩。这两只大鼎都是西周时期的宝物,距今将近有3000年历史。每只大鼎上面刻满了200多字的珍贵铭文,其珍贵程度稀世罕有。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图@上海博物馆官网

  从此,潘家人视此二鼎为骄傲,刻了一枚“天下三宝有其二”的印章作为纪念,同时此物也被作为了潘家的传家之宝。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图@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1890年,潘祖荫去世后,弟弟潘祖年去北京安顿他的家产,准备把他的收藏运往苏州老家,就近保管。当时,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其中就有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多年后,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家底如此殷实,在外人看来,潘家后代子子孙孙都不愁吃喝了。其中,潘承镜是潘家四房过嗣给潘祖荫、潘祖年兄弟的孙子,有了这么个厉害的爷爷,潘承镜是典型的“富三代”。

  年轻时候的潘达于

  自然,能嫁入这样的“豪门”给潘承镜当媳妇,这个叫丁达于的姑娘自然也不一般。她的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辛亥革命以后返回家乡苏州投身实业,是苏州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豪门衰落孙媳妇当家

  面对抢宝人巧妙周旋

  潘家藏宝的老宅

  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一段琴瑟和谐的佳话。但是仅仅过了三个月,潘承镜病逝,没有留下子嗣。新婚的丁达于就这样成了寡妇。在潘承镜去世的二年,潘祖年决定让丁达于改姓为潘,继承守护宝鼎的重任。1925年,潘祖年也撒手人寰,临终时他拉着潘达于的手,只说了一句: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不要随便给人看。

  在那个时局动荡、世道纷乱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想要保护自己尚且不易,更何况,丁达于面对的是一座祖辈留下的“博物馆”。幸好,潘达于虽是一介女流,但却聪明伶俐、作风刚正,颇有能力。为了接续潘家香火,她从家族孙辈中选来潘家懋(mào)作为继子,潘家懋终长大成人,接续了潘家香火。

  大克鼎铭文拓片

  众人皆知潘家是藏宝大户,尤其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海内外收藏人士梦寐以求的。于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来潘家看宝贝,有的是花钱来收购,有的就直接来骗,根本不把潘氏孤儿寡母放在眼里。但当时,年仅20岁的潘达于还是坚强地应对,挫败了贪婪者一次次的阴谋诡计。

  危险的一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前来“借宝”,潘达于不敢不借。幸好,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

  大盂鼎铭文拓片

  20世纪30年代,一个美国商人漂洋过海来到苏州,一路打探到了潘家,开出了600两黄金外加上海一套5层的别墅来换两只宝鼎,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的国民党在苏州新建了一座大楼。某位政界要员突发奇想,希望在大楼落成之后举办一个展览会,劝说潘家将两件大鼎拿出来参展。潘达于心中很清楚,一旦大鼎到了展览会上,必定有去无回,便婉言谢绝了的邀请。

  抗战时期仍心系大鼎

  25年守护吃尽了苦头

  潘达于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上海滩燃起战火,苏州也危在旦夕。潘达于带着家人到光福一带避难。虽然人在外面,潘达于的心却时刻牵挂着家里的那些无价之宝。

  大盂鼎,图@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1937年中秋节,潘达于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叫来家里的两个匠人先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到了晚上,几个人点起蜡烛,在大厅后的房子里撬开地砖挖出一个深坑,先放入木箱,再把盂、克两鼎慢慢放进箱子,并在鼎里塞了一些破衣服被子,空隙间还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盖上箱盖后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案几、八仙桌等家具,看不出丝毫痕迹。布置好这一切,潘达于又回到光福避难。

  大克鼎,西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潘家有宝”在外,日军进入苏州后,来到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人交出两尊宝鼎。留守的佣人都推说主人不在,不知道宝物的事情。日军闯入潘家大院搜查了好几次,宝鼎始终没有被发现。就这样,老祖宗留下的珍贵宝物,在地下躲过这场劫难。

  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盖子腐烂,箱盖上的泥土、方砖发生塌陷。这时,潘达于才和儿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来。此后,两只大鼎就被放在一间不被人注意的屋子里,与破衣杂物、旧家具堆放在一起,有惊无险地躲过一次又一次次劫难,直到解放后。

  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潘达于(中)出席

  1951年7月,潘达于写信给上海博物馆,请求捐献宝物。博物馆的看了宝鼎之后,一个个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激动的围绕在两个大鼎周围,神情中传递着兴奋。此时,潘达于已经守护了国宝25年。博物馆将宝鼎运走时,她不禁流下了泪水。

  潘达于写给博物馆的信(藏于上海博物馆)

  上海市文物管理颁发的褒奖状上落着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这张奖状,一挂就是50年。

  《国家宝藏》栏目截图

  守了一辈子的东西都交给国家了,潘达于心里还是惦记,每次去上海,总悄悄去博物馆看看。潘老的孙子在《国家宝藏》栏目中回忆说,小时候问奶奶:咱们家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到家里,要搬到这儿来啊?奶奶淡然地回答说:放到这里好,,很安全,博物馆保管得好好的;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潘达于带曾孙在上海博物馆观看大克鼎

  400 多件古董无偿上交

  拒绝10万奖金朴素度日

  70年代,潘达于又将祖父珍藏的古董400多件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时的潘家早已经衰败,潘达于每月靠50块钱补助度日,女儿在学校教书,每个月也才70块钱收入。为表彰潘达于的壮举,90年代时博物馆为潘家送去了10万元奖金。这笔钱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但潘达于却拒绝了奖金。她说:“我不要钱,如果要钱,当年600两黄金加别墅我早卖了。这东西属于子孙后代,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2007年8月,潘达于与世长辞,走完了她102载的传奇人生。她的名字,被刻在上海博物馆的捐赠人姓名墙上,永远守护着她珍视的大克鼎。

  大克鼎(藏于上海博物馆)

  如今,大克鼎已是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镇馆之宝,每天有近万观众一睹大鼎“风采”。大盂鼎,也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重宝之一,吸引着众多观众感受大鼎的雄浑气象。

  大盂鼎(藏于上海博物馆)

  它们作为文明的“见证者”,能穿越千年的时光,保存完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还要感谢一代代像潘达于这样的国宝守护人。没有他们,我们在博物馆中感受到文化和体验,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