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成交金额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今年拍卖吗
蓝釉也叫霁蓝、祭蓝。曾经,古人评价颜色釉瓷器时特别看重蓝釉瓷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蓝釉瓷器多为高温釉,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则因为烧制蓝釉所用的氧化钴原料。而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自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明清时又出现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令人称赞。
蓝釉瓷器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其雅正之姿、秀丽之美,即便是在青花、粉彩等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仍然有其固定的收藏群体和收藏市场,长期为藏家们所钟爱。
明 霁蓝釉描金鸡心执壶(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古人出于对世界的未知、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而祭祀天地日月等诸神。其中祭天是高等级的祭祀。“天”,古人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称昊天上帝。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维系者,人人行事顺应天意,西周以礼治国,而礼之设就是法天而来,形成了以“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的一整套完备的祭祀礼仪,为后来的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谨记奉行,是中国古代神圣庄严的礼制仪式。
明清祭祀天地之所就是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改称为天坛。祭祀天神以彰显皇帝身份的正统地位,其权利是君权神授代天之理;也是天下人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群体意志体现。明洪武帝就提出:“祀天地,实为天下苍生”,将敬天和恤民结合起来。
在天坛建筑的形式美感之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体现。天坛建筑群是依照被誉为群经的《周易》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按《》的宇宙观念来建造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天人感应”以及对世间的美好祈愿表现得,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礼”文化。
天坛祭祀主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罡。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
霁蓝,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霁蓝又称“祭蓝”、“积蓝”、“宝石蓝”等,名称繁多,实为一物。它是一种以钴为发色剂的高温色釉,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祭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装饰,有的则刻、印暗花。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釉色蓝如深海,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明亮如宝石发色稳定,又把它和白釉、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公司运 用团队,博学多才的鉴定,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为广大藏家提供精细的一手资料为藏家提供真诚有效的收藏建议。同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资源的全角度宣传,打造线上线下立体的宣传阵容,为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搭建一个广阔的文化艺术品收藏交流交易平台,携手共赢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 。